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宝素(1795-1873年),清代医学家、史学家。字问斋,号帝书。镇江人。生于医生世家。17岁时攻读医书,承其父椿田之学,又从同里名医王九峰学,尽得其传。中年勤于著书,曾将《椿田医话》、《王九峰医案》两书相互参证,再以己意阐析,撰成《医略》81卷。先刻13卷,题书为《医略十三篇》,附关格证、人迎脉辨两篇,尤精详切用。道光十三年复刊《医略稿》67卷。又以其40余年临证经验撰成《问斋医案》5卷。于治痰,颇多创见,云:“痰本津液系血之所化,必使血液各守其乡,方为治痰大法。若但攻痰,旋攻旋化,势必攻尽血液脂膏而后已。”提出治痰“十补一清”、“剿抚互用”诸法。又撰《伤寒表》、《证治主解》、《医林约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年12月31日—1936年1月18日),英国作家。生于印度孟买,父亲是印度孟买艺术学校校长,后为博物馆馆长。吉卜林在异国五光十色的生活环境里度过童年, 6岁被送回英国受教育。17岁毕业于联邦事务学院,又回到印度当新闻记者。以印度为背景写了些特写、短篇小说和诗歌,编成《山中故事》(1889)等几部集子。曾以《军民报》记者的身份到过日本、美国、南非、锡兰、新西兰各地,英布战争期间,为本国的侵略政策辩护。1902年回英国定居,在上层享有很高声誉,19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吉卜林的作品大都描写英国士兵、军官、小
吉益东洞(1702~1773),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古方派医家。生于广岛。本姓富山。19岁时从能津祜顺学习金疮产科,后自学古医方。1738年移居京都开业行医,改姓吉益。1747年移至东洞院街,吉益名为东洞即是从这条街名来的。 他提出“万病一毒”论,认为一切疾病其实质都是由后天产生的一种毒所引起的,而病状之所以千差万别乃是由于毒之所在部位不同所致。因而他的治疗原则是以毒攻毒,激烈反对后世派的温补疗法。并提出“死生非医之所与,尽人事俟天命而已”的宿命论主张。吉益东洞虽欲复张仲景之古,却反失《伤寒论》之真意,虽欲迈向实验科学,却反陷于臆测空想的泥坑中。他的“万病一毒”论自然不为人们所接受,而
净觉(683~750?)唐代禅僧。俗姓韦,为唐中宗庶人之弟。虽受恩泽预将为侯,却遁而乞食,入太行山剃发受具足戒,居某禅师之旧兰若,猛虎舐足、毒蛇熏体,或山神献果、天女散花,亦未尝喜惧。曾师事北宗禅之神秀,神秀示寂后,闻东京有玄赜者,即随从亲受指导,律仪周密,深解经典。尔后于太行山灵泉谷撰楞伽师资记,复住长安大安国寺。入寂后,荼毗于少陵原赤谷兰若。王维撰有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师塔铭(收于全唐文卷三二七)。师致力于阐明北宗禅之祖统,著有注般若心经,入室弟子踰七十名。[楞伽师资记序(胡适,收于校刊唐写本楞伽师资记)、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寿)]
蒋廷黻[fú](1895年12月7日-1965年10月9日),字绶章,笔名清泉,湖南邵阳人,生于1895年12月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其父和二伯父在邵阳靖港镇共同经营两爿铁器店兼卖鸦片,邵阳乡间略有田产。其父晚年任靖港镇商会会长。蒋廷黻六岁进私塾,1906年春,与其兄同去长沙,进入明德小学。是年秋,转入湘潭长老会办的益智学堂,开始学习英文和西洋史等课程。他天资聪敏,学习勤奋,进步甚快,受到美籍英语女教师林格尔的赏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22日湖南新军起义响应,但蒋因担心革命后会有一段混乱时期,可能耽误他的学业,对革命表示失望和困惑,于是跟着林格尔去上
贾凫西,明末清初文学家。名应宠,字思退,一字晋蕃,号凫西、澹圃、木皮散客。曲阜(今属山东)人。明贡生。崇祯十二年(1639)任固安县令,擢部曹、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辞官归里后不久,明亡。清顺治八年(1651)以旧职录用,数月后,即引病乞归。贾凫西天性豪放,长于著述,为文敏捷,不加点窜。尤“喜说稗官鼓词”,不仅“说于市肆”,而且“说于诸生塾中,说于宰官堂上,说于郎曹之署”(孔尚任《木皮散客传》)其愤世嫉俗之情,常借鼓词以发泄。晚年悲愤愈深,佯狂愈甚,竟不容于乡里,于是移家滋阳,闭门著书数十卷以终。贾凫西最著名的著作是《木皮散人鼓词》,其中的《历代史略词鼓》演说从盘古开天辟地到明朝末年的历史,
江瓘[guàn](1503-1565年),明代医家。字民莹,南直歙县篁南(今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南溪南)人。初学儒,因母丧而家贫,益发愤攻读,然终不售于科场,转而求生计于经商,尝补县诸生。因自身多病而求治不效,遂自学医术自疗,久之而竟成名医。因有感于“博涉知病,多诊识脉”之古训,遂摘录古往今来治验医案,分门别类加以摘录,意在“宣明往范,昭示来学”,经二十余载乃未能成书,瓘已辞世。其子应宿继其业。完成宿愿,编成《名医类案》一书,分二百另五门,录自汉至明之各家医案,间附以评说,颇得后代好评。现有多种版本行世。嘉靖三十一年(1552)《名医类案》初稿成,未刊行。其子应宿走遍大半个中国,博采名医验方
戒显(1610—1672),明末清初禅宗临济宗僧人。具德弘礼弟子。江苏太仓人。据《宗统编年》卷三二等载,俗姓王,俗名瀚,字原达,号悔堂,法字愿云,别号晦山、罢翁、黄梅破额等,世称“晦山戒显”。明诸生。复社成员。知州钱肃乐延为西宾。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后弃诸生。明亡后弃儒为僧,于南京宝华山剃度,受具足戒。参弘礼而得法,为其法嗣。清顺治二年(1645年)师三昧律师为僧,嗣法于灵隐弘礼,为临济密云悟三传。曾主持甫里海藏庵,卒于庐山归宗寺。戒律精严,忠义为人所敬。与顾梦麟友。工书画。通易学,诗文与吴伟业齐名。校《梵网经直解》永为定本。学问渊博,化行江楚,名望甚高。虽身在空门,但心向故国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