佛学宝典

金刚药叉嗔怒王息灾大威神验念诵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金刚药叉之念诵法。 查看详情>>

象头精舍经 [ 佚名 ]

一卷,隋毗尼多流支译。佛在伽耶山文殊师利问佛菩提之义,后向诸天子说大乘法。与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伽耶山顶经,大乘伽耶山顶经同本异译。 查看详情>>

药师如来念诵仪轨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佛一时在维耶离乐音树下。与大菩萨三万六千比丘八万人俱。及十二神王并诸眷属天龙八部大神王。在如是等大众会中。说此法已。大众皆闻无不欢喜。是名即为结愿神咒即薄伽梵。说咒曰。
   查看详情>>

华严经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 [ 净源 ]

简称《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佛典注疏。宋元丰二年(1079)净源述。一卷。依据澄观的《华严经疏》和《演义钞》,解释法藏的《华严还源观》,以便“补其遍善之功,成其具美之绩”。书中对《华严还源观》所讲的诸种观法及相关的名词、概念和命题等均作了解释,并进一步沟通《大乘起信论》与华严思想。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查看详情>>

莲华面经 [ 佚名 ]

凡二卷。隋代那连提耶舍(490~589)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叙述佛陀预言于其入灭后,佛教僧徒将堕落,佛法转移入罽宾国,并于该国兴盛;后破佛王出现,毁破佛钵等种种佛教兴衰之情形。经名‘莲华面’,系取自破佛王之前生名为莲华面(富兰那教徒)。又我国末法思想系形成于南北朝至隋代之间,而本经译于隋代开皇四年(585),与那连提耶舍之另一译经‘大集月藏经’,对于当时人心皆有莫大影响。 查看详情>>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 [ 允堪 ]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六卷,宋.允堪述 查看详情>>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 佚名 ]

凡十卷。唐玄奘译。全称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本经译于唐永徽二年(651),共八品。内容系赞叹地藏菩萨之功德,并叙述如来依地藏菩萨之问,而由本愿力成就十种佛轮,能破除末世之十恶轮。 查看详情>>

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 [ 佚名 ]

具名,佛说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二卷,赵宋法贤译。备说理观之仪。 查看详情>>

五分比丘尼戒本 [ 明徽 ]

一卷。梁代释明徽撰。《五分比丘尼戒本》是依佛陀什译弥沙塞五分律及弥沙塞五分比丘戒本而作。全戒本载有三百八十戒条。具体有:八婆罗夷法,十七僧伽婆尸沙法,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二百一十波逸提法,八婆罗提提舍尼法,一百众学法,共三百七十三戒,缺无七灭净法,合之总为三百八十戒。此书“律本虽略,准义合安。岂可尼僧有诤不殄”是其优点所在。不足之处是,此戒本尚缺“七灭净”有失圆满。该戒本对约束教众,规范佛教具有积极作用。是佛教比丘在管理上,走上正规化,制度化、法律化的具体体现。有金陵刻经处本。 查看详情>>

金光明经科注 [ 佚名 ]

金光明经科注,四卷,明受汰集并序,附感应集。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