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卷。清赵执信撰。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山东益都人。康熙十八年 (1679)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颇为朱彝尊等所引重,官至右春坊右赞善。赵执信少颖慧,工吟咏,承其家学。所居因园,依山构建亭榭,各极天趣,又性好游览,历游所至,前来请他写诗文者甚多。徜徉五十余年,著有《声调谱》、《谈龙录》、《饴山文集》六卷、词一卷。其诗集流传颇多。诸本往往不同。此本末有乾隆六年(1741)赵执信门人丁际隆《跋》称:“是秋重谒秋谷先生于因园,时先生病目弥甚,不作诗者六年矣。从仲君羹梅得先生手定诗稿,分十三集,录副未及校,而羹梅遂索原本以去,岁寒无事,乃校一过,曩见手书《济南竹枝》及《宿法庆寺》二律,皆不在,盖所删多矣。”羹梅者,为江苏常熟仲显保之字,为赵执信门人之冠,与赵执信关系最为密切,则是集为赵执信晚年定本手授者。《因园集》十三集,一曰《并门集》、二曰《闲斋集》、三曰《还山集》、四曰《观海集》、五曰《鼓枻集》、六曰 《涓流集》、七曰 《葑溪集》、八曰《红叶山楼集》、九曰《浮家集》、十曰 《金鹅馆集》、十一曰《回帆集》、十二曰《怀旧集》、十三曰《磺庵集》,集各一卷,按本来面目分开,不按篇页多少。赵执信娶王士祯之甥女,原本与王关系很好,相传以求作《观海集序》,士祯屡失其期,遂渐相结怨,一生不睦。今观《还山集》中,尚有酬士祯诗二首,又为士祯作《西城别墅十三咏》。至《鼓枻集》中《渡江》一首,已有“只应羡诗老,持节问岷源”句。注曰: “谓阮翁”,又《悼吴孝廉》一首,有“渔洋未识名先著”句“阮翁”指王士祯号阮亭,“渔洋”亦指王士祯号“渔洋山人”。诗中提到王士祯时,其词气已不和平,自是以还,遂互相排击。相较之王之规模阔于赵,而流弊伤于肤廓;赵之才力锐于王,而末派病于纤小,使两家互救其短,正可以各见所长。有周永年家藏本。有《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宣传太平天国道德的诗集。刊刻于1857年,共五百首,大部分为洪秀全所作,集中反映了洪秀全的伦理思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部分内容:(一)以“正直善真”为根本原则,反对“邪曲恶假”,指出“人妖分别在邪正,邪些是妖正是人,邪些极贱正极贵,邪些该砍正该升。”(二)提出宫廷生活的道德规范,即炼正遵旨;姊妹和睦;虔诚欢喜;炼好心肠;炼好情面;炼好声气;不好眼毒;爱人如己。(三)人的思想、行为与幸福、快乐之间关系是:思想、行为“正直善真”,则人就应该获得幸福和快乐;思想、行为“邪曲恶假”,则人就当罚为痛苦和灾祸。(四)重新强调太平天国初提出的“十款天条”的伦理意义。人要奋发向上,扬善疾恶,而行为举止、言谈话语都要“遵条遵命”,谨慎行事。(五)提出了“四不”,即不要起歪心,不要起邪心,不要起奸心,不要起贪心。(六)要争取“十多”,即要功劳多,要享福多,要好心多,要贵气多,要好样多,要威风多,要暗好多,要光荣多,要真凭多,要尊贵多。(七)强调要爱人不要害人,指出“爱人爱自己”,“害人害自己”,善恶终有报等思想。(八)提出“四失天伦”论,即子不敬父失天伦,弟不敬兄失天伦,臣不敬君失天伦,下不敬上失天伦。这部诗集反映了太平天国复杂而又重要的伦理思想。 查看详情>>
洪秀全著。约一千一百字。1852年编入《太平诏书》刊行。洪氏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领袖、太平天国天王。广东花县人,出身农民家庭。早年入塾“熟读经史”。后作乡村塾师。因屡试不中,萌发反清思想。又受基督教教士所编《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7月创立拜上帝会,宣传组织农民。1851年在花县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攻下南京,定为都城,改名天京。1863年天京被困,次年6月洪氏病逝。主要著作有《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天条书》等。《原道救世歌》是太平天国重要文献之一。它以诗歌体的形式,向人们宣称“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传”。并劝告人们要作正人,切戒淫乱、忤父母、行杀害、为盗贼、为巫觋、为赌博“六不正”及吸洋烟、好酒、看风水等旧风习。警告统治者“顺天者存逆天亡”,“嗜杀人民为草寇,到底岂能免祸灾”,“聚党横行天不佑,罪恶贯盈祸自随”等。洪氏的救世之道的落脚点是在劝人为善、改邪归正上。他引进了一个西方的皇上帝,打掉了压在农民头上的封建帝王和其他精神偶像的威风,宣传“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的平等观念,对激发群众起来推翻封建制度有极大的鼓舞作用,不失为一支反封建的战歌。 查看详情>>
诗论,一卷,清吴伟业撰。全书共十三条,以人为条。多记与作者相识之诗人之有关诗事,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有一些是在民族战争中殉节的烈士如瞿式耜、陈子龙、宋玟等。特别详细记录瞿被俘后与被俘督臣张同敞互相唱和的情景,择录了他们一些气壮山河的诗句。如:“二祖江山人尽掷,四年精血我偏伤。"“愿作须臾阶下鬼,何妨慷慨殿中狂!”“了却人间生死业,黄冠莫拟故乡游。""白刃临头唯一笑,青天在上任人狂。"也记述了其作品《浩气吟》出版情况和对江浙一带文人的影响。书中还描写了陈子龙的风貌,言其“奕奕眼光,意气笼罩千人,见者莫不辟易。登临赠答,淋漓慷慨”。记录了他必死于国事的决心。从这些记录中可见吴氏的思想倾向。书中还记录了两位才女的诗作和她们的轶事。其中黄媛介为浙江嘉兴人,儒家女,能诗善画,其夫杨某贫不能娶,其后黄氏流落吴门,不肯为人作妾,与钱谦益之姬柳如是交游,并与当时名士唱和。还描写了女道士卞玉京(原为秦淮妓女)说她富于才气、诗画俱佳,并记卞与文坛名流往来酬唱情况。这些反映当时江浙(主要是浙西)一带妇女对掌握文化的热情和她们独立意识的增长,在其他地区这是不可能的。此书中所涉及的明末清初文坛状况对于文学史研究有参考价值。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排印《清诗话》本。 查看详情>>
一卷。清代王士祯撰。王士祯论诗虽主神韵,但也很重视音节与格律。《律诗定体》选录五、七言律诗各四首,字旁标平仄符号,概括地说明唐人律格。王士祯解释说: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用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二字相连,不可令单也。其二四应仄平者,第一字平仄皆可用,以仄仄仄三字相连,换以平韵无妨也。大约仄可换平,平断不可换仄,第三字同此。若单句第一字,可勿论。此论颇合汉语诗律中二音步的规律。此书丁福保跋记谓觅得新城王化家塾旧抄本。郭绍虞认为颇可怀疑,不符事实。此书最早之刊本为清嘉庆间雪北山樵所辑《花熏阁诗述》,其中有《渔洋答问》一卷即已收入之。后来,同、光间王懿荣刊《天壤阁丛书》中之《声调谐汇刊》亦收此书。常见者则为 《清诗话》本。 查看详情>>
诗集。清王采薇撰。一卷。采薇一名薇玉,字玉珍,江苏武进人。王光燮女,太史孙星衍妻。有《玉珍集》已佚。此编孙星衍编,成书于嘉庆间。有孔广森、叶观国序,何森林弁言。末有龚庆识,王光燮撰传,孙星衍撰行状,袁枚撰墓志铭。收诗七十一首,词一首。有嘉庆十年(1805)《平津馆丛书》本,光绪间吴县朱氏槐庐翻刻本。 查看详情>>
戏曲总集。清玩花主人编辑,钱德苍增辑。十二集,四十八卷。玩花主人,姓名,字号未详,江苏吴县人。德苍,字沛思,江苏苏州人。少富才学,屡试不第。豪放不羁,性好音律,跌宕于酒旗歌场。是编于乾隆间由玩花主人辑起,德苍续辑, 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起,迄乾隆三十九年止,陆续增补为十二集。所收皆当时苏州、扬州等地舞台流行剧目,如《牡丹亭》“游园惊梦”、《长生殿》“弹词” 《十五贯》之“访鼠”、“测字”等单出折子戏四百八十九出,其中昆腔四百三十出,高腔、乱弹腔、梆子腔等花部戏五十九出,这在视昆曲为曲坛正宗的当时,能有此举,实属难得,亦为后人研究乾隆时期地方戏曲提供十分重要之资料。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金阊宝仁堂刻本,乾隆四十六年四教堂刊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文海书局石印本,一九五五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汪协如校本。 查看详情>>
戏曲目录。清黄文暘撰,无名氏重订,管庭芬校录。一卷。文暘字焕亭,丹徒(今属江苏)人。黄氏《曲海目》成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因作者参与奉旨修改词曲,“得尽阅古今杂剧传奇”,遂勒目“以纪其人之姓名”。可惜庞杂无次。咸丰间,管氏购得无名氏“重订”本,校录一过,于同治二年(1863)成此书。约三万余字。书中分六类,著录作家作品。共收作品一千一百三十余种,删去重复,实存一千○五十余种。后附焦循《曲考》中多于此目者,补充此目之阙。黄氏“前言”云:“寓感慨于歌场者,多自隐其名,而妄肆褒讥于声律者,又多伪托名流以欺世,且其时代先后,尤难考核”,所录未可确信,需参读它目佐证。此目为治戏曲史者之重要参考资料。有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本。 查看详情>>
曲论。清杨恩寿撰。三卷。恩寿有《坦园六种曲》已著录。此书为《词余丛话》之续作,体例一如前书,仍分原律、原文、原事三卷。约二万二千字。“原事”卷所论,颇有灼见。如论戏中刻画美人,王实甫曾用“齐齐整整”一词,作者云:“夫以齐整赞美人,不过虎邱山泥美人耳。”又谓:“余谓善写美人之致者,唯《长生殿》耳。”见解未必公允,而结合重要作品进行具体、深细之分析评论,确为此书之长。有《坦园丛书》本,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本。 查看详情>>
戏曲论著。清代高奕撰。高奕(生卒年不详),字晋音,一字太初,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所作戏曲有《春秋笔》等14种。《新传奇品》继吕天成《曲品》而作,体例与《曲品》类似。作者在自序中说:“偶检笥中所藏传奇数百种,自明迄今,考其姓氏,细加评定,识以一二语,足以想见其人矣。”书中著录明代至清代初年28个作家,在各家姓名之后,略述其乡里、所作传奇本数和具体剧目,对每个作家的品评,都以八个字概括其风格特点,如说李笠翁“桃源啸傲,别有天地”,说王香裔“空谷幽兰,清芬自远。”书中共录传奇211种,与《曲品》所录并无重复,可以弥补《曲品》之不足,对于研究古典戏曲具有重要资料价值。此书已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册。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