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

石山医案 [ 汪机 ]

医案。明汪机 (1463—1539)撰。三卷,附录一卷。机另有《运气易览》已著录。此书乃汪氏弟子陈桷于正德十四年(1519) 编辑而成。上卷论述营卫气血、内科杂病医案,中卷为外、妇、儿病案,下卷为答银宋公书。汪氏持论多宗丹溪。认为丹溪的 “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说明“日明于月”的自然现象,结合到人体则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在临床上,强调辨证论治。“遇有病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不拘泥于成方,善用参芪益气补血,治疗多种疾病,疗效颇著。纠正宋金以来 《局方》 用药偏于温燥,刘河间用药偏于寒凉之弊。汪氏重视四诊合参,尤长于脉诊与望诊,故案中多记述患者形体、色泽,或以形治,或从脉症入手,施治灵活,对临床有一定参考意义。附录载汪氏门人陈钥论参芪用法二则和李汛所撰汪机小传一篇。有《四库全书》本,上海食竹山房石印《汪氏医学丛书》本。 查看详情>>

邵兰荪医案 [ 邵兰荪 ]

清邵兰荪撰。四卷。兰荪,浙江绍兴人。业医四十余年,以医名于时。所学得力于叶桂《临证指南》、程国彭《医学心悟》者尤多。其临证方案初未刊行,辗转传抄流行民间。一九三六年经曹炳章收集整理并分类编辑,由史介生详加按注,收入《中国医学大成》 中。载案包括温病、暑湿、咳嗽、胸痹、虚劳、痢疾、肿胀、调经、胎产等数十种,二百余则,约三万余言。多为时病、内科杂病及妇产科证治。每案详叙地名姓氏、证候、脉象、立法、方药等项,间析病因,简捷明了。所附按注,亦有助于临证参考。其擅长时症、虚劳、妇科证治,临证经验丰富,在案中有所体现。有《中国医学大成》 本。 查看详情>>

三家医案合刻 [ 吴金寿 ]

清吴金寿辑。三种,附二种。五卷。金寿有 《温热赘言》 已著录。此书包括清代苏州著名医家叶桂《叶天士医案》一卷、缪遵义《缪宜亭医案》一卷、薛雪《薛生白医案》一卷。附《医效秘传》一卷、《温热赘言》一卷。三家医案均以杂证为主,辨证精详,施治有法,反映出三位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对后世影响颇大。所附《医效秘传》原题清叶桂述,吴金寿校。有人认为是托名的著作,但较为实用。《温热赘言》 则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原题清寄瓢子述,寄瓢子即吴金寿。本书亦收在 《中国医学大成》中。有道光十一年(1831) 吴氏贮春仙馆刻本,后有铅印本与石印本。 查看详情>>

仁端录 [ 徐谦[明] ]

十六卷。明徐谦(生卒年不详)撰。陈葵删定。又名《仁端录痘疹》。徐谦字仲光,号澄观,嘉兴 (今属浙江)人。陈葵字尽夫,武水(今属山东)人。此书专论痘病诸法。徐氏认为治痘应分明五脏所主及经络传变,观形察色,因证施治。关于痘疮之证,自古以来论说不详,唯董汲偶有涉及,然其书不传。而痘疹之病自元明以来为人之通病,而著方立论者自元明以后始详。其观点有以固元气为主者,认为元气既盛,自能驱除毒气;以攻毒气为主者,认为毒气既解,始可保元气无恙。于是治痘形成两家,攻、补异途,寒、温殊用,各执门户之见。此书认为不可偏执于攻或补之法,应灵活变通,审证施疗。于是推原本始,备载治验,持两家之平,而撰此书,后又经弟子陈葵删定。约成书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书中包括痘病总括、辨痘形色、分期调治、痘疹兼证、方药、药性、痘疹歌赋及杂说等。备明实用。有清初抄本,《四库全书》本及影印本。 查看详情>>

青囊秘诀 [ 傅山 ]

外科著作。清佚名撰,疑为清傅山撰。二卷。山有《傅青主女科》已著录。约撰于康熙年间。卷上列背痈论、肺痈论、无名肿毒论、对口疮论、脑疽论、囊痈论、臂痈论、乳痈论、肚痈论、恶疽论、疔疮论、唇疔论、鬓疽论;卷下列杨梅疮论、腰疽论、瘰疬论、顽疮论、脚疽论、痔漏论、大肠痈论、小肠痈论等。因稿本传抄,佚金创论、刑杖论、肝痈论、多骨疽论、擎疽论、物伤论、接骨论。每症先论后方,言之成理,持之有据。附方多编以歌诀,以利记诵。是书原由河南怀庆济源庙道张士学秘藏,几经秘传,雍正元年被王大德发现并抄录,其抄本长期珍藏于河南沁阳守拙堂,一九六二年觅得此本,由何高民校考,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查看详情>>

奇症汇 [ 沈源 ]

医案。清沈江辑。八卷。江字岷源,号抱元子,秀水(浙江嘉兴)人。居职太医院,因母疾辞归,以医术救疾济贫,喜钻研疑难证治。此书成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按人体部位分为耳、鼻、舌、面、项、喉、心神、胸腹、身背、手足等门,每门附成方数种。汇集《圣惠方》、《更子益奇疾方》、《杨起简便方》、《李楼怪疾方》、《酉阳杂俎》、《泊宅编》等二十余种医书及笔记小说,和李时珍、葛洪、朱丹溪、徐之才等医家著名医案中疑难病证,或奇疾怪症案,共三百四十九条。所载病案多不常见,如通身生块、身痛欲人击打、脚跟骨脱落、二年不寐、眼合即麻痹、跌扑失明、目中常见一小镜、舌衄、舌痹等。每案详叙病症、病因、辨证、治法、方药、预后。记录完整,间有按语,阐明医理。但取材兼及笔记小说,故杂有少数奇异医案,难以尽信。有乾隆五十一年刻本。 查看详情>>

外科枢要 [ 薛己 ]

外科著作。明薛己撰。四卷。己有《内科摘要》已著录。是书刊于隆庆五年(1571)。约五万字。卷一记有疮疡脉法,五善七恶、本末虚实、用药、用药宜禁等。卷二至卷三论述疮疡诸疾,并附医案。卷四为治疮疡各证方剂。是书以外科病证为纲,对疮疡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均有论述,并认为疮疡成脓后戒用刀针。指出:“若要用刀针去肉出血,则气无所依附,气血愈虚,元气愈伤矣,何以生肌收敛”。足见薛氏治疗疮疡经验丰富。此外并对筋瘤、血瘤、肉瘤等作了描述。本书为影响较大的外科文献,有一定的研究和实用价值。有明隆庆间刊本,大成书局石印《薛氏医案》单行本。 查看详情>>

内科摘要 [ 薛己 ]

内科著作。明薛己 撰。二卷。己字新甫,号立斋,江苏吴县人。父薛铠,精医理,尤以儿科见长。立斋医学造诣较深,初以疡医知名,后又以内科著称,并兼通妇、儿、五官各科。正德间选为御医,嘉靖间晋升院使。撰有 《外科发挥》、《疠疡机要》、《女科撮要》、《口齿类要》、《痘疹撮要》、《本草约言》等。本书成于嘉靖八年(1529),记述薛氏内科验案二百零九例,分上、下卷。其中除记有元气亏损内伤外感,饮食劳倦亏损,元气、命门火衰不能生土等病案外,主要还记载脾胃亏损、脾肾亏损、肝肾亏损、脾肺亏损、肝脾肾亏损等病案。可见薛氏对脾、胃、肾和命门虚损证的辨治颇为重视。他尊崇李杲脾胃学说,对肾命之认识遥承王冰、钱乙之学,临床上多用补中益气汤等方剂温补脾胃,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用八味丸温补命火。书中有不少病案是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合用,或朝服补中益气汤,夕服六味地黄丸,或补中益气汤加益肾之药,或金匮肾气丸加益气补脾之药等。薛氏在学术上以温补见长,对后世医家颇有影响。有《薛氏医案》本。 查看详情>>

名医类案 [ 江瓘 ]

中医医案。12卷。明江瓘撰。江瓘,字民莹,歙(今安徽歙县)人。自号篁南山人。补诸生。因病而习医,且自药而愈。著《名医类案》。以求达到“宣明往范,昭示来学;既不诡于圣经,复易通乎时俗”的目的。本书历经20年,未完成。后由其子江应宿继承其业,补撰成书(1549)。本书采集明以前历代名医的临床验案,结合家藏秘方及个人医案。按病症分类为二百零五门,包括急性、慢性传染病、内科杂病,以及外科、五官科、妇科、儿科等各科医案。各病案均载病者姓名、年龄、体质、症状、诊断与治疗,重要的医案后还附按语。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案类著作,为后代研究疾病史、治疗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万历十九年(1591)刊本、光绪十一年(1885)信述堂重刊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等。 查看详情>>

马培之医案 [ 马培之 ]

又名《马培之外科医案》。清马文植撰。一卷。文植名征,字培之,另有《纪恩录》已著录。此医案撰成于光绪十八年(1892)。约万六千言。按证分类,记载疔毒、骨槽风、瘰疬、石疽、肝痈、马刀疬、少腹痛、流注、鹤膝风、麻风等共四十二种外科病证的治疗方案。每证载若干案例,叙述简明扼要。对个别证治如骨槽风、失荣、鹤膝风等证,分析了病因、病机、病变及辨证等内容,对肝痈和麻风病证论治尤详。所载外科证治以内服方药为主,个别亦有外敷者。马氏善用补、散、发、清等多种治疗方法,马氏临证经验丰富,继承前人的外科成就且有所发展。是书于外科临证很有参考价值。有一九二三年《三三医书》本,一九三九年四明慈竹草堂印本,一九四○——一九五五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