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履斋遗稿 [ 吴潜 ]

诗文别集。南宋吴潜(1196—1262)撰。四卷。潜字毅夫,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嘉定进士。授承事郎,签广德军判官。历迁江东安抚留守。累迁左丞相,封庆国公,又改封许国公。后谪建昌军,屡徙循州安置。此集为明末梅鼎祚编,冠梅氏撰。吴潜本传。收诗凡二十八首,词百十六阕,文二十四篇。词作抒发不慕功名,关心世事之情怀,亦写其壮志未酬之愁绪。词风豪迈激昂,凄切悲凉。其文所论国计民生,抨击贪利之官,言语切直,慷慨激昂。有《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鄂州小集 [ 罗愿 ]

宋代诗文别集。6卷。罗愿著。乾道二年(1166)郑玉为罗愿文集作序称,其集为州佐刘清之编集刊刻,岁月既久,其书罕见,洪斌、鲍元康出资重刊。其后又曾屡经编刊。《宋史·艺文志》著录其书10卷,但现存各本皆为6卷。洪武二年(1369)王祎序赵汸、赵埙重刊本说:罗愿集原为10卷,“鄂人尝以刻板其州,新安郑氏家亦有刻本,岁久皆废轶。今其存者五卷,其七世孙宣明力搜访之,复得杂文若干首附于五卷之末”。以《粤雅堂丛书》本与《四库全书》本相校,前5卷内容基本相同,但第6卷则大异。前者为考、序两类文章,后者则为传21篇。但前者除曹宏斋所作本传,尚在卷首载序文12篇,凡例1篇及诸家评论若干则。卷末所附罗颂遗文之后又附跋3篇。在此集6卷中仅第1卷为赋、诗、词,余皆为文。朱熹《与刘子澄书》称罗愿“文字细密有经纬,可爱”。在其作品中,朱熹、曹宏斋等人对《淳安县社坛记》一文特别推崇。 查看详情>>

潞公集 [ 文彦博 ]

诗文集。北宋文彦博撰。40卷。彦博四朝名臣,封潞国公,因以名集。其诗文南渡后颇有散佚,少子文及甫追辑成20卷,称《略集》。《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文潞公文集》40卷,《补遗》1卷。《宋史·艺文志》著录《文彦博集》30卷,今似不存。40卷宋本《潞公集》明代秘阁犹有庋藏,《文渊阁书目》和《内阁书目》皆有著录,其后失传。现存以明嘉靖五年(1526)平阳守王溱刊刻的40卷本为最古,远过于文及甫辑本,应是在《略集》本基础上重辑的,辑者不详。另有清抄本《文潞公文集》40卷。嘉靖本脱讹甚多,收入《四库全书》时已有所校正。《四库全书》本共40卷,其中古赋1卷、律赋1卷、古诗1卷、律诗4卷、挽词1卷、论1卷、表启1卷、序1卷、碑记墓志1卷、杂文1卷、孝经解1卷,其余26卷皆奏议、札子,包括陈乞3卷、举官3卷、辞免3卷、奏议17卷。《潞公集》上自朝廷典册、章奏议论,下及词赋歌诗、序记杂文都有涉及,对于政治、军事尤殷殷关注。宋叶梦得评《潞公集》说:其“重德伟度,足以镇服四夷;精识远虑,足以错综万务;博闻强识,足以贯通九流;谠论嘉言,足以弼成百度”;“未尝有意于为文,而因事辄见,操笔立成”;“文章不事雕饰,议论通达,卓然经济之言”;《潞公集》中奏札下多注年月,亦可与正史相参考。 查看详情>>

鲁斋集 [ 王柏 ]

诗文集。南宋王柏撰。20卷。凡赋诗3卷,序记2卷,说箴赞传2卷,书尺牍3卷,杂著2卷,题跋3卷,《皇极总图》1卷,《诗十辩》1卷,哀词祭文墓志3卷。别有10卷、12卷、13卷等本。王柏号鲁斋,因以名集。其集原75卷,诸家书目不载,原书久佚。明初刊本作20卷,近代尚存,民国刊《续金华丛书》本,即据此本翻刻,阙佚处校以《四库全书》本,胡宗懋并撰考异1卷。明正统间其六世孙迪刊本作12卷。崇祯刊本同之。清康熙间冯如京刊本,为其13世孙承秀重辑,题“遗集”,作13卷,又补遗1卷,附录2卷。《金华丛书》本宗之,但无后2卷,作10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据金华本,附录载墓志、祭文等。王柏笃信朱熹理学,然好标新立异,尝重删定《诗经》,又对《尚书》排击质疑,无所忌惮。集中所存论述如《诗十辩》、《中庸论》、《大学沿革论》等,皆为研究其学说的重要资料。其诗文亦豪迈雄肆,自具一格。 查看详情>>

芦川归来集 [ 张元干 ]

诗文别集。十卷,其中诗四卷、词三卷。宋张元幹撰。元幹诗虽在宋徽宗宣和(1119—1125)间已流行,但当时多以抄本传世。其集首次结集刊刻当在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元幹去世五十馀年之后,由其孙张钦臣主持,里人曾噩任编辑、校勘之责。全书凡十八卷,其中书启、古诗、律诗、赞序共十五卷,附《幽岩尊祖录》一卷,词二卷。元、明两代,张集流传不广。清初吴之振等编辑《宋诗钞》已云:“有《芦川归来集》十馀卷,得之书肆,废帙逸其大半,诗止六、七二卷。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编纂《四库全书》,其所收《芦川归来集》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得。馆臣所见张集系抄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抄本“但存五言律诗一卷、七言律诗一卷,而无古体及绝句,知非完善。……及考《永乐大典》所载,则所佚诸篇,厘然具在。今裒集成帙,与钞本互相勘校,删其重复,补其残缺,定为十卷”。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所排印之《芦川归来集》即据《四库全书》十卷本标校整理而成。另外《四库全书》存目中所列《别本芦川归来集》六卷,当系四库馆臣据以校十卷本之抄本。今人黄佩玉又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张诗九首,附于所著《张元幹研究》之中。 查看详情>>

卢溪集 [ 王庭珪 ]

诗文别集。一作《泸溪集》、《卢溪文集》、《卢溪先生文集》。宋王庭珪撰。有五十卷本,即周必大《省斋文稿》卷二九《王公庭珪行状》所云之本。原本已佚。今存最早刊本。为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本,即《四库全书》所收之本。有七卷本,为诗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二○有著录,已佚。有十卷本,《宋史·艺文志》著录,亦佚。有二十卷本,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四著录,篇第与嘉靖本大体不异,惟逐卷归并;卷一有校正、重刊衔名两行,当是明代重刊,可以改正嘉靖本误脱之处颇多,系从旧本出,傅氏著录者为明写本。《四库全书》本附录有韩驹等多人跋,最末为元顺帝至正(1341—1368)间欧阳玄跋,疑元时有刊本。卷一至卷八为古体诗,卷九至卷二四为近体诗,卷二五为换词,共七百六十一首。后二十五卷为杂文。卷末附残篇诗句若干首。另有《卢溪词》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著录,今存。其他著述《易解》、《论语讲义》《沧海遗珠》等九种,均早佚。 查看详情>>

龙洲集 [ 刘过 ]

诗文别集。南宋刘过(1154—1206)撰。十二卷。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秦和)人。终生未仕,漫游于江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安徽一带,与陆游、辛弃疾等人有交谊,晚年寓居昆山而殁。原有集十四卷,附录二卷,今人杨明汇其诗、词、文,重为校订编次,为十二卷,卷一歌行体诗十首,卷二为七言古诗二十首,卷三为五言古诗二十一首,卷四至六为七言律诗百三十六首,卷七为五言律诗五十三首,卷八、九为七言绝句百十二首,卷十为五言绝句二十首,卷十一为词八十七首,卷十二为文十篇,另补遗收诗二首,凡诗三百七十四首,词八十七首,文十篇。其诗文多以主战、收失地、斥苟安为主题。世人极推崇《登多景楼》一诗,“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北固怀人频对酒,中原在望莫登楼。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泪流。”愤懑山河破碎,鞭挞求和派苟安,婉述恢复中原心曲,才气横溢,风格豪放,其词或感时论事,投赠送别,或抒写个人牢骚悱怨,把深切的山河破碎之恨和渴望统一的热情熔铸于雄健的形象之中,爽朗明快,具有鼓舞力量,词风属豪放一派。有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后有补遗,载诗二首,附录四,载陆游、陈亮等人赠答诗、行状、墓志、集序等。另有《四库全书》本,作十四卷,附录二卷;《函海》、《丛书集成初编》本,作十卷。 查看详情>>

龙云集 [ 刘弇 ]

诗文别集。北宋刘弇(1048—1102)撰。三十二卷,附录一卷。弇字伟明,号云龙,安福(今属江西)人。元丰进士。中博学弘词科,知峨嵋县,改太学博士。元符中,进《南郊大礼赋》,哲宗以为其才似司马相如。徽宗时,改著作郎。其集初刻于浦城,因弇居安福之龙云乡以名集。仅二十五卷,周必大为之序。绍兴四年(1134)其乡人罗良弼搜求别本,重编为此集。后附志铭及良弼跋。明宏治中刘璋复序而重刊。含赋一卷,宏词一卷,诗八卷,表一卷,启三卷,书七卷,记、序四卷,时议一卷,策问、疏文四卷,墓志铭二卷,凡诗三百九十余首,文二百余篇。附录一卷,收文二篇。其文不名一格,大都气体宏整,词致敷腴。有《四库全书》本。另有《两宋名贤小集》本,收有《龙云小集》一卷。载其诗三十首,多写其赴任途中所见,为即景抒怀之作。 查看详情>>

龙学文集 [ 祖无择 ]

诗文别集。北宋祖无择(1006—1085)撰。十六卷。无择字择之,上蔡(今属河南)人。登进士第。历官直集贤院。熙宁初知通进银台司。王安石讽求其罪,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寻知信阳军卒。为人好义,笃于师友,工诗文。此集前十卷为《焕斗集》,其曾孙行绍熙三年(1192)编辑成书。全书含诗六卷,书、记一卷,序一卷,碑铭等一卷,杂文一卷,名臣、贤士诗文二卷,家集四卷。末附祖行撰《龙学文集并源流始末》,叙其成书过程。全集计收诗百二十三首,文四十二篇。诗后间注所作时、地,颇为详审。其文峭厉劲折,足与尹洙相上下,然其作品流传颇少,不似尹洙闻名于世。集中《家集》乃无择家属之作,有其叔士衡撰《西斋话》,记载宋初故事,多他书所未及,颇具史料价值。有《四库全书》本,《宋人集》丙编本。 查看详情>>

龙川集 [ 陈亮 ]

诗文别集。宋陈亮(世称龙川先生)著。三十卷。《四库全书总目》云:“叶適尝谓亮集凡四十卷,今是集仅存三十卷,盖流传既久,已多佚缺。”卷一至卷三○依疏、论、问答、酌古论、论、经书发题、策、三国纪年、史传序、序说引、序、记、诗、启、书、祝文、祭文、行状、墓志铭次第编排。有《四库全书》本,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另《龙川文集》三十卷首一卷补遗一卷附录二卷,有《四部备要》本;《龙川文集》三十卷首一卷附录一卷辨伪考异二卷,有《金华丛书》等本。中华书局有邓广铭点校本《陈亮集》。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