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阮籍著。又称《阮步兵集》、《阮嗣宗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前后变化较大。《乐论》大约写成于正始初年(正始年始于240年,终于248年),继承了儒家的礼乐观,强调礼乐的教化作用,认为“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通易论》、《通老论》写成于正始年间,强调儒道合流,名教与自然相结合,主张“臣之求君,阴之从阳”(《通易论》),认为名教的基础在于自然,理想社会应当无为而治,“君臣垂拱”(《通老论》)。《大人先生传》、《达庄论》写于正始之后,全面继承了老庄思想,认为自然、天地、万物同为一体,皆一气之盛衰;善恶、是非、死生都无所区别;理想的人生应当无慧无求,顺应自然,“恬于生而静于死”(《达庄论》);认为今日士大夫恪守礼教当与裤中之虱无异;理想的社会形态应当无君臣、无礼法。现存最早版本是明嘉靖间陈德文、范钦刻本,此外还有天启、崇祯间张燮编《七十二家集》本,明末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清严可均辑入《全三国文》本(1958年中华书局重印)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陈、范本为底本校勘出版两卷本,上卷文,下卷诗。 查看详情>>
宋代诗文别集。55卷。刘一止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其《非有斋类稿》50卷,《宋史》本传也说他“有《类稿》五十卷”,直至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犹载其《类稿》50卷。但传世的刘氏别集仅见《苕溪集》55卷本。《四库全书》据朱彝尊曝书亭抄本著录,其中诗文53卷,末附行状1卷、诰词1卷,共55卷。《四库全书》的《苕溪集》提要以为“或后人掇拾遗篇增附其后,因而更名欤?”其卷1为赋,卷2至卷8为诗,卷9至卷52为文,卷53为词。文中外制占17卷、碑铭占5卷。韩元吉撰其行状说他“为文章推本经术,出入韩、柳,不效世俗纤巧刻琢,虽演迤宏博而关键严备”。“其为制诰,明白有体,丽而不俳”。“其为诗,高处陵轹鲍、谢,下者犹足眇视温、李,寄意深远,自成一家。吕舍人本中。陈参政与义皆号能诗,得公诗惊曰:‘此诗不是人间来也!’石林叶公梦得与公平生交,其论当世人物,以公为第一流;至公诗,亦日:‘世间久无此作矣!’”本集传世版本,除有数种清抄本,尚有清宣统三年(1911)沈耀勋刻本。 查看详情>>
诗文别集。二十卷,其中诗四卷。清纳兰性德撰。性德享寿虽短(仅三十一岁),但其生前已刊刻有《饮水诗集》二卷、《饮水词集》三卷,为顾贞观所选定。此本未标明刊刻年月,而贞观自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1684)离京返乡不复出,性德卒于康熙二十四年,是知此本必定于其生前。性德卒后,其师徐乾学受嘱编其全集,序云:“余里居杜门,检其诗、词、古文遗稿,太傅公所手授者,及友人秦对岩、顾梁汾所藏,并《经解小序》,合而梓之,以存梗概,为《通志堂集》。碑志哀挽之作,附于卷后。”此集按五七言、古今体顺序编排,共录五古一百一十首、七古九首、五律十八首、七律二十九首、五排三首、五绝八首、七绝一百二十六首,凡三百零三首,是纳兰所有诗集中录诗最多者。此编刊于康熙三十年。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此本影印出版。纳兰诗较平庸,故不如其词集屡有刊刻。合刻诗、词者有清宣宗道光(1821—1850)年间张祥正校刊本,收诗、词各一卷。另《粤雅堂丛书》、《万松山房丛书》中亦收有合刻纳兰诗词集。 查看详情>>
五卷。明童冀撰。童冀,字中州,浙江金华人,生卒年不详。洪武九年 (1376) 征入书馆,后为浙江湖州府教授。调北平(今北京),坐罪死。著有《尚絅斋集》。其集不知何人所编,原分诗文为二集,体例杂糅。就其编目考之,原目当为《金华集》、《南行集》、《霅川集》、《北游集》四种。前三集兼载诗文,惟《北游集》有诗无文。盖后人不知古法,以诗归诗,以文归文,分为二集。而诗文之中,又不各归其类,前后复叠。幸其虽经割裂,尚未窜乱,其顺序犹有端绪可寻。今详考标题,仍分为四集,中间时有阙文。如《霅川集》中《唐五王醉归图》一篇,《书柳子厚伊尹五就桀赞后》一篇,《书王简死事传后》一篇,《书金节妇传后》一篇,《书集芳诗文卷后》一篇,《卜释》一篇,均悉有录无书。童冀在明初与宋濂、张羽、姚广孝相唱和,词意清刚,不染元季绮靡之习。虽名不甚著,然在一时作者之中,亦有一定影响。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续金华丛书》。 查看详情>>
元代诗文别集。30卷。戴表元撰,戴表元别号剡源先生,故名。《四库全书》曾据两淮盐政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此集编刊于明万历年间,卷首有明万历九年(1581)戴洵叙,周汝砺小引,《元史》本传,洪武四年(1371)宋濂序,万历元年(1573)周仪序及戴表元撰《戴剡源先生自序》。据以上诸文,可知入明后戴表元文集即很难得见,宋濂以修《元史》之需,派专人到四明搜求到《剡源文集》28卷,洪武四年由乡人夏君与戴表元后人刻于国子监。明代中期以后,28卷本《剡源文集》亦已失传。嘉靖年间,周仪得到戴表元的全集,便校订补辑为今之30卷本。本集卷1—6为记,卷7—14为序,卷15—16为墓表,卷17为墓表、墓碣,卷18—19为题辞,卷20为跋、铭、箴、赞、述、碑,卷21为赋,卷22为史论,卷23为杂著、祭文,卷24为书启、疏、传等,卷25—26为讲义,卷27为五言古诗、排律,卷28为七言古诗,卷29为五言、七言律诗,卷30为七言律诗、五七言绝句。据周仪《重辑戴剡源先生文集序》,戴表元的文已备载于此,而诗“仅备诸体,而散落尚繁”。 查看详情>>
檆[shān]溪居士集,宋代诗文别集。刘才邵著。周必大于嘉泰元年(1201)为本集所作的序称:“其孙承议郎恪类公集二十二卷,授其子国学生千龄。”原本久佚,清代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其诗文,重编为12卷,前3卷为诗,卷4至5为内外制,卷6为诏,卷7为敕书,卷8为表、状、札子,卷9为启,卷10为序、记、论、跋、策问,卷11为箴、偈、祝文、疏文等杂文,卷12为祭文、墓志铭。卷首列周必大、杨万里序。周序称“其制诰有体,议论有源,铭志能叙事,偈颂多达理,固余事也。”《四库全书总目》则谓:“其诗源出苏氏(东坡),故才气颇为纵横,其余亦驯雅,而制诰之作尤有体裁。”本集除《四库全书》本,较常见的版本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本。 查看详情>>
明代诗文别集。郑岳(字汝华)著。郑岳著述较丰,所著诗文有《蒙难录》、《西行记》、《南还录》、《山斋吟稿》及漫稿、净稿、续稿、奏议等,因雕版焚毁,所存不过数集。此集为其曾孙郑炫所编,于万历十九年(1591)梓行,凡24卷。其中诗7卷、文17卷。据郑炫跋,是集视旧集十不能存二三。清人在郑炫刻印本基础上进行过增修,前加印了郑岳像。《四库全书》著录的也是郑炫刻本。《四库全书总目》评其人与其集说:“柯维骐《续莆阳志》称其所作诗文,俱畅达蕴藉。朱彝尊《明诗综》引谢山子之言,亦称其诗深于讽喻之体。考《明史》岳本传,称其屡拒中官崔文之干请,争宁王宸濠之侵占,又以争兴献王袝庙,忤旨夺俸。其居官颇著风节。而为江西按察使时,与李梦阳互讦,为兵部侍郎时,又为聂豹劾罢。所与龃龉者,乃皆正人。盖其天性孤介,非惟与小人相忤,即君子亦不苟合也。其文章落落远俗,因亦有由焉。”其诗作颇能吐露真情,较有个性,五言诗尤优,弥见风韵。 查看详情>>
明代诗文别集。任环(字应乾,号复庵)著。任环的诗文著述早已散佚,其子孙努力搜求辑录,所得不及十之一,集名仍题《山海漫谈》,从其初名。《四库全书》收录此集,以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其乡人庾玙刻本为底本。凡3卷,文2卷,诗词1卷,附录2卷则是谕祭文、本传、墓志及诸家题咏诗文。他虽是一员武将,但能诗善文。四库馆臣曾评其文说:“就其存在论之,古文皆崭崭有笔力,且高简有法度。其中如《苏门双节记》、《重修白云茅屋记》、《重修文庙祭器记》、《启明山先生书》,虽不免参杂俗格,至于送萧西泉、朱蒲西二序,清风亭、滑县行馆二记,与王南崖、答王东台二书,皆绝非明人文集以时文为古文者,虽置之作者间可也。”(《四库全书总目》卷172)其诗也有可观之处,四库馆臣举出的“槎泛星河秋作客,剑横沧海夜谈兵”诗句,即是一例。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评其诗说:“诗特其寄兴,然亦明净。” 查看详情>>
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文集。凡97卷,分《内集》30卷、《外集》14卷、《别集》20卷、词1卷、简尺2卷、年谱30卷。《内集》多编年诗作,其甥洪炎编;《外集》首赋、次诗、诗编年,其友人李彤编;《别集》为诗,不编年,其孙黄㽦编。其中《内集》又称《豫章黄先生文集》,按赋、词、古诗、律诗、六言诗、铭、赞颂、序、记、书、表、文等类编列。有明嘉靖刻本。因本集向以诗词传世,注家众多,故通行本以《山谷词》、《山谷全集》及《豫章黄先生文集》等注本最为常见,与原集编次体例及所收内容取舍不同。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治平进士,官国子监教授,太和知县。元祜时进京奉修《神宗实录》,与苏轼结识,后齐名,世称“苏黄”,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并江西诗派领袖。一生数遭贬徙,仕途不得意,官至著作佐郎,后沉浮以终。诗风效法杜甫、白居易,公开向晚唐及西昆体的柔弱华靡挑战,刻意求新求奇,颇多佳制名篇,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寄黄几道》、《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等清新可喜,世人多所传诵,但也因其多用冷僻典故,片面追求技巧,生硬晦涩之作不少。现存诗约1500余首,词约180余首,总的看来都有功夫,当时即效法者纷起,一度统治了宋代诗坛,甚至波及元代之后。清方东树评其诗为“英笔奇气,杰句高境,自成一家”(《昭昧詹言》卷10),并非过誉;至若其词豪放与艳情之作兼有,向与秦观并称,也可见其地位和影响。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