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伤寒微旨论 [ 韩祗和 ]

北宋·韩祗和撰。韩氏为宋哲宗时人, 对《伤寒论》研究颇深, 乃于元祐元年(1086) 撰成此书。原书早佚, 而《永乐大典》内散见颇多, 王好古《阴证略例》中间引其文。《四库全书》纂集者乃“采掇荟萃, 复成完帙, 谨依原目, 厘为上下两卷”。上卷内容为伤寒源、伤寒平脉、辨脉、阴阳盛虚、治病随症加减药、用药逆等八篇。下卷内容为总汗下、辨汗下、药力轻重、温中、大小便等七篇。全书共十五篇,间附方论。书中强调伤寒不可早下, 重视时辰季节对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影响。但祗和“纯以温暑作伤寒立论, 而即病之伤寒反不言及, 此已是舍本徇末, 全不能窥仲景蕃篱”。(王履《伤寒溯洄集》)。本书对仲景旨意多有发挥。现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1914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等。 查看详情>>

南岳总胜集 [ 陈田夫 ]

据《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可知,为宋道士陈田夫撰。原3卷。《道藏》本仅1卷,盖是中卷。述南岳宫观及部分神仙。 查看详情>>

伤寒九十论 [ 许叔微 ]

一卷。宋许叔微撰。此书为作者自述医案集结而成。书中载各种疑难之证医案九十则,每则先述病例及治疗经过,然后剖析评说。作者在理论上以张仲景学说为指导,凡脉证与张氏之说相合者,用其正法,有不尽相合者,则参证仲景他法以为变通,并且援引《素问》、《难经》之精义,融汇贯通。作者认为,其他各家脉法与仲景不尽同处,伤寒脉当以仲景为准法。此书理论联系实际,阐发伤寒理论,辨证详明,切合实用,为伤寒学不可多得之作,与《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等参阅,可见作者精深学术思想与丰富临证经验。此书撰成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有清咸丰中仁和胡氏琳琅秘室丛书本,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本,1956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 查看详情>>

伤寒发微论 [ 许叔微 ]

宋·许叔微撰, 又名《张仲景注解伤寒发微论 》。全书分上、下两卷, 约7000字。本书有明刻本、丛书集成本、日本刻本、十万卷楼丛书本等。1956年商务印书馆据北京图书馆藏元刻本校刊,重印《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 其中目录及“论温疟证” 残缺, 据别本抄补。本书简述了作者对《伤寒论》中脉象、用药、治疗以及病证等问题的研究心得。第一论论述伤寒72证候; 第二论至第二十二论多为零散的议论小品, 无系统性, 如表里虚实、发热恶寒以及风温、温疟等证的辨析, 论中每引仲景、华佗、扁鹊、孙思邈诸家之语, 言简意赅、探微索隐。汪琥说, 本书“首论伤寒七十二证候, 次论桂枝汤用赤白芍, 三论伤寒慎用圆子药, 六论伤寒以真气为主, 十论桂枝肉桂, 十五论动脉阴阳不同, 此皆发明仲景微奥之旨, 书名发微, 称其实矣”。 查看详情>>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 刘完素 ]

简称《伤寒标本》。伤寒类著作。金刘完素撰。二卷。完素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已著录。上卷载以伤风、伤寒、中暑、中湿四证为始,至劳复、食复共四十六种杂证。下卷则集麻黄、桂枝五十二方。书中反映出刘氏学术思想和治疗外热病的体会,对后世医家颇有影响。如以凉膈散、天水散、益元散等方治疗外感热病表证,黄连解毒汤、三一承气汤治疗里证,以双解散、通圣散为表里双解之剂,“其言实超出乎朱奉议之上,然亦大变仲景之法者也。”是书对研究《伤寒论》和刘完素学术思想有一定价值。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刘河间伤寒六书》本。 查看详情>>

伤寒百证歌 [ 许叔微 ]

伤寒类著作。宋许叔微撰。五卷。叔微有《普济本事方》已著录。许氏是研究《伤寒论》大家,为便于后学记习,于宋绍兴二年(1132)撰成此书。书中将《伤寒论》中的脉、证、方、药,及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辨证要点,归纳在一百首歌诀中,并博采诸家论述,详予注释。重视八纲辨证,在“总类歌”写到:“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自阴出”,书中还设有“表证歌”、“里证歌”、“阴证似阳歌”、“阳证似阴歌”等。反映出许氏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后世医家深有影响。有元刻本,清咸丰二年(1852)藏修书屋刊本,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江左书林石印本。 查看详情>>

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注 [ 侯善渊 ]

古代内丹术书。宋侯善渊(太玄子)注。一卷。实为修炼时颂读的一篇咒词。据称颂读之可“护命养生,神明佑助”。咒词每句均加注解,以显明要义。如“我命著我”句注:“性命俱备,精气神全。颂曰:‘养气全神别有方,安魂定魄不飞飏,丹成已觉心通圣,凿壁穿山透海沧。’”收入《道藏》第五三三册。 查看详情>>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 白玉蟾 ]

宋白玉蟾分章正误,王元晖注。王,元末人。据卷末王大叙 识,他曾得“紫阳白真人分章证误,司马子微(承祯)解注之本。” 这大概是本书的底本。大叙恐怕就是王元晖,元皇庆间 (1312— 1313年)初刻此本。多引诸书为注,述先天大道、造化自然、全 神合道、贤愚见识、应现无方。倡遣欲和北宗内丹。 查看详情>>

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 [ 章安 ]

十卷。宋章安撰。宋徽宗赵佶,曾作《御解道德真经》解《道德经》,章安撰此书的要旨是阐释宋徽宗之解。此书卷首有章安自序。其序称《道德经》“辞简旨奥,穷之益远,测之益深,非夫神解,盖不得以议其略”; 自称在凝神恭读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时,恍若有所得,于是循老氏之旨而撰此书,明道德之常,以绝学返朴,复于无为,镇以清净,欲以一介之徽,求管中窥豹。该书前列经文及御注之文,于注文下以“臣义曰”逐条予以演义发挥。章安义疏因御注难易而详略不同,主要以阐述御注之原意为主,也偶尔参以己见。如其释“同谓之玄”句,将宋徽宗注释的“物我同根,是非一气”加以深求,以称北为朔释方位,以赤且黑喻玄之色,诸如此类之说,较宋徽宗注释更为精妙,但有学者认为此说不可信,未免有失偏颇。江澄作《道德真经疏义》,其体例与章安之作大致相同,只是疏义之文繁密,且喜引经传,较章安之作繁复。后人在评论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时,常将章江两书相提并论,但江澄所作局于注文,无宏通阐述,实位于章安所作之下。章安《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作为后世学者研究宋徽宗注解《道德经》的参考文献,实价值不菲。现存明《道藏》本。 查看详情>>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 [ 赵佶 ]

宋徽宗撰,本书鲜见其它传本。徽宗推崇老子,引 《庄》、《列》、《语》、《孟》、《诗》、《书》注《老子》。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