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奥纳德·特里劳尼·霍布豪斯(Hobhouse,Leonard Trelawney,1864.09.08~1929.06.21)生于英国康沃尔,卒于法国阿郎松。就读于牛津大学。1887~1897年任教于牛津大学,教授哲学。1897~1902年任《曼彻斯特卫报》编辑、主要撰稿人。1907~1929年任伦敦大学社会学教授。代表作有《自由主义》(1911)、《社会演化与政治理论》(1911)、《形而上学的国家论》(1918)、《社会正义之要素》(1922)等。 霍布豪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兴起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中的一员,他反对传统的放任自由观念,但对该思潮中T.H.格林等人代表的黑
黄谷柳(1908年-1977年1月2日),现代作家。广东省梅县人。祖籍越南广宁省河桧州高岭村。生于越南海防市。七岁在云南省河口镇立小学读书,后入昆明市民办联合中学、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7月经越南海防去香港,由于北伐失败,不得转赴武汉,只好留香港谋生。先做买卖,并读夜校(新闻学社),后进《循环日报》当校对。在香港期间曾在《大公报》、《循环日报》上发表过通讯、散文和小说。1931年夏到广东军阀陈济棠军队任上尉科员,参加了国民党。他厌恶内战,拥护抗战,1941年脱离国民党军队。1943年至1945年间,主要从事创作,在陈原主编的《民主世界》半月刊上发表了
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04.08-1938.04.27),犹太血统德国人。德国哲学家,现象学派的创始人。早年求学于奥尔缪兹城的德国公学,后来进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和维也纳大学攻读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1881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著名数学家魏埃尔施特拉斯的助教,后随奥地利著名哲学家布伦塔诺研究哲学,深受他的思想影响而决心献身于哲学的研究。此后,他一直在德国的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弗赖堡大学任讲师、教授,讲授哲学。晚年曾受法西斯纳粹的迫害,死后遗有大量遗稿,这些遗稿现都陈列在比利时的卢汶胡塞尔纪念馆里。他的主要著作有: 《逻辑研究》 (1910——1911)
贺麟(1902年9月20日—1992年9月23日),现代哲学家,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字子诏。生于四川金堂。1926年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26—1930年先后在美国奥柏林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本科及其研究院研读西方哲学史,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30—1931年在德国柏林大学进修德国古典哲学。1931—195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讲师、教授。1955年后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曾任西方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将是“中国现代思潮的主潮”;“五四”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儒学的僵化部分,“使得孔孟程朱的真
黄寿祺(1912年9月14日—1990年7月28日),文学评论家。字之六,号六庵,曾用笔名霞山。福建省霞浦县盐田镇上街人。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自幼在家乡私塾学习,受儒家思想影响,崇信孔孟之道。1931年毕业于私立北平中国大学文科预科。1935年获得私立北平中国大学本科国学系文学士学位。其后执教于福建霞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燕冀中学、私立北平中国大学、私立北平华北国医学院、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和国立海疆学校等,任过教导主任、文史地教员、讲师、教授(1939年)和国文科主任等职务。解放后,任福建师范学院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学术上受徽州学派影响较大,在文学上受桐城文派影响较大。认为文学
亨利·皮雷纳(Henri Pirenne 法语:[piʁɛn];1862年12月23日-1935年10月24日),比利时著名历史学家。出身于一个资产阶级实业家家庭。青年时期曾在列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到德、法两国深造。1885年后开始在列日大学教授古文学和外交学。1886年入根特大学任中世纪史和比利时史教授,直到1930年退休。1916—1918年比利时被德国占领期间,因拒绝教课而被德国占领军监禁。在狱中凭记忆编写了一部欧洲史。他撰写的《比利时史》(7卷,1900—1923)受到国际史学界的关注。1925年出版《中世纪的城市》。1931年出版《中世纪的结束》。1937年出版《穆罕默德与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仲则,又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少孤,赖祖父抚养以成立。少工制艺,十七岁为诸生,次年与同里洪亮吉为友,始学作诗。家贫,不愿授徒,遂游食四方,先后客于徽州府同知王祖肃、浙江道台潘恂、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及安徽学政朱筠署中。平生于功名不甚关切,独恨己诗无幽燕之气,尝蓄意北游燕、赵、京师。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抵京师,名公卿如翁方纲、纪昀、冯敏昌等皆奇其才,争与之交。次年,高宗东巡,途经天津,各省士子进献诗赋,景仁至津门与试,考中二等,授武英殿书签。乾隆四十二年,迎老母妻子至京,应顺天乡试,不售。后受业于王昶门下,与翁方纲、蒋士铨、程晋
洪谦(1909.10.21-1992.2.27),西方哲学史家。1909年10月21日生于安徽省歙县,现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曾任英国牛津大学哲学会会员,英国牛津大学王后学院访问研究员等职。自幼赴德国,后在柏林、也那、福来堡大学学习。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从师于维也纳学派创始人M·石里克多年。1934年在石里克的指导下,写作《现代物理学中的因果律问题》的论文,并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维也纳继续学习和工作两年至1936年回国。回国后任清华大学讲师。抗日战争期间在西南联大任教
慧能(638~713)唐代僧。又作惠能。我国禅宗第六祖。号六祖大师、大鉴禅师。祖籍范阳(河北),俗姓卢,生于南海新兴(广东)。据六祖法宝坛经行由品载,其父早亡,家贫,常采薪汲水以奉寡母。一日负薪至市,闻客读诵金刚经,心即开悟,时五祖弘忍住蕲州黄梅之东禅院,法门甚盛。师乃前往拜谒。五祖试问其所来及欲求何物,师答曰(大四八·三四八上):‘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谓:‘汝是岭南人,又是猎(疑作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对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疑作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惊异其禀性非凡,遂使入碓房舂米,历八月。一日,五祖令众人各述一偈以
阿弗烈·诺夫·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年2月15日-1947年12月30日),英国逻辑学家、数学家、科学哲学家,过程哲学的创始人。生于肯特郡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体弱,在家读书,14岁才入舍本学校学习。1880年进剑桥“三一学院”专修数学,旁猎文学、哲学等,1884年获学士学位。1885—1910年在三一学院任讲师,讲授高等数学。自1903年起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10年离开剑桥赴伦敦,1911年出版《数学导论》,1914年受聘为帝国科学技术学院应用数学教授。1924年受聘为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1927年应爱丁堡大学邀请讲“有机哲学”,讲稿于次年出版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