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 书玉 ]

简称《毗尼切要香乳记》、《香乳记》。律学著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书玉笺记。二卷。系清读体集《毗尼日用切要》的注释书。全书立五门:教兴、藏摄、宗趣、释题、解文。将《切要》中采集《华严经净行品》的五十四偈及密部中的三十七咒以类分作四十四门,依次注释。书后附戒相的注释。本书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板印行。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查看详情>>

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 [ 佚名 ]

西方贤圣集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七言四十六偈 查看详情>>

迦叶赴佛般涅槃经 [ 佚名 ]

一卷,东晋昙无兰译。记迦叶赴佛涅槃处。悲哀说偈。 查看详情>>

般若心经注解 [ 佚名 ]

般若心经注解,一卷,明诸万里注并序。 查看详情>>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最后如意轮根本,心,心中心,三咒印,与上二种同。 查看详情>>

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经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祇园,阿难有病,佛诣彼说咒救之。

查看详情>>

观楞伽经记 [ 德清 ]

观楞伽经记,八卷,明德清笔记并序及后序,僧一跋,有略科。亦称《观楞伽宝经记》,简称《观楞伽记》或《楞伽笔记》。佛典注疏。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德清撰。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的注释书。书前有作者排订的科文。作者在《阁笔记》中云:此经“名佛语心,非文字也,又岂可以文字而解之哉。故今不曰注疏,而曰观经记”。注释参考了宋僧正受的《集注》及《起信》、《唯识》二论,“提挈纲宗,务在融会三译(另二译指北魏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和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血脉贯通”。本书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募刻印行。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查看详情>>

华严感应缘起传 [ 佚名 ]

佛教感应集。清弘壁辑。一卷。记述《华严经》之结集、流传、研究及持诵《华严经》的传说和史实。内容大多采自《华严经疏演义钞》、《付法藏因缘经》、《华严经传记》、《华严经感应传》、《华严悬谈会玄记》等书。分十个部分叙述:(1)“九会说经”,介绍《华严经》的结构;(2)“围山结集”,述文殊师利与阿难赴铁围山结集《华严》类经典的情况;(3)“天龙护藏”,讲《华严》类经典的规模、收藏地点等;(4)“龙树诵出”,讲龙树诵出《华严经》的情况;(5)“流传西域”,讲《华严经》在西域各国流传的传说;(6)“法领请归”,讲晋僧支法领到西域取《华严经》的经过;(7)“觉贤初译”,讲佛陀跋陀罗译出“六十华严”的经过;(8)“喜学重翻”,讲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的过程;(9)“正彰感应”,主要从《华严经疏演义钞》中录出持诵《华严经》的灵验神异事迹;(10)“续集感通”,主要从《华严经感应传》和《华严悬谈会玄记》中录出的持诵《华严经》的灵验神异事迹。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查看详情>>

三品弟子经 [ 佚名 ]

一卷,吴支谦译。言在家弟子有上中下三品。而功德罪业不同。佛在祇园。为阿难说在家弟子,有上中下辈功德罪业不同。 查看详情>>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 明佺 ]

凡十五卷。唐代明佺等撰。又作武周刊定众经目录、大周录、武周录。为东汉至武周有关翻译经论之目录。共收经典三六一六部,八六四一卷。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唐则天武后天册万岁元年(695),由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七十名高僧奉敕撰集而成,菩提流志、义净等诸师亦皆参与编纂。内容包括:(一)众经目录,即第一卷至第十四卷,属于正篇;此正篇又分为前十二之别录与十三、十四卷之见定入藏流行目。(二)伪经目录,即最后第十五卷。本录系采自新、旧正目与大小乘经律论、贤圣集传等三件而成。旧目指前人所撰之一切经目录、开皇三宝录、内典录等正目;新目指唐初至武周所译之经论,凡错注、疑伪皆校正而后入目。合三六一六部八六四一卷,然不包括卷十三、十四之见定入藏流行部卷。各卷(第十五卷除外)之末皆列有译者、译时、典据。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