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弘道(1189—1270?),金元之际诗人。字叔能,号素庵,淄川(今属山东)人。年仅十一岁,父母相继去世。金末,补父荫,但未赴职。与元好问、刘祁、杨果都以诗知名于时。金宣宗定兴末年赴京师,以《幽怀久不写》及《甘罗庙》诗受达官称赏。正大元年(1224)尝监麟游酒税。蒙古攻灭金的战乱中,避走南宋治下的襄阳,并于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任襄阳府学教谕,次年摄唐州司户。但任职仅三个月,唐州又为蒙古所占,守将弃师宵遁。在此同时,杨弘道又自唐州北还故里,再未出仕。至元初年,寓于益都,并赐号“处士先生”,时已八十三岁。延祐三年(1316)追谥文节。杨弘道亲身经历了元灭金的战乱,又曾仕于宋,流离南北,
应庵昙华(1103~1163),宋代临济宗僧。蕲州(湖北蕲州县)人,一说黄梅(湖北黄梅县)人,俗姓江。字应庵。十七岁于东禅寺剃发,十八岁受具足戒。初从水南青遂受学禅要,其后遍参善知识,礼谒圜悟克勤,严受策励。复受克勤之命,入彰教寺,侍虎丘绍隆,得嗣其法。此后历住诸刹,而于明州天童山大振法化。师住于归宗寺时,大慧宗杲在梅阳,曾寄偈称叹。与大慧宗杲并称临济法系之二甘露门。孝宗隆兴元年示寂,世寿六十一。嗣法弟子为密庵咸杰。[联灯会要卷十八、嘉泰普灯录卷十九、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释氏稽古略卷四、续传灯录卷三十一、大明高僧传卷六] 释昙华字应庵。蕲州汪氏子也。生而奇杰不类凡儿。年十七依于东禅剃
喻良能(1120—?),南宋诗人,字叔奇,号香山,义乌(今属浙江)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补广德尉(王十朋《送喻叔奇尉广德序》),通判绍兴府,迁国子监主簿。以国子博士兼工部郎中,除太常寺丞。出知处州,后以朝请大夫致仕。良能以诗文有声于时,与杨万里、王十朋唱和甚多,其诗风格与杨万里相似,不为雕章绘句之词,但诗格总体不如万里之博大(《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写景述怀,如《筠溪》、《山阴》、《喜雪》、《有感二首》、《入局言怀》、《题颜范祠堂》诸诗,都“清新雅健,有晋宋风味”(王十朋《送喻叔奇尉广德序》)。存世文章甚少,陈亮尝称其文“精深简雅,读之愈久而意若新”(王十朋《题喻季直文编》),周必大也
云庵克文(1025~1102),北宋禅僧。陕府阌乡(河南陕县)人,俗姓郑。号云庵。随北塔广公出家,居隆兴府泐潭。初参黄龙慧南而不契机,复往香城(陕西朝邑)见顺和尚,和尚反问黄龙之言句,师闻而当下大悟,方知黄龙用意。遂仍归黄龙,并嗣其法。从此开堂说法,大为精进,又提携天下衲子。崇宁元年十月十六日,为众遗诫宗门大略而示寂,享年七十八。赐号‘真净’。建塔于泐潭新丰。[五灯会元卷十七]
俞松,字寿翁,自署吴山人,后世学者均认为他应是杭州人,生卒年不详,活动时间大致在南宋理宗时期(1205-1264)。他收藏各种不同版本的《兰亭序》时人李心传(1167-1240)说他“家有此帖数十,多渡江以前中山摹拓之旧”。由于家藏兰亭帖甚多,因之为其奠定了研究禊帖的基础。此外,俞松也收藏其他古代法书绘画,如锺繇(151-230)的《宣示帖》,米芾(1051-1107)的行书尺牍等图。俞氏继桑世昌的《兰亭考》而作的《兰亭续考》一书共两卷,但体例与之迥异。其中,上卷记载俞松本人自藏以及他家藏本共计一十六种,并兼录各家题跋:下卷则载其自藏《兰亭帖》,且经著名学者李心传题跋。该书在考订版木源流方
虞堪,元末明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克用,一字胜伯,别字叔胜,号青城山樵、西蜀书生。虞兟玄孙。居甫里。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隐居笠泽,为义塾师。与倪瓒、郑元祐、周砥、邹奕诸名士交。明洪武十年(1377)为云南府学教授,卒于任。富藏书,重先祖文献。承家学,精于道,能连书七十二家符篆。书善行草,画山水竹石颇具思致。诗效黄庭坚,古体气格颇高。裒刻虞集遗诗《道园遗稿》。著有《希澹园诗》《虞山人诗》《鼓枻稿》等。
月江正印,元代临济宗僧。福州连江人,俗姓刘。号月江。自称松月翁。早年参学于径山灵隐寺之虎岩净伏禅师,得其传授‘狗子佛性’一公案而开悟,以偈答之,遂得印可,受任命为侍香之职,并掌理藏经,其后声誉远播。元贞元年(1295),说法于常州路(江苏)碧云寺,未久,迁至松江(江苏)淀山禅寺,又转至同州之南禅寺。至治二年(1322),至湖州(浙江)何山宣化禅寺。天历二年(1329),住同州之道场山护圣万寿禅寺。元统元年(1333),住持四明(浙江)阿育王山之广利禅寺。其时,元帝闻师道誉,乃赏赐金襕法衣,并赐号‘佛心普鉴’。师将命终时,浴罢索衣,更书偈而寂。世寿不详。[增集续传灯录卷六、墨迹祖师传卷上]
余靖(1000年~1064年),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天圣二年进士,为赣县尉,知新建县。再迁秘书丞,刊校三史,充集贤校理。景祐三年,以上疏论范仲淹谪官事,坐贬监筠州酒税,徙泰州。迁知英州。召还,为集贤校理,同判太常礼院,改右正言。庆历五年,出使契丹,以用契丹语作诗,为言者所劾,出知吉州,再左迁将作少监,分司南京。皇祐三年,知虔州,丁父忧,去官家居。侬智高破岭南州县,于家中起为秘书监、知潭州,改知桂州,为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侬智高平,以功迁给事中,再迁尚书工部侍郎。拜集贤院学士,历知潭、青二州,再迁吏部侍郎。嘉祐五年,为广西体量安抚使,徙知广州。英宗即位,拜工部尚书,代还,卒于道
杨杰,宋代诗人。字次公,又号无为子,无为军(今属安徽)人。嘉祐四年进士及第。熙宁五年,为礼院检详文字。元丰中官太常博士,连数任,预讨论礼乐之事,后多用其议。元祐初,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三年,提点两浙路刑狱。卒年七十。杨杰曾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游,学有根柢,元丰时参与议论典礼因革,故所为文章多有关于典制;又喜谈佛理、老庄之学,故达于权变,旁通妙解(王之道《无为集序》)。《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虽兴象未深,而亦颇有规格。”又称其率易者近白居易,奇崛者近卢仝,而“大致則仍元祐體也”(卷一五三)。其《送李辟疆》诗,狂放奇崛,不遵句律,的确如卢仝;而近体绝句,如《庐山五笑》、《钓矶怀古十章
圆澄(1561~1626),明代曹洞宗僧。据陈懿典、陶奭龄撰《湛然澄禅师塔铭》、《南宋元明僧宝传》卷一五等载,俗姓夏,字湛然,号散水道人,世称“湛然圆澄”。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绍兴)人。得戒于云栖袾宏,年三十悟道。明万历年间匡徒说法,先后住径山万寿寺、嘉兴东寺、云门显圣寺、南京延寿寺、绍兴华严寺等名刹,以平易简亮见重一时,宗风大畅。天启六年十二月示寂,世寿六十六,法腊四十三。遗有湛然圆澄禅师语录八卷行世。[会稽云门湛然澄禅师塔铭]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