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集韵 [ 丁度 ]

韵书名。宋丁度、李淑等奉敕编撰。十卷。二百零六韵。体例仿《广韵》,但韵目名称和次第稍有变动。参考当时读音更订反切。收字五万三千五百的二十五(包括古体、或体、俗体等不同字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韵书。完稿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后司马光续编,英宗治平四年(1067)成书。本书以《广韵》为底本修订成,韵目分部与《广韵》同,仍为206部,韵目名称和部分韵目编排次序及韵目下面注的“同用”、“独用”的规定稍有不同,如覆元泰定本《广韵》吻韵下注“独用”, 《集韵》下注“与隐通”。还改变了《广韵》注释中反切与释义的先后次序,先音后义,文字义训以《说文解字》为依据 查看详情>>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 [ 佚名 ]

五卷。作者不详。陈振孙《书录解题》云:“以监本增注而释之。”此书于每一字下先列“官注”,后附“互注”,中间用一“释”字隔开,如:“鳜,鱼名。〔释〕云:大口,细鳞,有斑文。”此书今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清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曹寅刻本,即《楝亭五种》本。后姚觐元重刻,为《姚刻三韵》本。是本冠以余文焴为欧阳德隆《押韵释疑》所作的序文及郭守正的重修序、重修条例十则、淳熙文书式一道。另一种为常熟钱孙保家影钞宋刻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本即据此影印。此本书前无曹本所附之序文条例,正文五卷同。卷末附《贡举条式》 一卷,凡五十三页,所载上起元祐五年 (1090年),下至绍熙五年 (1194年),凡一切增删韵字、庙讳、祧讳、书写试卷格式,以及考校章程,无不具载,多史志之所未备,犹可考见一代典制也。 查看详情>>

韵补 [ 吴棫 ]

研究上古音著作。宋吴棫撰。5卷。首创协韵之说。音韵学专著。成书于南宋初年。吴棫,字才老。约生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卒于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宣和六年进士,曾任太常丞,泉州通判。南宋音韵训诂学家。著《毛诗叶韵补音》、《楚辞释音》、《韵补》等。现仅存《韵补》。《韵补》卷一为上平声,卷二为下平声,卷三为上声,卷四为去声,卷五为入声。此书据古人用韵推206韵之古音相通关系。取《书》、《易》、《诗》等先秦经典、诸子文章、《楚辞》、汉魏诗赋、唐宋至欧苏文集凡50种,录其韵字,依206韵次序分列。上平、下平、上、去、入各为一卷。收录的字有两类:一是用韵不见于《集韵》诸书的;二是虽见于韵书而训义不同,“或诸书当作此读而注释未收者”。吴氏就206韵论其古音之相通,收录的字也就列于所相通数韵的第一韵中。 查看详情>>

重修广韵 [ 陈彭年 ]

该书共有5卷,系宋代陈彭年、丘雍等奉敕所编。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增广《切韵》,收字26194个,分为206韵。 书中所收入的字,都是先释其义,后用反切注音,并将许多同音字排列在一字的头下,或注明异读。本字下附有异体字。引证内容不仅出自经史子集,还兼采小说、杂记等。是研究中古音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古代文字训诂的重要资料。对了解宋以前州郡沿革,姓氏源流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沈兼士按部首笔划编成《广韵声系》,为查检、辨韵之指南。《右逸丛书》收入《重修广韵》详略注本两种。 查看详情>>

群经音辨 [ 贾昌朝 ]

音义书。宋贾昌朝撰。7卷。贾氏因群经字多假借,形成同字音义有异,前人音训繁多,彼此不同,于是著此书加以辨析。搜集经传中形同而音训各异的字,按《说文》部首排列。分为“辨字同音异”、“辨字音清浊”、“辨彼此异音”、“辨字音疑混”、“辨字训得失”五类。其中“辨字同音异”多达五卷。根据《经典释文》,会集其音义,加以辨析。书分5门。卷1至卷5为“辨字同音异”,讨论一般的又音及借音。卷6包括3门:“辨字音清浊”、“辨彼此异音”、“辨字音疑混”,对典籍中依靠声调或声母、韵母的形态变化区别意义的字加以辨析。其中“彼此异音”,指意义相对相反靠声调变化区别;“字音疑混”指一为浊上, 一为浊去而意义不同。 卷七为“辨字训得失” ,讨论前人音注的正误得失。其中卷六的三门第一 次汇总了四声别义的材料,是研究汉语形态变化的重要资料。 查看详情>>

类篇 [ 司马光 ]

字书。四十五卷。旧题宋司马光撰。实际是宋仁宗命王洙、胡宿、掌禹锡、张次立等人相继纂修的。宋治平三年(1066年)由司马光接代,已经成书,次年缮写完毕。宋宝元二年(1039年)丁度等人修纂《集韵》,因增字较多,不能与《玉篇》相互参照,所以由王洙等人修纂《类篇》,同《集韵》相辅而行。《类篇》是修纂《集韵》的副产品。《类篇》全书分十四卷,又目录一卷,每卷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实为四十五卷。其分部及各部排列顺序,基本上沿袭《说文》,仍为五百四十部,只个别地方有较少改动。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修纂,至英宗治平三年(1066)成书。本书旧版有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曹寅所刻杨州诗局刊行的楝亭五种本,光绪二年(1876)姚觐元翻刻本(即一般所说的“姚刻三韵本”)。1984年中华书局影印了“姚刻三韵本”。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上海图书馆藏汲古阁影宋钞本出版了影印本,并于书后附加了四角号码索引。 查看详情>>

龙龛手鉴 [ 行均 ]

结合部首和四声排检汉字的工具书。行均编。有宋刊本和明抄本、清抄本、清刻本、明影印宋抄本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傅增湘藏宋刊本,商务印书馆续古逸丛书影印傅增湘藏宋刊本,1982年中华书局以高丽版影印辽刻《龙龛手鉴》为底本,用四部丛刊续编本弥补底本的掉页、缺字和模糊不清之处,将该书再次影印出版。行均,中国辽代幽州僧人,字广济,俗姓于。这部书是辽时僧人行均为佛徒通释文字,领悟释典而作,共有4卷。这部书改变了《说文》的部首次第,以平上去入四声排列,收入26430余字。每个字下详细列出正、俗、今、古诸种体例,有注音和释义。虽多引佛书以证释音义,但除收入佛经中文字外,于《说文》、《玉篇》之外,广为搜辑。多引佛经汉文译本,但不仅限于此。仿唐颜元孙《干禄字书》例,每字详列正俗、古今、或作等体。 查看详情>>

埤雅 [ 陆佃 ]

训诂书。宋陆佃撰。前有其子陆宰序,称其书原名《物性门类》,佃注《尔雅》(有《尔雅注》、《尔雅新义》)后,续撰此书,更名《埤雅》,取辅翼《尔雅》之意。今本20卷,分8类,包括《释鱼》2卷,计30章;《释兽》3卷,计44章;《释鸟》4卷,计60章;《释虫》2卷,计40章; 《释马》1卷,计15章;《释木》2卷,计31章;《释草》4卷,计64章;《释天》2卷,计13章;共297章。书之目录后注“后阙”二字,可见为未竟之作。宣和七年(1125)始刊于世。其后再刻于赣州。两版传世绝少。明末,林榆访于耆民黄维而重刊于崇祯十三年(1640)。今有《五雅》、《四库全书》等版本传世。 查看详情>>

增修校正押韵释疑 [ 欧阳德隆 ]

韵书。宋欧阳德隆、易有开撰,郭守正增修。绍定三年(1230),欧阳德隆、易有开辑成《押韵释疑》,取例于经史子集,参照省监科举程文,对官韵《礼部韵略》所收的字加以注释,辨析字同义异、义同字异者。此书为举子应试选韵用字提供了方便,书肆屡加翻刻,错讹严重。郭守正用原本和其他各种版本校勘,辨别字画本原,注明监注有无,考订注释、引文,正误辨疑,重加编次,增删各千余条,于景定五年(1264)编成《增修校正押韵释疑》5卷。袁文焴为之序。后书肆屡为刊刻,多所窜乱,守正因取德隆之书参以诸本,为删削增益各十余条,遂成《增修校正押韵释疑》。德隆原书不传,存世者为守正校订本。是书前载文焴序、守正自序。 查看详情>>

尔雅注 [ 郑樵 ]

训诂学著作。三卷,宋郑樵著。约成书于南宋绍兴年间,是专门诠释《尔雅》的训诂书。郑樵认为,经文散失,然后才有《尔雅》的疏和注;而疏注又往往以数十言为义,言理不明;兼以解释《诗》义,又多昧于事物的情状,故尤须加以辨证。书中坚执作《尔雅》的是江南人,对郭璞所说河语、蜀中语悉加辩驳,虽未免太过,但驳正旧文,多极精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郑樵“作是书,乃通其所可通,阙其所不可通。文似简略,而绝无穿凿附会之失,于说《尔雅》家为善本。”今存《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