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家(1643—1709),乳名祝国,原名百学,字主一,号不失,别号黄竹农家,余姚通德乡(今属梁辉镇)黄竹浦人。黄宗羲第三子。国子监生,幼承庭训,博览群籍,研习天文、历法、数学。清康熙十九年(1680),明史馆聘黄宗羲赴京与修,以年老辞,总裁遂延请百家及万斯同赴京入馆,以所学撰《天文志》、《历志》数种。能传父学,其父晚年著述常有口授,辄执笔代书。黄宗羲撰《宋元学案》,成17卷去世,他和全祖望续成100卷。好拳术,师事鄞县内家拳师王瑞伯,承其传,著《内家拳法》。又问业于梅文鼎,习推步法,有所得,撰《勾股矩测解原》。晚年得耳疾,左目损光,仍著述不辍。尚著有《明文授读》、《体独私钞》、《王刘异
何逊,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山东郯城)人。曾祖何承天为刘宋御史中丞,亦能诗文。8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范云见其对策,大加称赏,结为忘年之交。从此何逊每作一诗一文,范云都加嗟赏,对人说:“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今古,见之何生矣。”沈约亦爱其文,曾对何逊说:“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梁天监年中,起家奉朝请,迁中卫建安王萧伟水曹行参军,兼记室,并随萧伟到江州。萧伟雅爱文学之士,常与游宴。后还京师,为安成王萧秀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晚年又曾任庐陵王萧续记室,随府到江州,卒于任上。 何逊文章时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梁元帝萧绎曾著论说:“诗多而能者沈
寒山,唐代释子、通俗诗人。又称“寒山子”。生卒年不详,据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当生活于贞观年间(627—649)前后。宋人陈耆卿《嘉定赤城志·秩官表》记载,闾丘胤于贞观十六年(642)至二十年任台州刺史,曾访寻过寒山。胡适据《太平广记》所引《仙传拾遗》,以为闾序是神话传说,不可信,寒山生卒年当为公元700年—780年。王运熙《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考证为大历时(766—779)人,活了百余岁。 寒山曾隐居天台唐兴县(浙江天台县)西70里的翠屏山。其山高寒,当暑有雪,又名寒岩,故自号“寒山子”。从其诗大略可知,他出身富贵,住咸阳附近,少年“学文兼学武”,自称“书剑客”。正当他“文武
黄大舆,字载万,号岷山耦耕,蜀人。徽宗宣和、高宗绍兴间官成都。擅长作词,有词集名《乐府广变风》,已佚。又尝编唐以来文士咏梅之作,曰《梅苑》,凡四百馀首,前有自序,谓辑录于建炎三年。乾隆三十一年,黄寅(楝亭)刻于扬州,已非原貌。近人赵万里据《永乐大典》、《花草粹编》辑有《梅苑》佚词一卷,十八首。《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二首。《全宋诗》卷一八六九录其诗一首。《全宋文》卷三七六九收有其文。事迹见《碧鸡漫志》卷三、《梅苑序》、《宋诗纪事》卷四三。
黄廷桂(1690~1759),字丹崖,号前黄,北京房山区张坊镇南白岱村前黄自然村人,汉军镶红旗。唐进士崇文阁校书黄璞二十五世孙,曾祖黄宪章,福建巡抚黄秉中之子。 雍正年间,由总兵擢四川提督。曾疏言地方行政,于修枪、养马、饬士卒诸事,皆有建白。乾隆年间,历任两江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与四川提督岳钟琪调解当地孔撒、麻书两土司相互攻杀。后奉命督办陕甘军需,佐清军进讨阿睦尔撒纳。以筹划有方,得乾隆帝称许,加太子太保,封三等忠勤伯。 生平少笑语,所在见芒角,专以招怨谤忤权贵为务。曾在川二十年,体国奉公,不遗余力。卒谥“文襄”。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
黄镇成(1287-1362),字元镇,号秋声子,邵武(今属福建)人。立志于学,不慕荣利,筑南田耕舍,隐居着书。至顺间,曾历览楚汉名山,周游燕、赵、齐、鲁之地。浮海而返,登补陀,观日出,慷慨赋诗,有摆脱尘世纷扰之志。经屡次荐举而不就,其后政府奏授江西儒学副提举,命下而已卒,年七十五,集贤院定号为贞文处士。镇成虽高蹈不仕,但仍关心世事,郑潜序其集说他是“有所激而鸣其不平者”,他在“南田耕舍”诗序中对诸公赋者将他比作老农发表感慨说:“噫,人各有志,同床而不察”,又在《城西纪事》中说“无策拯元元”,可知他遭逢乱世,虽有匡时之志而不能行,于是隐居避世,所以诗中多忧时感事之语。如“所愿息甲兵,田里无征
侯善渊,号太玄子,骊山(今属陕西临潼)人。金代全真道士。隐于姑射山。长于玄理,着有《上清太玄集》一〇卷、《上清太玄鉴诫论》一卷、《上清太玄九阳图》一卷、《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一卷、《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注》一卷、《黄帝阴符经》一卷,均收入《正统道藏》。其《上清太玄集》共收论六篇,铭二十一篇,诗、词千馀首。其诗词多言存养精气神以修炼内丹,又多以论奉答同道,论道谈玄。累言三教归一,如云:“如来妙法谈真性,太上玄机说大丹,孔子五常明日用,三乘混一太虚间。”(《太玄集》卷八)“三教归一体,万法悉皆同。”(《太玄集》卷一〇)《全金元词》收其词九十五首。生平事迹见毛麾《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序》(该书
黄度(1135—1213),字文叔,号遂初,新昌人。自幼好学,才思颖敏,文似曾巩。南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历任嘉兴知县、监察御史、太常少卿兼国史院编修、礼部尚书等职。 为官敢于直谏。曾上言:“孔子称‘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夫人主有过,公卿大夫谏而改,则过不彰,庶人奚议焉。惟谏而不改,失不可盖,使闾巷小人皆得妄议,纷然乱生。”弹劾宦官陈源、杨舜卿、林亿年不法劣迹,指斥“三人为今日祸根”。光宗弗听,度以“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理难复入”,辞官。 主张“纯用儒生,务惜民力”为久安垂统之道。曾上《屯田》、《府卫》等篇,提出养兵为当世巨患,应该以使民屯田为救患之策。知建康府兼江
胡安国(1074年-1138年),南宋理学家。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字康侯,学者称武夷先生。绍圣四年(1097)进士。授太学博士,足不摄权门。提举湖南学事,为权臣蔡京恶为异己,除名,旋复职。政和元年(1111),除提举成都学官。后授官,屡辞。尝上书建议提拔名儒,认为儒学以正心为要,务明治国平天下之理,不阿附权贵。历中书舍人、右文殿修撰、知道州。南宋时为给事中、中书舍人兼侍讲,上《时政论》20篇,力陈恢复方略。不久兼侍读,专讲《春秋》。因羞与朱胜非、黄潜善等为伍,卧家不出,去职。后提举江州太平观,令纂修《春秋传》进览。安国与杨时、游酢、谢良佐为师友,虽不及二程之门,但杨、游、谢三人身为程门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