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子毅撰。子毅字庆申,楚北斩水人,是书首列痰疬总论。大致谓轻微易治者,痰子也,迟重难愈者瘰疬也。次述痰疬鉴别法,外治法门,内治法门,禁用须知。如灯火,禁戒须知。如饮食、服药,宜忌物品。痰疬医案,末附杨梅验方、喉蛾捷诀等类。皆从先生平时所得经验,先辨原因,次详治法,终述医案,末附验方。文义简当,不感艰涩,与《疬科全书》合一刊行,相得益彰,诚医家之宝筏也。 查看详情>>
二卷。清阎纯玺(生卒年不详)撰。阎纯玺字诚斋,上谷 (今河北宜化)人。雍正中期,官广西左江道。阎氏专攻女科,学验俱富,博采众家,撰成此书。此书以胎前、临产、产后,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为脉法、逐月养胎辨、三禁、胎前疾病三十余种,列方十八门;中卷为脉诀、保产论、难产五因、催生论等,列方五门;下卷为产后疾病四十余种。书中资料丰富,对胎产、临产、产后各种疾病均有论述,并述及优生、胎教、逐月养胎等。文字通俗,论病简约,多为作者经验之谈。所集方论,以多为贵,旧传良方善法,多收其中。然亦不免有不经之说,如产前受胎试验法,试男女胎法,临产之胎杀方位,游神方位,安产藏衣方向及诸般禁忌等,均收集书中。普通丸、散,催生峻烈之品,亦收其中。有雍正八年(1730)刻本,道光四年(1824)庄氏延庆堂重镌本,1911年江苏书局石印本,《中国医学大成》本。另有沈棪增订的五卷本,名《增订胎产心法》。 查看详情>>
2卷。清·王士雄撰于1838年。1862年作者予以重订,改名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上卷论病情及防治法;下卷引述古代名医及王氏个人有关霍乱的临床医案,并介绍霍乱常用药物的药性和若干治疗方剂的适应症,是一部较有影响的专著。建国后有排印本。另收入拯主编《近代中医珍本集》温病分册中。1987年4月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查看详情>>
简称《素灵类纂约注》。医经类著作。清汪昂撰。三卷。昂字庵,休宁(今属安徽)人。早年业儒,后弃举业,专攻医学。善采众家之长,尤长本草与方剂。著有《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汪氏认为《内经》理全渊深,包举弘传,为医家必遵之经典,然全书浩繁,不便观览。故将《内经》原文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候、运气、审治、生死、杂论等九篇。详加注释。多采王冰、马玄台、吴鹤皋、张隐庵诸家之言,约占十分之七。汪氏自注约十分之三。所述平正,于医林中颇有影响。有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刻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诊法著作。清汪宏撰。二卷。宏字广庵,新安人。汪氏在医疗实践中体会到“非诊无以知其病,非诊无以知其治”,故以《内经》、《难经》之旨为宗,兼采张仲景、杨士瀛、李梴等诸家有关论述,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于光绪元年(1875)撰成此书。约七万五千字。上卷为诊法常以平旦、明堂周身部位、五色主病提纲等三十九论,阐述望诊的要领、原则、方法以及人体生理气色表象与病理状态关系。下卷为目分脏腑部位、眼目形容提纲、望舌诊法等六十二论,系统论述望眼、口、唇、齿、鼻、耳、眉、须、发、腹、背、手、足以及汗、血、痰、便等望诊,对诊断的意义。文字简练,纲目分明,是一部较为实用的临床参考书,为重要的望诊专著。有光绪元年(1875)求志堂刻本,一九五九年科技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医经类著作。清姚止庵撰。九卷。止庵字绍虞,会稽 (浙江绍兴) 人。初业儒,涉猎医学。因感《内经》之学“其旨奥,其事博,其文错杂而难稽”。遂寝馈于《内经》 中十有四年,参断诸篇斟酌损益。撰成此书与《灵枢经注节解》 等。因书中贯穿“损有余,补不足,以归乎中正之节”宗旨,故名。成书于康熙十六年(1677)。分内、外篇。内篇三卷,首论阴阳,再论治法,载文四十八篇。外篇六卷,论针灸,运气等,载文三十一篇。书中注释,以王冰注为主,兼采杨上善《太素》、林亿等《新校正》、马元台 《注证发微》、张景岳《类经》等各注释之长,并抒发己见。对经文“斟酌而损益之”,并将经文中 “赘词”、“重出”者,进行删削;“脱误”、“舛讹”者,进行“补葺”和“订正”;对“句语之颠倒,段落之参错”者,进行更易。书中多有发前人所未发,补前人所未逮之论注。为研究《内经》很有价值的文献。有一九六三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瘟疫著作。6卷。清·刘奎 (松峰)约撰于 1785年。卷1述古,广采前贤有关瘟疫之论,以明其学术渊源;卷2论治,先列总论十二条,次举瘟疫统治八法等;卷3杂疫,集诸疫七十余证,列举放痧、刮痧、治痧诸法及用药宜忌;卷4辨疑,列举14条论瘟之疑,详加辨析;卷5诸方,载方120余首;卷6运气,阐述气候变化与瘟疫的关系。此书上承《内经》运气学说,兼采吴又可等瘟疫名家,参以作者见解,将疫症统分为瘟疫、寒疫、杂疫三类,提出治疫症最宜通变,首倡瘟疫统治八法,在瘟疫著作中有一定地位。现存嘉庆年间刻本。 查看详情>>
诊法著作。清林之翰撰。八卷。之翰字宪百,别号慎庵、苕东逸老,乌程 (今浙江湖州) 人。壮而习医,精求医说十载,撰有《痰证论》、《临证元机》等。是书以《内经》 色脉并重为依据,抉取历代有关四诊名著的精微而编纂,成书于雍正元年(1723)。作者强调望诊的重要性,故推之为首,包括面部气色、五官口齿、爪甲、舌、虚里、体表诸部的望诊,对五色主病及五脏绝证论述颇详。对妇人、小儿之望诊尤为重视,如强调望小儿指纹、虎口纹、面色等。闻诊以听取患者的声音气息为主,察其寒热、虚实、内外诸症,以及痛症、坏证、诸风、神志等,以辨其元气之盛衰及疼痛之所在。问诊以阐析张介宾十问为主,并问及人品起居、嗜欲苦乐,使知受病之本源。切诊首述辨脉总论,后仿《濒湖脉学》体例,详述二十九种脉的形状、脉象、鉴别、主病等。后有运气要略并五运六气图示若干。书中博采诸家之说,并结合诊断介绍治法,内容较完备。末附《管窥附余》一卷,进一步阐述脉学,介绍原脉体用,重点分析浮,沉、迟、数等脉之常变。为中医诊法著作中较详明实用者,后世流传颇广。有雍正元年刻本,雍正四年玉映堂刻本,《中国医学大成》 本,一九五七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玉映堂刊本铅印本。 查看详情>>
清代徐文弼撰,八卷。书成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首有香山老人王世芳(时年一百一十二岁)序,谓“此编于颐性全真之道,却病延年之方,莫不撷其菁华,导以窾要,明白简易,本末俱该”。前为《总述》,征引历代贤哲之语概论养生;后为八卷,卷一载分行外功法诀与合行外功诀,专叙外功;卷二载内功图诀;卷三论精气神之护养;卷四论十要、十忌、十八伤;卷五分叙四时调理;卷六饮食调理,按谷、兽、禽、水族、菜、瓜、果、杂食分叙日用食物,共二百一十五种,每种简述药性、功用及宜忌;卷七论预防疾病,简述五脏功用;卷八论药物护持,载长春至宝丹等方药,简述药物组成、主治及制法。全书文图并茂,简明易懂,甚切实用。有《洗心辑要·寿世传真》合刻本、中医古籍出版社 《珍本医籍丛刊》 本。 查看详情>>
《时方妙用》系医方书。4卷。清·陈修园撰于嘉庆8年(1803年)(嘉庆8年)。此书在《时方歌括》108首方剂基础上,详论病原。陈氏认为“时方固不逮于经方,而以古法行之,即与经方相表里亦在乎用方之妙也”,故名书为《时方妙用》。卷1首论望、闻、问、切,作为辨证识病、选方用药的基础。此后各类共列38种常见病症,末附“妇人科”、“伤寒科”证治。各症先论症,次议治法及选方,能由博返约,提纲挈领,常阐述自己的独到经验。如他辨泄泻时说:“难经有五泄之分……其实不必泥也;总以虚实久暂为辨”,简要实用。陈氏平生素不喜用寒凉药,但在“疡症”中,仍首列能培养生气的寒凉方,他不为世俗所拘,常能针砭时弊,慷慨激烈。此书叙理简明,选方论治切合实用,故为后世习医常用入门书。该书今存有十余种清刻本,近现代也有多次翻印。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