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文别集。24卷。李迩逊撰。卷1至卷3为奏议,卷4、卷5为外制,卷6为表、状,卷7为书、启,卷8至卷10为议古,卷11至卷20为诗,卷21为杂著、题跋,卷22为铭、赞、序、记,卷23为祭文,卷24为墓志铭、塔铭。卷首载楼钥序,卷末附乐府1卷,另附《筠溪李公家传》及作者之孙李珏跋各1篇。李珏跋称:“大父捐馆之日,先君尚幼,遗墨散失,旋传录于亲友家,所辑文稿仅有二十四卷,其间脱误居多。”楼钥序称李迩逊归隐西山16年,“不复有仕宦意,哦诗自娱,笔力愈伟”。朱熹对其《宿观妙堂诗》也甚为倾倒。李珏跋则盛赞其文章:“烟林云峤,幅巾杖屦,趣深理到,追轶风骚,意寄高远,经渊史薮,据古鉴今,乱阶治迹,贯穿敷陈。”本集除收入《四库全书》,还影印编进《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其上海图书馆所藏明抄本又题作《竹溪先生文集》(简称《竹溪集》),内容与《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相同。 查看详情>>
宋代诗文别集。李若水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7著录为《李忠愍集》12卷,其“后二卷为附录”。《宋史·艺文志》作《李若水集》10卷,盖略其附录仅称其文。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尚载《李若水集》12卷。后其书不传,惟《永乐大典》存其诗文。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中辑出其作品,编为3卷。卷1有札子5首、表7首、启5首、书4首、序1首、说3首、铭1首;卷2为古体诗58首;卷3为近体诗62首。后附录诰词及其子李淳跋。跋云“蜀中刊行其书时,秭归费守枢为先公作文集序”。今费序已佚。卷首有赵希齐庆元四年(1198)所作序。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称此书除自《永乐大典》辑出本,尚有影宋钞本。《直斋书录解题》称其“诗文虽不多,而诗有风度,文有气概。”《四库全书总目》亦称“其诗具有风度,而不失气格。其文亦光明磊落,肖似其人。” 查看详情>>
二卷。宋黄公度撰。黄公度,字师宪,号知稼,莆田 (今福建莆田)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除秘书省正字,坐贻书台官言时政,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过分水岭时,因题诗中有“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句,得罪秦桧,令通判肇庆府。桧死方召还,终考功员外郎。其诗文皆平易浅显,在南宋之初,未能凌驾诸家之上,但其词“气恬静而轩爽,无一丝腆涩龌龊之态。”著有 《汉书镌误》,已佚。《知稼翁集》二卷今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另有《莆阳知稼翁文集》十一卷《附录》一卷《校记》一卷见 《宋人集乙编》。 查看详情>>
诗文别集。北宋人傅察撰。三卷。察字公晦,孟州济源(今属河南)人。年十八岁登大观进士。蔡京欲以女妻之弗受。曾官兵部、吏部员外郎。后被金人掳去,不屈死。此集系宋人傅伯寿编成,首冠周必大序。收诗一百十七首,颂、表三十二篇。作者年仅三十七岁遭国难,无大著作以发挥才气,所存大抵为酬赠篇什,骈丽之作为多。“然其深厚尔雅,亦自足资讽诵”。“诗文虽属无多,固当与李若水之《忠愍集》并传不朽”(《四库全书总目》)。有《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诗文别集。北宋刘挚撰。二十卷,拾遗一卷。挚字莘老,永静东光(今属河北)人。就学于东平(今属山东)。嘉祐进士,官礼部侍郎,尚书右仆射。后陷党案,几经贬迁。卒追赠少师,谥忠肃。有集四十卷。原本久不传,今本为清乾隆间,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得,文十四卷,有制敕四篇,表四十九篇,札子十一篇奏议七十篇,启六十二篇,书、记,序九篇,杂著二十一篇,神道碑、墓志铭、祭文四十二篇,凡二百六十八篇。诗六卷,有古诗五言五十三首,七言二十二首,五言律诗七十二首,长律十五首,七言律诗二百十二首,绝句五言五首,七言六十二首,凡四百四十一首。挚平生秉正嫉邪,集中奏议,不仅文词畅达,于是非邪正,辨别至严,言论风采犹可想见。杂文也曲折明畅,不屑为依违掩抑之词。其诗虽难称高秀,然亦不会妙句。如《七律·岸次见梅花不果折》:“穷腊雪寒新霁后,满枝春色为谁来”别具新意。有《丛书集成初编》据《武英殿聚珍版书》(福建、广雅书局本)本排印本,附清劳格、孙星华辑《拾遗》,凡文三篇。今人栾贵明自残存《永乐大典》中,又辑得遗诗、文五条,见《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查看详情>>
诗文别集。南宋彭龟年(1142—1206)撰。二十卷。龟年字子寿,号止堂,清江(今属江西)人。乾道进士,授袁州宜春尉,历官太学博士,江陵知府,湖北安抚使,以数论韩侂胄奸,落职,未久复官,以宝谟阁待制致仕。卒谥忠肃。为官清正,敢于诤谏;从朱熹、张栻游,学识宏博。《宋史·艺文志》载有集四十七卷,明永乐后佚。清乾隆间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抄诠次成二十卷,得《历代名臣奏议》辑得文二百二十三篇,诗二百二十首,依类编次,厘为二十卷。集中有奏折、札子五十五篇,敷陈明确,多关国家大计,论时弊帝责,直言恳道,“史称其学识正大,议论简直,善恶是非,辨析甚严。故生平虽不以文章名,而恳恻之忱与刚劲之气,浩然直达,语不求工而自工”。今人栾贵明据今残存《永乐大典》中辑得诗一首,记、省状、哀辞、祭文九篇,《经解》五条,见《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可补清人辑本之缺。另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作十八卷。 查看详情>>
诗文别集。宋陈傅良撰。五十一卷,附录一卷。傅良字君举,号止斋,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乾道进士。教授泰州,累迁起居舍人。宁宗朝,为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嘉泰间,复知泉州,进宝谟阁待制,终于家。谥文节,学者称止斋先生。文章擅名一时,著有《诗解诂》、《周礼说》、《春秋后传》等。此编为其门人陈叔远所编,所取断自乾道三年(1167),讫于嘉泰三年(1203)。少时之作尽削,去取特为精审。凡诗九卷、文四十二卷。附录一卷为楼钥作神道碑、蔡幼学作墓志铭、叶适作行状,又有杂文八篇,不知为谁所续。陈氏“虽与讲学者游,而不涉植党之私;曲相附和,亦不涉争名之见”,在宋儒之中,可称笃实。《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其文为“多切实用之文,而密栗坚峭、自然高雅,亦无南渡末流冗沓腐滥之气”。其诗凡五百又二首,诸体皆备,多因事而发。有《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宋文别集。翟汝文撰。此书为其子翟耆年所编。《宋史·艺文志》著录为30卷,明代以来散佚不传。清代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各韵辑其文章重编为10卷。卷1为内制,卷2至卷4为外制,卷5为赋、表,卷6亦为表,卷7为状、札子、封事,卷8为策问、露布、序、书,卷9为启,卷10为铭、祭文、祝文。另附录《孙繁重刊翟氏分巽埋铭》,系其子翟耆年请人所作。《四库全书总目》说翟汝文“尝从苏轼、黄庭坚、曾巩游,故所为文章尚有熙宁、元祐遗风。史称其为中书舍人时,外制典雅,一时称之。盖当北宋之季,如汪藻、孙觌皆以四六著名,惟汝文能与之颉颃。”“今观其文大都根柢深重,措词雄健,所谓无一字无来处者庶几足以当之。非南宋表启涂饰剽掇之比,其为作者所推,非徒然也。” 查看详情>>
宋代诗文别集。吕颐浩撰。吕颐浩谥忠穆,因以名集。《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吕忠穆集》15卷,其中“后三卷为《燕魏录》,杂记古今事”。《宋史·艺文志》也著录《忠穆文集》15卷。但旧本久佚,清代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辑得文137篇,诗词58首,重为排辑,编成8卷。卷1、卷2为奏议,卷3为札子,卷4为表,卷5、卷6为状、书、启,卷7为序、跋、诗、词,卷8为《燕魏杂记》29条,并附洪迈等人《从祀高宗庙庭省札》及吕颐浩之子吕搢的谢表。《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一时称其切直”,而《燕魏杂记》则“于古迹颇有典据”。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35选录其诗3首,而纪昀则以为3首诗格俱庸钝,只有《次韵蔡叔厚退老堂》语意差好。这3首诗俱不见载《四库全书》辑入的《忠穆集》。 查看详情>>
宋代诗文别集。 10卷。赵鼎著。赵鼎事迹见《宋史》本传。绍兴五年(1135),赵鼎监修宋神宗、宋哲宗二朝实录成书,宋高宗亲书“忠正德文”4字赐之,因此名集。史称其为文浑然天成,凡军国机事,多其视草,有奏疏诗文200余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作10卷。旧本久佚不传。今本系清初修《四库全书》时,馆臣从《永乐大典》搜辑而成。计有奏议64篇,骈体书启14篇,古今体诗274首,词25首,笔录7篇。又据《历代名臣奏议》增补12篇,仍编为10卷。《四库全书总目》评日:“鼎南渡名臣,屹然重望,气节学术,彪炳史书。本不以词藻争短长,而出其绪余,无忝作者。盖有物之言,有不待雕章绘句而工者。观于是集,可以见一斑矣。“除《四库全书》本外,《乾坤正气集》本分为8卷。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