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涣(1000—1080)字凝之,筠州(今)人,刘恕父,恕子刘羲仲。天圣八年进士。为颍上令,以事忤上官,遂以屯田员外郎致仕归。居于庐山双涧,自号西涧居士。家居食贫,超然自如。元丰三年卒,年八十一。欧阳修高其志节,为作《庐山高》诗以称美之。著有诗十二卷(《宋史·艺文志》七),今已佚。《全宋诗》卷二二九录其诗四首。事迹见幸元龙《净慈寺西涧先生祠记》、《东都事略》卷八七、《宋史》卷四四四本传。
刘宰(1167—1240),字平围,号漫塘病叟,金坛(今属江苏)人。绍熙元年进士,调江宁尉,历真州司法,授泰兴令。韩侂胄方谋用兵,宰言其轻启兵端,为国深害,果如其言。为浙东仓司干官,寻告归,监南岳庙,退居云茅山之漫塘。嘉定间,屡召不就。理宗朝,累召为籍田令、通判建康府,皆不就,以直秘阁主管仙都观致仕。端平元年,复以太常丞召,一时誉望收召略尽,唯宰与崔与之不至。隐居三十年,平生无所嗜,唯于书无所不读。嘉熙三年卒,年七十四。其学一以程、朱为归,所与游者亦多朱熹门人。诗文淳古恬淡,质朴自然,不事雕饰而明快畅达,《漫塘》一赋,尤为著名(《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二)。时人称其“学术本乎伊洛,文艺胜于汉
李如篪[chí],生卒年不详,字季牖,括苍(一作崇德)人。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少游上庠,博学能文。晚年,以特科官桐乡丞。据《东园丛说》卷首绍兴元年(1131)自序,则为括苍人,时为桐乡县丞。又有绍兴三年(1133)建安周庭筠刻此书跋,称为“东园先生”则“东园”当为如篪之号。其书诸家不见著录,莫考其所自来。
刘玉,明代诗文作家。字咸栗,号执斋。万安(今属江西)人。生卒年未详。弘治九年(1496)进士,授辉县知县,发粟赈饥,奏蠲虚税,复业者千家。擢御史。武宗即位,屡上疏不报,遂引疾归。后刘瑾榜刘玉为奸党,诬构之,罚输粟塞下者三,最后逮系诏狱,削籍放归。刘谨伏诛,起为河南佥事,迁福建副使,皆董学政。正德十五年(1520),累擢至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江防。宸濠反,攻安庆,刘玉以舟师赴援。事定,改抚郧阳。世宗即位,召为左佥都御史,历刑部左、右侍郎,坐李福达狱削籍。卒于家。谥端毅。著有《执斋集》20卷。其诗作淡雅娟秀,如《仙村》:“路转俄闻鸡犬声,柴扉开处白云生。插花稚女有娇态,倚竹老翁无俗情。灵药雨余
刘体智(1879~1962年)字晦之。民国官员、藏书家。字晦之,晚号善斋老人,安徽庐江人,晚清重臣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子。 刘秉璋在浙江巡抚任上时,正值中法战争爆发。他率军坐镇杭州。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他对家人说:“万一战场失利,吾得对国尽忠,夫人要尽节,三个儿子(指老大刘体乾、老二刘体仁、老三刘体信)要尽孝,小四、小五尚小,送给李鸿章了。”此言一 出,军中将士无不铁心报国。中法之战镇海一役历时103天,空前酷烈,全凭浙江一省的财力和兵力支持,最终战胜法军。法军舰队司令孤拔受重伤,不久死在澎湖列岛。刘秉璋因此战获胜而擢升为四川总督。 刘晦之正是刘秉璋的“小四”,自幼聪慧好读。因刘秉璋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少穆,又字元抚、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人,父林宾日。3岁时,被父亲带到自己开的私塾里读书,7岁时开始写八股文,12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府试。1804年通过乡试成为举人,时年19岁。他曾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邀请,任司书; 又受福建巡抚张师诚赏识,在其处呆了4年,还曾教过书。1811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授编修。1820年,他首次出任地方官,由翰林院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又转任杭嘉湖道。历任两浙盐运使、淮海道,江苏、陕西按察使,河南、湖北、江宁布政使,河东河道总督和江苏巡抚等职。他为官清廉,秉公职守,大力改革。灾荒年份,他对饥民不
刘献廷(1648年9月13日-1695年8月15日),清初地理学家。字君贤,一字继庄,别号广阳子。祖籍江苏吴县,父官太医,遂家居顺天府大兴(今北京市)。刘献廷喜研究佛经,读《华严经》,参入梵语、拉丁语、蒙古语而体会到四声之变,尝作《新韵谱》,称声母为“韵母”,称韵母为“韵父”。刘献廷善于接受新思想新学说,具有强烈的民族、民主思想,有人称以他为代表的学者为“广阳学派”。 生于顺治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好读书,常至通宵达旦,终至一眼失明。《庄子》一书为其最爱,因此其字取为“继庄”。康熙五年(1666年),吴三桂弑南明桂王,时献廷十九岁,双亲已逝,举家南隐於吴江,并因不时济贫以致倾家荡产。此後
李怀霜(1874~1950),原名李葭荣,字蒹浦,又字怀江,号装愁庵,1910年改名怀霜,晚年自号不知老翁,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镇大路街人。他是国内有影响的作家、编辑和学者,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老会员,旧==义革命宣传家,曾主编《天铎报》和《珠江曰刊》,著有《弞庵文存》一卷,《弞庵诗辑》三卷(已散佚)。 从清举人到反清斗士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李怀霜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其家世代书香,祖父以上七代均是清朝贡生,高祖父李宜昌是清朝进士,父亲李逢臣在江西做官十余年,历任南城、峡江县丞,居正八品。李怀霜幼年随父,生活于官舍。他聪敏好学,尤长于诗文。 1901年(清光绪二
李定夷(1890-1963),名不详,字健卿,一作健青,以笔名定夷行世,别署墨隐庐主等。江苏武进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之前身),与赵苕狂为同窗,皆为许指严的高足。在校时即发表短篇小说等作品。1912年毕业后,受《民权报》之聘任编辑,与戴季陶、何海鸣、徐枕亚、吴双热、徐天啸、蒋箸超、刘铁冷等人为同事。因在《民权报》连载创作小说《霣玉怨》、翻译小说《红粉劫》而知名于世。《民权报》因反对袁世凯,于1913年被迫停刊。1914年受国华书局之聘,创办《消闲钟》半月刊,任主编。1915年又创办《小说新报》月刊,仍由国华书局出版发行。其友人某创办中华编译社,聘李定夷为主任,某将函授学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