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胎息经注 [ 幻真先生 ]

胎息经注,原题「幻真先生注」。幻真先生疑为唐代道士。《云笈七签》卷六十已收入此篇。《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亦收载是书,与《胎息秘要歌诀》、《太清真人络命诀》三经同卷,《胎息经注》后附《胎息铭》。此外,《道藏辑要》、《道藏精华录》等也收录有该经。全篇仅数百字,略言内丹家存神行气修炼要诀。注云:「修道者常伏其炁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炁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意思是指「胎」是从人的脐下(又称为「下丹田」或「玄牝」)所结成。「胎息」就是守住人体内脐下之气,守住「气」就可以守住「神」,因为神与气是相依不相离的,只有使神不离形,长生才可以实现。另外,人要守住神,还必须要固守虚无以养神气,即泯绝情念,不使神出入来去,久而久之,神就可以长住不离人身了。 查看详情>>

胎息经 [ 佚名 ]

全称《高上玉皇胎息经》。不着撰人。一篇。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参校版本:《云夏七签》,该书春六十收有此经注本。道家功理功法类古典名著。《胎息经》作者已无可考,传本署为 “幻真先生注”,但注释颇不合经文原旨。全书文字简洁,共只八十三字,但论述精到,别具理法,不落古来丹道窠臼。文中首论胎息,次述神气,倡导虚无无念,自然常住。主张“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只有“心不动念”,神气相依,合而为一,勤而行之,才能益寿延年。 查看详情>>

西升经集注 [ 陈景元 ]

宋陈景元集萧梁韦处玄(元)、唐徐道邈、冲玄子、李荣和刘仁会五家注。五家大抵发挥无为守一之意。六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宋徽宗政和御注本。 查看详情>>

通关文 [ 刘一明 ]

《通关文》是清代道教的著作。刘一明著。关为关口、关卡之意,言人生有如许 “要命关口,阻路大魔”,须关关打通,方可精进于大道,故名 “通关”。收入 《道书十二种》。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又号素朴散人,被褐散人,后人称之悟元老人。山西曲沃 (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人。为全真龙门派第11代道士,一生主要在甘肃榆中栖云山、兴隆山著述传教。著述甚丰,在世时即已陆续刊印传世。 查看详情>>

西升经 [ 佚名 ]

全称《老子西升经》。原名《西升记》。传老子西游至关,其谈论言旨,尹喜录之,纪而成书。本书援引老子哲学阐发宗教义理,是早期道教及之后《太玄经》系统的一部重要经典。二卷,计分三十九章。约成书于三世纪左右。该书的确切著作时间及撰人,均不可考。仅采摭有关史料如下:南朝梁释僧祐编《弘明集》卷一收《正诬论》引“故其《经》云:‘闻道竺乾,有古先生,善入泥洹,不始不终,永存绵绵。’竺乾者,天竺也;泥洹者,梵语,晋言无为也。” 《道教义枢》、《甄正论》和《昭德先生读书后志》都载关令尹喜受老子《西升经》而述之的说法,此说显系伪托。晋葛洪《神仙传》中提到此经,故此经当成书于魏晋之间,或为魏晋间道士所作。该经首称“老君西升,开道竺乾”。以老子化胡,诋抑佛教观点为引道,重在阐发老子哲学思想,论述道教义理和修养。认为“道”乃自然之根本,“气”聚合以成形体。本静在虚无。宇宙万物的生化过程是“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虚无章》)。强调形神合同,称“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 查看详情>>

下苦歌 [ 刘一明 ]

学人若要实修真,先须下苦莫逡巡。
从来神仙不易得,死里逃生甚艰辛。
如来雪山受冷淡,达摩长庐打劳尘。 查看详情>>

泄天机 [ 闵一得 ]

至道药物,固是三才。而生成妙义,不外二五。凡人下手,总以神充气足入门,神充气足,真精乃生,真精发生,气神乃保,盖以精竭则神飞,神亡则气散。而气自心生,精由身出。识此妙义,还返圣功,不过身心混化。则此生成至道,不外乎此。泥丸氏曰:气属天,精属地,神则属人。盖以人禀二五之精而成,则人即天地,天地即人。 查看详情>>

玄肤论 [ 陆西星 ]

气功内丹术著作。不分卷。明·陆西星撰。全书共20篇,每篇一论。系统地论述了东派丹法原理和功夫次第,具有代表性。首论三元,认为丹有三元,即天元、地元、人元,而又突出人元。人元又谓之“大丹”,乃“创鼎于外,炼药于内,取坎填离,盗机逆用之谓也”。以后19篇专论人元丹法,从内外药物、阴阳互藏、先后天论、精气神、性命等方面对其丹法作了深刻的探析。书中内丹二诀以练神调息为要,神即是性,性定则神自安,神安则精住,精住则气自生。炼神又分澄神、养神、凝神三部,缺一不可。书中力求使其丹法理论和功诀显明易懂,其丹法思想来自南宗,而仍主以阴阳双修。 查看详情>>

玄珠录 [ 王玄览 ]

道学著作。二卷。唐王玄览讲述,门人王大霄集录。成书于唐代。上、下两卷。该书以《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说为基础,把“道”区分为“可道”和“常道”。谓“常道”生天地,“可道”生万物,“可道为假道,常道为真道”。称道与物的关系犹如本印和印泥的关系。又引入佛教法相宗的唯识论观点,认为道生万物,就是心生万物。“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把事物的动静看作是人的主观感觉:“眼摇见物摇,其物实不摇;眼静见物静,其物实不静。为有二眼故,见物有动静,二眼既也无,动静亦不有。”在时空问题上,提出“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及“三世皆空”的观点。关于修道成仙的主张是:绝灭知见,坐忘养神,求得一个清静不变的“识体”。该书是研究道教的重要史料。收入《正统道藏》第725册。 查看详情>>

文昌帝君阴骘文 [ 佚名 ]

作者不详。道教劝善书的一种。简称《阴骘文》。一卷。 “阴骘”一词源于《尚书·洪范》: “惟天阴骘下民”,意谓冥冥之天在暗中保定人们。文昌本古代星名,帝君指梓潼帝君。宋元道士造作的《清河内传》及《梓潼帝君化书》称玉皇大帝委任梓潼神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司文人之命。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