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著作。宋倪天隐据胡瑗讲解记录撰成,因而以“口义”命名,又称《易解》。全书十二卷。选取《周易》“易”之“变易”一义立说,重在讲述人生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以教人修身治国之方。其卷首《发题》云:“盖变易之道,天人之理也。其书以义理为宗,程颐《易传》多引胡瑗之说,数次言及“予闻之胡先生曰”;朱熹《语类》称:“胡安定(学者称胡瑗为安定先生)《易》分晓正当。”可见其书在宋代已为以义理说《易》之宗。 查看详情>>
经学著作。北宋耿南仲撰。十卷,缺卷七至十。今本6卷。《四库全书》本。存前六卷,至《震》卦辞止,以下皆缺。其书大体以“义理”之学为主。有的旧本题名《进周易解义》,疑此书为侍宋钦宗于东宫时进讲的旧本。其自序称,《易》的根本道理在于无咎,无咎即指善于补过。而违背自然规律和追求非分欲望都是过,违背人情犹是小过,违背天道则是大过。故“顺性命调而补之”便可“获自天之祐而无大过”。其学宗王安石。说解大致因象而诠理,随事解说经文意思,多切实有据。 查看详情>>
易学著作。宋吕祖谦撰。是一部考订《周易》正宗版本的著作,一卷。此书在当时及后世影响都很大,朱熹所撰《周易本义》就以它为底本。《周易》最初只有六十四卦(每卦由卦画、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构成),分上下二篇,原是周代占筮所用之书。后来有了解说六十四卦的著作十篇,称作《易传》(又称《十翼》),而将六十四卦上、下篇称作《易经》。宋人所说的“古《周易》”,就是指汉代流行的包括“经”、“传”在内的十二篇本。 查看详情>>
道教经籍汇集。一为宁全真传,王契真编,66卷,为东华派经典。一为金允中编,47卷,目录1卷,为天心派经典。东华派出自灵宝阁皂宗,天心派出自正一龙虎宗,都为符箓道派,重视斋醮祈禳。故两书都收集整理了上法、灵宝派流传下来的有关资料,如斋醮时所诵念的经文、咒语,挂的灵图,画的符箓,所需的服饰、器具以及斋醮类别与过程等。前书内容多于后书,还包括了各种驱灾除邪的法术等。二书基本反映了宋代三山符箓斋醮的概况。 查看详情>>
宋陈楠撰。道教经书。一卷。《修真十书》卷十七所收题泥丸先生陈朴传。陈楠为“南五祖”之一,人号陈泥丸,字南木,号翠虚,以其为书名。内容有《紫庭经》、《丹基归一论》、《罗浮翠虚吟》、《金丹诗诀》等四篇,另附词三首。论内丹之法。《修真十书》所载《翠虚篇》收《九转金丹秘诀》,谓一转降丹,二转交媾,三转养阳,四转养阴,五转换骨,六转换肉,七转换五脏六腑,八转育火,九转飞升。每转所载金丹秘诀之后有注解。为研究道教内丹学的文献材料。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查看详情>>
真人高象先金丹歌。一篇,高象先撰,出於北宋时期。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北宋高象先歌。佚名序作者自称其曾为之注解。但今只有歌而无注,注盖亡佚。序撰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歌述西华夫人向高象先授坎离火候,并指诸邪法之谬。 查看详情>>
宋陈景元集萧梁韦处玄(元)、唐徐道邈、冲玄子、李荣和刘仁会五家注。五家大抵发挥无为守一之意。六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宋徽宗政和御注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