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

证治汇补 [ 李用粹 ]

杂病专著。八卷。清李用粹撰。刊行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李用粹,字修之,号惺庵。生卒年代不详。上海人。后因家传而通医,为清代医学家。除本书外,另有《归德堂医案》,由弟子唐玉书整理成书。本书列八门,分八卷。卷一提纲门,载中风、伤风、中寒、暑、湿、燥、火等证;卷二内因门,载气、血、痰、郁证及虚损劳倦等;卷三外体门,载发热、恶寒、汗病、疟病等;卷四上窍门,载眩晕、头痛、目、耳、口、齿等病;卷五胸膈门,载咳嗽、喘、哮、呕吐、反胃等;卷六腹胁门,载心病、腹痛、霍乱等;卷七腰膝门,载痿躄、疝、脚气等;卷八下窍门,载泄泻、痢、便血、淋、遗精等。上列各门共载有八十余种病证,每种病证均以辨证、立法、方治为论述重点,其编次以病因、外候、条目、辨证、脉象、治法、劫法、用药、附证、方剂为序。作者上遵经旨,下采诸家,汇集了前人对内伤杂病的认识和经验,删其繁而存其要,补其缺而正其偏,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将自己多年的临床体会补入其间,使之更臻完备。本书的特点是对每个证候的定义和病因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综合,同时,书中引文和方剂均注明出处,凡属作者本人之言,则标以“汇补”二字,此即书名之由来。本书虽说是汇集群书,然所取以金元四大家为主,尤其重视朱丹溪有关气、血、痰、郁诸证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如“中风证治”所云“风证皆痰为患,以化痰为先,初得之即当顺气,日久即当活血。……其虚者又当培脾滋肾,脾土旺而血自生,脾气运而痰自化,肾水足而热自除、肾定固而痰归经也”,即属此类。纵观全书,条理井然,论述精要,对临床应用颇有参考价值。本书主要版本有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刻本、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会成堂重刻本、清光绪九年(1883年)万卷楼本。一九五九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曾铅印刊行。 查看详情>>

诊余举隅录 [ 陈廷儒 ]

医案。清陈廷儒撰。二卷。廷儒字匊生,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世医出身,儒而兼医。中年客游南北,颇有医名。集生平所治疑难证治,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撰成此书。取举一反三之意,故名。按证分类,凡五十四种证治,约三万余言。包括伤寒、湿病、咳喘、泄痢、诸痛、虚劳、中风、痿、疟,及妇、儿科病证。每证首论病因、病理及治则,次叙详细病案,末论辨证施治之理,理论与证治紧密结合。其中天人参治证、妇女经闭寒热证等证治,将阴证阳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病案对比列述,以示辨证之要。陈氏重视患者的体质因素,善用四诊八纲,辨证较精,施治灵活。按语精详,夹叙夹议,颇为可取。有光绪二十四年校刊铅印本、二十五年铅印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查看详情>>

张聿青医案 [ 张聿青 ]

医案,二十卷。张聿青著。张聿青,字乃修,江苏无锡人,生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少时因病弃儒承父业习医,毕生勤研临床,著述不多,仅存医论若干篇及医案二十卷。治学宗《素问》《难经》,取法仲景,又能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别具机杼。临床善于辨证察色,尤长脉理,遇症情复杂虚实难辨时,往往能在脉诊中悟出真谛。施治善用前人成法,而多灵活变通。用药精练,切中病理,堪为后人效法。 查看详情>>

张畹香医案 [ 张畹香 ]

医案。清张畹香撰。二卷。畹香,浙江绍兴人,世居绍兴洗马池。生活于嘉庆至同治间。著有《温暑医旨》等书,多未刊行。其医案亦系抄本流传,后经曹炳章整理,收入《中国医学大成》刊行。不分门类,载冬温、伏邪、暑湿、诸痛、伤风、咳嗽、疟疾、产后等数十种证治,凡百九十余则。多为时病证治,间有内科杂病、妇产科治验。每案简述证候、病因、脉诊、辨治、方药,简明扼要。临证擅用滋补托邪的调治法,精于脉诊与辨治,选方用药亦精慎。有一九三六有年刊《中国医学大成》铅印本。 查看详情>>

杂病广要 [ 丹波元坚 ]

内科著作。三十卷。日本·丹波元坚撰。 刊于1853年。本书广泛选集了我国历代医籍中有关内科杂病(不包括伤寒)的论述分类编辑而成。 共分内因类、外因类、诸气病、诸血病、 脏腑及身体类六类。每类包括若干病证,对于每种病证的名义、病因、脉候、症状、治疗及方药等均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所引文献比较精要准确,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稿本、日本跻寿馆活字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查看详情>>

寓意草 [ 喻昌 ]

医案医论著作。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撰。书成于明崇祯癸未(1643年)。书名含义是指该书寄寓了喻氏对医学的某些初步的见解。全书共记有喻氏医论、医案64则(一作66则)。除开首两则为医论之外,余62则为医案,共记所治患者70余人次,所治病证多为伤寒危证和内科疑难重症,治多奇中,议论纵横。开篇即倡导“定议病式”和“先议病后用药”,详列病历各项内容,突出了临床辨证要点,先议病后用药这一主张,强调识证辨证的重要性。同时,喻氏在书中的立法处方案例表明,他时时注意据理立法,并顾及用药前后的病机转归。书中对肿胀治法,立下培养(补益元气)、招纳(升纳阳气)、解散(开鬼门、洁净府)三法。治痢7案,治法各异,尤以“逆流挽舟法”治痢尤为后世乐道陈修园称此法“可补《金匮》之未逮”。此外,书中运用麦冬、阿胶、生地、人参、梨汁、竹沥之类的生津养阴药,对后世温病学派用药也有一定的影响。该书现存有明崇祯原刊本,此后的单行本和合刊本尚存有50余种左右。建国后上海卫生出版社曾予铅印(1958年)。清代光绪年间谢甘澍撰《寓意草注释》,对喻氏之说有不少阐释。 查看详情>>

医验随笔 [ 沈奉江 ]

方书所载之因症脉治有定,而临床诊治则变幻无定。是故医生于精研方书之外,尤当熟玩 医案,庶几神明变化,活法在人,不为疾病所困矣。本书系无锡中医友谊会理事沈奉江先生口 述,门人周逢儒君笔记。案虽不多,而诊断之精确,用药之工稳,直可上追古人,下启来学。盖沈 君为孟河马培之征君高足,学有根柢,识超侪辈,曾著《全球医通》一书,日久遗失,知者惜之。 查看详情>>

一得集 [ 心禅 ]

医案。清释心禅撰。三卷。心禅,南海普陀山僧人。侨居杭州多年,以医名于时。此书撰成于光绪十五年(1889)。约三万余言。卷上载医论十七篇,首论庸医误人之害,主张临证必先读医书,提出德以治身,药以治病等观点。次论治喉症宜分三大纲,治小儿用药宜轻,补药不宜轻服,方药、针灸、按摩、薄贴、薰蒸各有所宜等临证治疗法则。所论多为读书或临证心得,立论明确,文辞晓畅。卷中、下共载医案八十则,不分门类。包括虚喘暴脱、暑毒发颐、风热咳喘、湿温夹疟、肠痈、偏枯、结毒烂喉、霍乱、产后血厥等数十种证治,以外感、内伤杂病为多。每案叙述症、因、脉、治,简要清晰,重点突出,辨证确切,间附按语。心禅尤精于脉诊,注重辨证施治,每以成方化裁。除内服汤药外,尚有针灸、外治等多种疗法。有光绪十六年(1890)永禅室精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查看详情>>

也是山人医案 [ 也是山人 ]

医案。清也是山人撰。不分卷。载中风、肝气、眩晕、虚劳、咳嗽、吐血、肺痿、肿胀、痰饮、泄泻、诸痛、经带、疮疡等,凡九十三种证治,近二万言。多为内、外、妇各科常见证治。每类若干案例,每案简述姓氏年龄、证候、脉象、病因病机、立法、方药,清晰明了。末附集方,截疟方、臁疮膏方等十一首验方。所论引经据典,明辨博思。立方严谨,用药味少而精,多用成方加减,间有遵河间(金刘完素)子和(元张从正)方者。可供临证参阅。有一九三六年世界书局铅印 《珍本医书集成》 本。 查看详情>>

薛氏医案 [ 薛己 ]

又名《薛氏全书》。丛书。明薛己等撰。七十八卷。己有《内科摘要》已著录。是书中薛己撰八种,余八种多为薛己与父薛铠辑、注、增补前人旧作。包括宋陈自明编、薛己注《妇人良方大全》二十四卷,明薛铠辑、薛己增补《保婴撮要》二十卷,,明王纶编、薛己注《明医杂著》六卷,宋陈自明编、薛己注《外科精要》三卷,薛己撰《外科枢要》四卷,宋钱乙撰、阎孝忠辑、薛铠注《钱氏小儿直诀》四卷,元倪维德撰、薛己校注《元机启微》三卷,薛己撰《内科摘要》二卷,《女科撮要》二卷,《疠疡机要》三卷,《正体类要》二卷,宋陈文中撰、薛己注《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一卷,薛己撰《保婴粹要》一卷,《口齿类要》一卷,《保婴金镜录》一卷,元杜本撰《外伤金镜录》一卷。内容主要论及内、外、妇、儿诸科。有明崇祯元年 (1628) 三径草堂刊本,《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嘉庆间刻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