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别集。50卷,逸稿2卷。陆游著。陆游晚年封渭南伯,故以此作为文集题名。毛晋汲古阁以无锡华氏活字版本重刊。包括散文48卷,词2卷。《四库全书》即收此本。根据陆游幼子陆子遹作的跋,此书是陆游生前自己编辑而成的。逸稿2卷为明人毛晋所补辑。《四库全书总目》载:“史称游晚年再出,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今集中凡与侂胄启皆讳其姓,但称‘丞相’,亦不载此二记,惟叶绍翁《四朝见闻录》有其全文。晋为收入逸稿,盖非游之本志,然足见愧词曲笔,虽自刊除,而流传记载,于求其泯没而不得者,是亦足以为戒矣。” 查看详情>>
诗文别集。又称《朱韦斋集》、《韦斋朱先生集》。十二卷。宋朱松撰。《朱子大全》卷九七《皇考朱公行状》谓松“有《韦斋集》十二卷行世,《外集》十卷藏于家”。《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别集类著录《韦斋小集》十二卷,而卷二○诗集类复著录《韦斋小集》一卷。疑卷一八所著录的《韦斋小集》即《韦斋集》。《宋史·艺文志》著录即作“《韦斋集》十二卷、又《小集》一卷”。《文渊阁书目》卷一○著录一部三册,完全,入于诗词类。《箓竹堂书目》卷三著录《韦斋朱先生集》六册,卷四著录《朱韦斋集》三册;前者诗、文合刊,后者为诗。知其时诗有单行本。今通行本有《四部丛刊》续编影铁琴铜剑楼所藏明刊本,卷首有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傅自得序,卷末有淳熙八年尤袤跋,知其源于宋刊。另有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邝璠刻本、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程垲刻本、康熙四十九年朱昌辰刻本、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朱玉刻本、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紫霞洲祠堂刊本。《四部丛刊》本前六卷为诗,共四百十七首;后六卷为文,共八十四篇;末附朱槔《玉澜集》一卷。 查看详情>>
四卷。《附录》一卷。宋陈长方(1108—1148) 撰。陈长方,字齐之,号唯室先生,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绍兴八年 (1138)进士。曾官江阴县学教授。长方父陈侁,与游酢、杨时、郑浩、陈侁等交游颇深,因而长方之学以程氏为宗。长方奉母居吴,依外祖材旦,家于步里。闭户穷研经史,以教学者,人称 “唯室先生”。长方著有 《步里客谈》二卷、《尚书传》、《春秋传》、《礼记传》、《西汉论》、《唐论》等。《唯室集》原本十四卷二百篇,清四库撰官据《永乐大典》掇拾残缺,仅得诗三十九首,文五十五篇,勒为四卷,而以他人所作铭、状、记、序附录于后为一卷。今见 《四库全书》 和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查看详情>>
宋代诗文别集。八卷。宋林亦之(1136—1185)撰。林亦之,字学可,号月渔,福清(今福建福清县)人。亦之是林光朝之弟子。光朝讲学于红泉,去世后,学者请亦之继其席。赵汝愚统管福建时,曾向朝廷推荐亦之,未及用而卒。景定间,赠迪功郎,学者称“网山先生”。刘克庄序称,“至于网山论著,句句字字,足以明周公之志,得少陵之体。其律诗高妙者,绝类唐人。”推之的确如此。所著《网山集》八卷,其中诗二卷、文六卷。有 《四库全书》和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查看详情>>
宋文别集。 王蘋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此集4卷,宝祐年间其曾孙王思文刊于吴学,卢钺为之作序。明代弘治中,其十一世孙王观重编为8卷本。其卷1为传道支派图,卷2为札子、杂文等18篇,卷3至8为像赞、题跋及门人私志的语录之类。此集与陈振孙所记相比,虽然卷数增加一倍,但王蘋的遗文实则不过1卷而已。可见其著作已大都散佚,此本不过捃拾残丛,另加附录而成。此集卷首列卢钺宝祐四年(1256)序、祝允明弘治三年(1490)序及杜启序。集中卷3所录袁万跋,称王蘋之文章“皆温醇平实,沉潜蕴藉,蔼然有馀味。”而汪悫跋则说:“玩其议论,想其辞气,雍容切当,自有奕奕映照简编者”。本集全称为《宋著作王先生文集》,其弘治刊本现已不见于图书馆及藏书家书目,但北京图书馆等均藏有清抄本。另有清抄本将王蘋著作编作1卷,另编附录1卷(今藏上海图书馆)。 查看详情>>
宋代诗文别集,王安礼著。 王安礼是王安石的弟弟,封为魏郡公,故集名《王魏公集》。其集本为20卷,《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均有著录,明代叶盛《篆竹堂书目》亦载其书6册,但其后即不见载于诸家书目,大约明中叶后已亡佚。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散见于各韵之作,重编为7卷,计诗1卷、制敕2卷、札子1卷、表1卷、启并书1卷、志铭祭文1卷。《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内外制草颇典重可观,叙事之文亦具有法度,如沈季长、元绛诸志铭尤足补史传之阙。以视安石,虽规模稍隘,而核其体格,固亦约略相似也。”在王安礼兄弟7人中,只有他与其兄王安石、王安国文章有盛名。本集曾收入《豫章丛书》。 查看详情>>
诗文注。南宋李壁撰。五十卷。壁有《临川先生文集》已着录。此集乃壁谪居临川时所作,注古诗二十一卷,律诗二十九卷。文中大字单行为王安石诗,小字双行为壁注。末有补遗,收古今体诗五首。壁注王诗,搜集原始资料、认真核校原本和墨迹,凡诗涉及之人物背景均有探索,所用典故均标注出处,疑者缺之,非穿凿附会者能比,故历来学者颇为重视。其中古今体诗,较世行《临川集》多七十二首。然个别注亦有疏漏,清沉钦韩尝作《王荆公诗集李壁注勘误补正》予以订正。有《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又名《宛陵先生文集》、《宛陵先生集》。诗文别集。六十卷。《附录》一卷。宋梅尧臣(1002—1060)撰。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县)人。北宋文学家。仁宗时,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宋初诗文尚沿唐末五代之习,柳开穆修欲变文体,王禹偁欲变诗体,均未成功欧阳修崛起为雄,力复古格。当时辅佐欧阳修改变文体者是尹洙,而佐欧阳修以变诗体者则是梅尧臣。王曙知河南时,梅尧臣为河南县主簿,称尧臣诗“有晋宋遗风,自杜子美殁后二百余年,不见此作矣!然尧臣诗旨趣古淡,知之者稀。”其“寒鱼犹著底,白鹭已飞前”句,深得晏殊赞赏。欧阳修亦深识尧臣,评价说:“覃思精致,以深远闲淡为意。”梅尧臣诗平淡朴素,含蓄深刻。当时与苏舜钦齐名,故人称“苏梅”。其诗初为谢景初所编,仅十卷。欧阳修得其遗稿增之,亦止十五卷。增至六十卷者不详。此本为明姜奇芳所刊,卷数与《文献通考》所载相合,仅无外集。《宛陵集》六十卷、《附录》一卷,今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另有《四部备要》本。 查看详情>>
诗文别集。宋方大琮著。三十五卷。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五一《铁庵方阁学墓志铭》云:“遗文皆精妙可传,有奏议、外制、杂著若干卷。”盖其时集尚未编定。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有方大琮《铁庵集》四十五卷。倪灿、卢文弨《宋史·艺文志补》所载同。原集久佚,四库馆臣用浙江鲍士恭家藏本,乃方氏族孙良久、良节等裒辑编成,已非全帙。卷一至三五依奏议、进故事、奏状、奏申、外制、表、启、书、赋、论、策、策问、诗、记、文、序、题跋、祝文、祭文、墓志铭分类编次。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三一著录《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四十五卷,明正德刊本(《皕宋楼藏书志》卷九○同),广西按察司按察使族孙良永校正,广东布政司右参政族孙良节编刊。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二三以为《四库》本及瞿氏藏本“当同出于正德本”。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四于正德本亦有识语。 查看详情>>
诗文别集。 北宋陆佃(1042—1102)撰。十六卷。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之祖。熙宁进士,官授蔡州推官,郓州教授,国子监直讲等,徽宗时为尚书右丞,未几出知亳州。佃少从王安石学经,为政不以新法为是。有集二十卷,原本不传已久,清乾隆间,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复辑成是集,厘为十六卷。有诗三卷,收七言古诗、律诗、五言律诗、绝句等二百二十四首;文十三卷,收札子、状、议、表、策、经解、制文、序、跋、记、书等,凡百二十二篇。其文论新法与王安石相左,故虽为师生,而政见相敌。诗以七言律诗见长。《试院夜雨思秦叔仲呈道》:“秋声秋色总无聊,千里相思鬓欲凋。独绕曲廊花院闭,夜深灯火雨萧萧”,有唐人风韵,方回《瀛奎律髓》称其格与胡宿同。其孙陆游诗鸣千古,也学有渊源。有《丛书集成初编》据《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排印本,《清芬堂丛书》本。另《四库全书》本作十四卷。《四库辑本别集拾遗》补一篇。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