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于湖居士文集》。诗文别集。宋张孝祥著。四十卷附录一卷。孝祥卒后三年(1173),历阳守胡元功曾编其诗词集,韩元吉为作序(《南涧甲乙稿》卷十四)。又二年(1175),从弟孝忠编印其文集,王质为作序(《雪山集》卷五)。今皆佚。宁宗嘉泰元年(1201)王大成校辑刊集于南昌,即今传宋本。卷首有门人谢尧仁序,从弟孝伯序。尧仁序谓“天下刊先生文集者有数处”,孝伯序称“尽以家藏与诸家所刊属其(王大成)雠校。虽不敢谓全书,然视他本则有间”。可见是晚出较完备之本。卷一为赋、辞、颂、乐章,卷二至一二为诗,卷一三至三○为文,卷三一至三四为乐府,卷三五以后为尺牍。附录为传记资料及时人有关诗文。有《四库全书》本,另有涵芬楼借慈溪李氏所藏宋本影印本,收入《四部丛刊》。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 查看详情>>
诗文集。南朝梁人何逊撰。一卷。逊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历建安王水曹行参军兼记室,迁安成王参军兼尚书水部郎。青年时即以文学著名,举州秀才。今存诗百余首,多酬赠纪行之作,注重炼字,尤善抒情,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宛转清新,颇有谢朓风致,杜甫亦受其影响。重要诗作有《临行与故游夜别》、《赠诸游归》、《相送》等。皆“状景必幽,吐情能尽”(《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小诗音韵和谐,已初具唐诗规模。杜甫《解闷》中称“颇学阴(铿)何(逊)苦用心,”亦曾化用其佳句。王僧孺曾集其诗文为八卷,皆散佚。今集为明张溥辑刊,收赋、、书等散文五篇,乐府、诗百余首。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查看详情>>
近代诗文合集。龚自珍著。初名《定盦文集》,9卷。龚自珍,号定庵,清代 思想家、文学家,今文经学派学者,主张“通经致用”。一 生共留下散文300余篇,诗词近800首,其诗文多针对 时弊,具有叛逆精神。文如《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 《病梅馆记》,诗句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 哀”等,以及七言歌行《能令公少年行》、《西郊落花歌》, 都是传诵一时的名作。诗风雄健凌厉,柳亚子称之为 “三百年来第一派,飞仙剑客古无俦”。光绪年间由朱之榛刊刻。1935年上海世界书局又曾出版有《龚定庵全集》,1937年又出版了《龚定庵全集类编》,其中包括文集、文续集、文集补编、拾遗、 诗集、杂诗、未刻诗、词选、词录、手抄词、未刻词及年谱等。 查看详情>>
元代诗文别集。14卷。宋禧撰。据清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宋禧有《庸庵文集》30卷,《庸庵诗集》10卷。以上两书传本很少见,到清初仅有《庸庵诗集》10卷尚有抄本传世。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禧诗文若干篇,分属于《庸庵集》及《庸庵后稿》。《四库全书》编者重编为《庸庵集》14卷,其中10卷诗主要依据浙江采进本《庸庵诗集》10卷;4卷文则全取自《永乐大典》。卷1为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排律,卷4—7为七言律诗,卷8为五七言绝句,卷9为七言绝句,卷10为七言绝句,词(1首),卷11—13为序,卷14为记、碣记、哀词。宋禧学问源出于杨维桢,但他的诗却不受“铁体”拘束,清和婉转,以自然恬淡为宗,显然受到白居易、陆游的影响。他的文章详赡明达而不诡于理,《四库全书》编者称他是:“可谓善学柳下惠,莫如鲁男子。”现存宋禧的文章全是写于元代的作品,入明以后之作未能流传下来。 查看详情>>
元代诗文别集。35卷,外集1卷。陈基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善本主要是数种明清抄本,另有明弘治八年(1495)张习刻本,题为《夷白集》12卷,不全。“夷白斋”是陈基宅邸中书斋之名。本集为陈基的朋友戴良所编。卷1为赋、乐府、卷2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卷3—4为五言古诗,卷5为七言古诗,卷6为杂言古诗、五言律诗,卷7—10为七言律诗,卷11为长律、联句、五七言绝句、骚,卷12为颂、铭、箴、赞、杂著,卷13—22为序,卷23—31为记,卷32为题跋,卷33为碑、墓志铭、墓表,卷34为传,卷35为祭文。在目录之后,有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戴良序。序中说,《夷白斋稿》收陈基诗文454篇,“良既访之先生,尽得其稿而编次之”。《夷白斋稿外集》也署“金华戴良编”,未分卷,一般著录为1卷,也有个别版本析为2卷,收陈基诗文100余篇。本集未见元刊本传世,但戴良原编的旧貌仍存。 查看详情>>
诗文集。元李继本撰。九卷。继本名延兴,以字行,东安(今属湖南)人。占籍北平。登至正丁酉进士。授太常奉礼兼翰林检讨。人明未仕。卒年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以后。是集为其子方曙、方眗与其孙伸相继编次而成。最终成书于明景泰间,由明人黎公颖校字正舛。集中收诗赋二百又七首,序、记、传、书、说等文八十六篇。诗多游历山水之作,多数以写景为主,兼书内心观感,很少道及元明之交战乱生活,内容较空泛。其文以序、记为主。有《四库全书》本与《湖北先正遗书》本。 查看详情>>
宋代诗文别集。张载著。中华书局编校,并于1978年出版。此书以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沈自彰凤翔府《张子全书》官刻本的清初翻刻本为底本,用郿县本、朱轼本、《正谊堂丛书》本及《张子抄释》等互校,同时以《古逸丛书》本《周易系辞精义》参校。其内容首先把朱熹注《西铭》归入《正蒙》并删去朱注,列为第1;其次据历代著录改称《易说》为《横渠易说》,列为第2;《经学理窟》列为第3;《张子语录》3卷及《后录》2卷列为第4,因该部分系以南宋吴坚刻《张子语录》为底本,故将此本所无的《张子抄释》之最后7条附在《语录》卷末;《全书》的《文集》部分连《杂诗》在内仅存10篇,编校者据南宋吕祖谦《宋文鉴》补入4篇,改称《文集佚存》,列为第5;最后附入旧有的《性理拾遗》、《近思录拾遗》。此外,书前有张岱年撰《关於张载的思想和著作》,书后附录有《行状》、史传及各本序文。到目前为止,在张载别集的诸本中,这是最完整的本子。 查看详情>>
元代诗文别集。24卷。王沂撰。王沂文集久佚无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题名王沂《伊滨集》的诗文若干篇,重编为《伊滨集》24卷。卷1为赋、四言诗、五言古诗,卷2—3为五言古诗,卷4—5为七言古诗,卷6为五言律诗,卷7—8为七言律诗,卷9为七言律诗、五言排律,卷10为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五言绝句,卷11为七言绝句,卷12为七言绝句、词,卷13为诏、辞、设问、序,卷14—16为序,卷17为序、说,卷18—20为记,卷21为记、题跋,卷22为题跋、文、赞、铭、碑,卷23为碑、墓志,卷24为行状、哀辞、祭文。王沂历跻馆阁,屡掌文学之职,庙堂著作多出其手。他与文坛名流傅若金、许有壬、周伯琦、陈旅过从密切,他的诗文风格也与许有壬等人大致相近。在元末社会动乱中,他写过较深刻地反映现实的作品。从作品内容和实际看,王沂在元代文坛都有一席位置。由于《伊滨集》很早失传,致使王沂及其作品长期被忽视。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