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十卷,卷首另成一卷。清朝闻性道、德介合撰。今收于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天童寺为浙江鄞县天童山之名寺,为四明第一佛教圣地;自晋永康以来,海内禅宗群尊为祖庭。明嘉靖年间,杨明辑‘天童寺集’七卷,崇祯五年(1632),张客卿等纂‘天童寺志’,崇祯十四年黄毓祺重纂之。闻性道、德介乃参稽旧志,为纂新志,卷首为序、山图、寺图与凡例;下分十考:山川、建置、先觉、盛典、云踪、法要、塔像、表贻、辖丽附庄产、附余等,各一卷,共十卷,乃集天童寺文献之大成。 查看详情>>
南岳小录,原题「道士李冲昭述」。书成于唐末。《新唐书‧艺文志》着录一卷,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谱录类。卷首有壬戌年(902)作者自序,谓冲昭学道衡山,寻访灵迹,遍阅古碑及《衡山图经》,致诘师长,据所得撰成本书。按南巖衡山为道教胜地,六朝隋唐道士常入此山建观修道,本书详叙衡岳之山川名胜及历代道士修道升真之事。「上自五峰三涧,古来宫观药院,至于历代得道飞升之流,灵异之端」,皆载之于编。全书记事共三十八条,所记道士最晚者为唐末刘玄静。卒于大中五年(851)。 查看详情>>
五代敦煌地志。册页装,首尾全,共八十行,内容记敦煌郡境内之效谷城、贰师泉、莫高窟、鸣砂(沙)山、甘泉水、金鞍山、李先王庙、阳关、玉女泉、张球故居、石膏山、河仓城、长城等佚闻遗事。所记莫高窟天王堂绘赞普部从、金鞍山望祀、阳关即古玉门关以及张球事迹、乌山祭醮等,皆不见于他书。记张球事迹而云“先有沙倅张球”又云“天不憖遗,民受其赐”,必撰于张球死后相当一段时期。本卷封面有五代后期沙州名僧道真署名。抄卷字体亦为道真手笔。因知本卷为道真抄藏本。本件之后,又抄有后唐《浑子盈邈真赞》,亦道真手笔,而文中有“恩奉邀命,自愧不才”之语,知此赞为曹氏归义军节度孔目官杨继恩所撰。《敦煌录》撰者不知何人,但据此可推知其成书当在后梁至后唐之间。1914年英国翟林奈发表《敦煌录译释》,最早对本卷进行研究,胡適憾其讹误颇多,撰文为之正误,1915年翟林奈接受胡適批评,发表改订之新译本。1925年罗振玉刊布原卷录文,1958年那波利贞撰《千佛岩莫高窟与敦煌文书》再次发表原卷录文并进行了扼要的论述,却误断本卷撰成于晚唐宣懿时期。 查看详情>>
名胜志。清孙廷铨(1613—1674)撰。四卷。廷铨字伯度,一字枚先,号沚亭,益都(今属山东)人。明崇祯进士,入清官吏部主事。著有《南征纪略》、 《孙文定公全集》等。康熙五年(1666)搜辑旧闻而成书,四万余字。分山谷、水泉、城市、官署、乡校、逸民、孝义、风土、岁时、长城考、灵泉庙、灾祥、物变、遗文十四目。内容以颜神镇附近山川形势、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及其历史典故为主。城市目颇有特色,其城建在要扼。据载自唐赛儿起义后引起明清官员重视,实因颜山常有农民起义,据险攻守自如,官方深感恐惧所致。灾祥目记自明永乐十三至清康熙年间有三次农民起义,一此矿丁暴动、六次水灾。物产目载有煤矿勘探、开采和冶铁、瓷窑、开采矾、烧制琉璃等工矿业,俱为重要经济史料。有康熙十七年(1678)刻《孙文定公全集》本, 《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清励宗万撰。励宗万,字滋大、号衣园,直隶静海人。康熙六十年(1721) 进士。是书为他奉乾隆帝命,对北京古迹作了一番调查后写成的。书不分卷,是将北京划分为东西南北城四区加以介绍的。共列东城的东岳庙、碧霞元君庙、宋仁宗篆书针炙经石刻、于少保忠肃祠、泡子河、吕公祠、月河梵院,南城的万柳堂、三忠祠、鱼藻池、天庆寺、崇真宫、丰台、晋阳庵、报国寺、昆庐阁、三忠祠,西城的团殿、白塔寺、弘慈广济寺、元佑圣王灵应庙、护国寺、鹫峰寺、天宁寺塔、慈寿寺、土城、元福宫、万寿寺、高粱桥、卢沟桥、题应寺、圣感寺、元灵福寺、寿安寺、潭柘寺、戒坛寺,北城的石鼓、文丞相祠、彝伦堂古松、定武本《兰亭序》、延祐二年进士题名记、唐火神庙、莲花池、古墨斋、满井、古蓟门等46处,每处先引证前人记述,再叙当时目睹情形,记录了 “向时名迹,或升为禁地,或湮为荒野,或变迁于兵燹,或埋没于尘嚣” 的种种景况。有的则不但叙古迹的沿革,且辨史传的正误,如团殿条,参证多种史书,确认团殿是金章宗为李宸妃建的添妆之所,就是不但与北京史地有关,且与帝王和后妃生活有关的考证文字了。是书1964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标点本。198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又重新排印此书。 查看详情>>
一卷。明方升撰。方升,生平不详。大岳,又名太岳、太和山。即湖北均州之武当。相传为玄武修真之地。其崇奉自元代始。山上有五座名石碑。一为崇封真武诰碑。一为揭徯斯所撰宫碑。一为揭徯斯所撰瑞应碑。其余两座为戒臣下碑。碑末刻至元三年,又系以龙儿年、牛儿年。明成祖即位时,自谓神之祐,因尊为太岳,敕建宫观。常遣内臣,司其香火。嘉靖间,提督太监王佐,始纂志。太监吕评续增之。万历十一年,田玉复增补为太岳太和山志。此书则为明人所撰又一太和山志也。《大岳志》广百川学海本,共一卷。分为八述。一曰太和宫四图述。二曰南岩宫七图述。三曰紫霄宫五图述。四曰五龙宫八图述。五曰玉虚宫六图述。六曰遇真宫三图述。七曰迎恩宫一图述。八曰净乐宫二图述。兹篇志太和山,各方面均十分详细。其增于旧志者,十之三。删削旧志者,十分有五。 查看详情>>
名胜志。明张凤鸣撰。四卷。凤鸣字羽王,漓山(今广西桂林)人。嘉靖举人,官桂林府通判。张氏世居广西,熟知山水,留心桂事,故于万历十三年(1585)纂成《桂胜》、 《桂故》书十二卷,刻其前四卷即为是编。约十一万字。卷首有序。正文以独秀山、离山、雉山、南溪山、漓水、阳江等二十七山水为条目。每条首叙概貌,次引《风土记》、 《桂海虞衡志》诸书有关记载,以历代诗文、碑刻等殿后,又逐条加以评论考证,订正旧说讹误处颇多。内容宏富,约而有要。后世董斯张《吴兴备志》、朱彝尊《日下旧闻》全仿其体例。是古地理专志最为典雅著作之一。 《四库全书总目》称是志在明代舆记之中,于海康《武功志》、韩邦靖《朝阳志》, “可以鼎立而三也”。有《四库全书》本,光绪三十三年本, 《古学汇刊》本。 查看详情>>
名胜志。清毕沅 (1730—1797)撰。三十二卷。沅有《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已著录。毕氏有感前人记陕西山川胜迹,多有牴牾,乃游行山原,访求旧迹,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撰成此书,约四十万字。卷一记陕西省地理、西安府地理;卷二至三十分叙西安、同州、凤翔、汉中、延安、榆林六府,商、乾、邠、兴安、绥德、鄜六州之地理、名山、大川、古迹四事;卷三十一至三十二载陕西省图、西安等府州区域图、华岳图、终南山图、太白山图、西镇吴山图、黄河图、渭水图、龙首永济二渠图、龙洞渠图等共十六幅。全书荟萃群言,援据考证,各附本条,始末了然。以府州为经,以地理、名山、大川、古迹为纬,诸图附后,纲领明晰,颇合志体,参考价值较大。如地理目指出,陕西地理特点为高原与平原、沙漠互为相接,高原由原、梁、峁、丘陵、沟壑所组成,对水土流失,气候特点、土地肥贫等等俱有详尽载述,为多学科研究、治理黄土高原提供了丰富资料。记山凡其位置、方圆、 海拔、 相接、走向、景观、古迹等皆有说明,又配以卷末舆图,详赅具体,足便考览,记川亦然。 龙首、 永济、龙洞渠三图,为研究古代西北地区水利设施有较大参考价值。汉唐宫殿图为考证其建筑特点、格局有重要参考意义。因关中无山不名、无地不古,故古迹目所载颇丰,自三皇五帝迄清,诸如城池、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长城及断碑碎碣等无不收录,并详考其沿革、存废等,为文物考古、文物保护及开展旅游业提供了丰富史料。《三辅黄图》、《长安志》、 《雍录》诸书均不及此书详赡,是研究陕西自然演化、人文变迁的重要文献。有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