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从文,沈从文以文学家的姿态去梳理文物相关的常识,从欣赏的角度讲述各种文物,行文严谨而生动,内容丰富而系统,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沈从文先生所做关于中国文物的研究,虽然是根据工作需求和工作内容,或论及其来源,或深究其工艺,或拓展其发展及应用,或针对某一案例进行分析讲述等,但他并非像一般文物研究者那样行文平铺直叙,逻辑生硬刻板,以固定套路研究文物,而是以文学家的姿态去梳理文物相关的常识。 《中国文物常识》内容涵盖古人的穿衣打扮、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文化生活、工艺美术等内容,更是具体到古代玉石、陶瓷、玻璃、镜子、漆器、辇舆、车乘、扇子、刺绣、服饰、狮子、龙凤及鱼的图案等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文物常识》是丰富文物知识储备、提高人文修养的理想读本。 查看详情>>
可以没知识,不能没常识。 《中国文学常识》撷取木心启蒙读物之一、《文学回忆录》之框架和灵感来源——《文学大纲》之精髓。郑振铎写的《文学大纲》,木心反复看了很多遍,以至于50年后,他到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课程时,基本上都还是沿袭了很多郑振铎的观点。 《中国文学常识》内容上起公元前4世纪商代中叶,下迄20世纪初新文学运动,不仅涉及文学,还兼及史学、古籍、文字、绘画等,注重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用新的观点、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中国历代文学作了系统的梳理,脉络清晰,材料丰富。书中有郑振铎先生鲜活的口语表达,也有许多神来之笔。 《中国文学常识》是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人文修养的理想读本。 查看详情>>
《中国建筑常识》精心选取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因其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清新凝练,将专业知识、美学思想熔铸于散文的讲述之中,既可以看做资深建筑学家的学术文章,也可以当成著名散文家有关建筑的优美篇章。书中亦附有专业图表,图文并茂,入之深而出之显,既可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读者的入门读物。 查看详情>>
本书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学大师钱穆继其《国史大纲》后,第一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书中就通史中有关文化史一端作导论。故此书当与《国史大纲》合读,方能获得著者写作之大意所在。本书虽主要在专论中国方面,实亦兼论及中西文化异同问题。钱先生对中西文化问题之商榷讨论屡有著作,而大体论点并无越出本书所提主要纲宗之外。 查看详情>>
古典文学研究专著。今人马茂元著。马茂元,字懋园,安徽桐城人。马氏从小好学,其祖父马其昶为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受祖父教诲和家庭环境熏陶,学业日进。1938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先任于安徽省桐城中学、省立第一中学任教,并担任过安徽省中小学教材编审会编审。1949年后在上海师范学院(后更名上海师范大学)任副教授、教授。治学侧重于楚辞与唐诗,有著作《古诗十九首初探》、《唐诗选》等。楚辞研究方面有《楚辞选》、《楚辞研究集成》二种,《晚照楼论文集》收集了作者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斯所作关于古典文学研究的18篇论文,内容有评价作家作品的,有探讨理论问题的,也有考订文献资料的。根据论述的内容,从战国到清代,按时间顺序编次。18篇文章中,前3篇为楚辞论文。第一篇《论〈九歌〉》,分别论述了“九歌”名称的来源,《九歌》的原来面目和屈原加工改写的创作过程,逐篇分析11篇作品的内容和艺术,《九歌》是南楚人民的生活之歌是屈原在学习民歌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四个部分。第二篇《关于〈离骚〉时代问题的商榷》,论定《离骚》产生的时代可能在“屈原三十九岁以后四十一岁以前”的三年中。第三篇《从汉代关于屈原的论争到刘勰的〈辨骚〉》,分析了汉代司马迁—班固—王逸关于屈原评价问题的论争,指出了王逸宗经论骚的得与失,继而论述了《辨骚》“跳出了以经义衡量文学的圈子”的理论意义。作者据“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诗意为是书命名。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查看详情>>
藏传佛教研究著作。李安宅著。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作者1938年赴甘肃拉卜楞寺进行了长达3年的实地调查。1947年~1949年赴美、英教书和考察期间撰成此书,英文稿件寄至美国耶鲁大学,未能出版。80年代初,作者将保存的英文稿副本译成汉文。1985年作者逝世后,由遗著编委会整理出版。共分4编、17万字。前3编8章介绍藏传佛教的历史和各种教派。第4编9章~15章是全书重点,详细研究、介绍了拉卜楞寺及其施主、寺院组织、主要神佛、训练和课程、公开聚会等情况。被国内外公认为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调研而撰写的有关藏族宗教史的第一部杰作。获1990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荣誉奖。 查看详情>>
《西南联大美学通识课》是联大美育的直接遗产,由朱光潜、朱自清两位大师的讲义和学术成果组成,其中包括美学大师朱光潜对美感来源、美的创造与欣赏的系统性论述,以及文学大师朱自清对文艺美学的专门论述。 查看详情>>
本书主题为“哲学课”。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佛学传入与玄学的奇妙融合,知行合一的辩论……都将在本书中呈现,构成完备详尽的中国哲学史。本书通过哲学展现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多元性,将中国哲学的脉络抽丝剥茧,梳理得当。中国哲学直到今天还在深刻地影响国人,理解中国哲学,才能理解当下。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