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杨慎撰。五卷。宋吴棫著《诗补音》、《楚辞释音》、《韵补》辨明古韵。杨氏认为吴氏3书有的字有问题应当阙疑,有的有错误应当删除,于是合此3书,阙疑刊误,又加上自著《转注古音略》的主要内容,合为一书。考证古音,详引古籍韵例。书言古音,得失参半。其书仿吴棫《韵补》之例,以今韵分部,而以古音相协者分隶之。与慎所著之《古音猎要》五卷、《古音馀》五卷、《古音附录》一卷,虽各为卷帙,号称四种,然核其体例,实本一书。观其《猎要》“东”、“冬”二韵共标,与《丛目》“东”、“冬”所标全复,与《古诗馀》“东”、“冬”所标亦复五字,参差互出,即其随手成编,未归划一的明证。故其条例不密。疏漏颇多;然取材丰富,亦有可采。 查看详情>>
中国传统音韵学著作。陈第著。有《学津讨原》本。陈第(1541—1617),明代语言学家。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秀才,曾任蓟镇游击将军。著作有《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尚书疏衍》、《伏羲先天图赞》及诗集多种。本书凡4卷。其自序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著名论断,标志着语音发展观念的确立。自序并有力批判了六朝以来的“叶音”说,为古音学走上科学道路扫除了理论上的障碍。 查看详情>>
明杨慎编。成书年月不详。共5卷。此书收录当时较不常见而古书上用过的字,按106韵编排。上平、下平、上、去、入各一卷。意义难明的,则先释义;音不明则以反切注音。但较大部分是辨明异体。异体字下先以常用字注明,而后明其出处。也有少部分是正字的。作此书的用意与他作《古音骈字》、 《古音复字》相近,是为了存古字,以为当时识字提供方便。此书收入《函海》。 查看详情>>
明杨慎撰。全书1卷,传于世。此书取《易》、《诗》、《礼记》、《楚词》、《老子》、《庄子》、《荀子》、《管子》等书中古今读音不同的押韵字共185个,标注古音反切。如《易》例:“日昃之离”,“离”音“罗”,与“歌”、“嗟”为韵;“并受其福”,“福”音“偪”,与“食”“汲”为韵;所考与古音颇相合。杨氏古音远不如顾炎武、江永精审,但也不乏精采之处。 查看详情>>
共六卷 (《古音骈字》一卷,《续编》五卷)。明杨慎撰,清庄履丰、庄鼎铉(二人生平著述不详)续编。骈字指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其中由两个字记录的单纯词,用字没有一定,只要读音相同或相近,就可彼此假借通用。此书及其续编,均摘取这些假借通用的复音词,按韵加以编排,各注引用书名,并对秦汉以前古音有所考证。缺点是遗阙太多,时有免强牵合者,训释不够详明。《四库提要》云:“然大势征引赅洽,足资考证。古字之见于载籍者,十已得其四五,可云小学之善本矣。”此书收入《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有《函海》本(乾隆本、道光本、光绪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查看详情>>
辨正文字的字书。明代*焦竑撰。凡十二卷。前四卷按四声分类,刊正讹字,如“豊”非“丰”,“容”不从“谷”。第五卷考字义,如“赤”通“尺”,“鼬”同“犹”。第六卷考骈字,如“句娄”不当作“岣嵝”,“辟历”不当作“霹雳”。第七卷考字源,如“對”字改口从士,本于汉文,“疊”字改晶从畾,本于新莽。八、九两卷考音同字异,如“庖犧”之为“炮羲”,“神農”之为“神由”。第十卷考字同音异,如“敦”有九音,“苴”凡两读。第十一卷考俗用杂字,如山岐曰“岔”,水岐曰“汊”。第十二卷考字形疑似,如“稽”之与“禾”,“支”之与“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其辨最详,而又非不可施用之僻论,愈于拘泥篆文、不分字体者多矣。”现有《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经部小学类》两种版本。 查看详情>>
音韵学著作。明释真空撰。此书附于《篇韵贯珠集》编入释真空所辑《韵书四种》,有明正德中刊本。此书在刘鑑十三门法的基础上加以补苴,共立二十门法:1.音和,2.类隔,3.窠切,4.轻重交互,5.振救,6.正音凭切,7.精照互用,8.寄韵凭切,9.喻下凭切,10.日寄凭切,11.通广,12.侷狭,13.内外,14.麻韵不定,15.前三后一,16.精照寄正音和,17.就形,18,创立音和,19. 开合,20通广侷狭。 查看详情>>
十卷。明吴桂森(生卒年不详)撰。桂森字叔美,无锡 (今江苏无锡)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贡生。吴桂森曾经从顾宪成,高攀龙在东林书院讲学,后来又师从钱一本学习《周易》。钱一本曾撰有《像象管见》一书,桂森依据此书本意,加以阐述,而成此编。为说明师承,故称之为“周易像象述”。此书经文用注疏本,而删去卦首六画。卷首列《像象金鍼》一篇以标明大旨。卷中注释都是一字一句,推究义理,颇有新意可供参考。根据作者自序可知,此书成于天启五年 (1625),其上朱笔批语,称“景逸高先生批”者,为高攀龙所批,称“钱先生批”者,即钱一本手笔。此书除《四库全书》本外,还有北京图书馆藏明崇祯原刊本、明末抄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文渊阁本影印的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