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总集。明钱谷(1503—1572)辑。五十六卷,补遗二卷。谷字叔宝,号罄室,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孤贫,游文征明之门,得染水墨法。好读书。闻有异书,虽病必强起亲观,手自抄写。穷日夜校勘。至老不衰。所录古文金石书几万卷。有《三国类抄》,《南北史摭言》,《隐逸集》等。是集乃谷仿宋郑虎臣《吴都文粹》,辑成续编,凡九十八万七千余字。正文含都邑、城池二卷,学校五卷,风俗、节令等一卷,公廨、仓场、古迹等四卷,书院一卷,祠庙等五卷,山二卷,山水四卷,题画二卷,花果、食品、徭役一卷,道观一卷,寺院六卷,桥梁二卷,坟墓等九卷,杂文二卷,诗三卷,诗词二卷,五十三、五十四卷缺,诗文集序二卷,补遗上、下二卷,收有西晋左思《吴都赋》,明钱仁夫《维摩寺》,唐刘禹锡《苏州谢上表》等诗文。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载,谷“仿郑虎臣《吴都文粹》,辑成续编,闻有三百卷,其子功甫继之,吴中文献藉以不坠。”今本五十六卷,其中第五十三、五十四卷具逸,第五十卷亦残缺,已非完本。其中各门分类,亦多未确。《四库全书总目》指摘其“能博而未能精”。然其所选自说部、类家、诗编、文稿以至遗碑、断碣,采辑甚富,几乎为郑书之十倍,吴中文献多藉是以流传。有《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查看详情>>
地方诗文总集。十卷,卷三至卷七为诗。宋郑虎臣编纂。郑虎臣字景兆,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为会稽尉。南宋德祐初,自请监押奸臣贾似道,押至漳州木绵庵,椎杀之。郑虎臣为吴中巨富,热心当地文献,辑此书以存苏州风土演变痕迹。吴中,宋代称平江府,包括今江苏苏州、吴江、昆山、常熟、太仓、嘉定等地。书中所收皆为历代至南宋有关吴中诗文,作者未必皆为吴人。所选录诗以东吴陆机《吴趋行》开篇至宋为止。入选作品多有考订文字,有助于考察古代吴中风俗及其演变。如唐皮日休《鱼斗》诗后,皮自注:“吴中卖鱼论斗。”编者又注云:“鱼斗者,吴俗以斗数鱼,今以二斤半为一斗,买卖者多论斗,自唐至今如此。”皮日休《登初阳楼》后,编者注云:“初阳楼在郡池上,既曰初阳,宜占东城,今废。”其他在咏“齐云楼”、“馆娃宫”、“响屟廊”、“采香径”、“长洲苑”、“蠡口”等名胜之后,皆有长注,对这些遗迹有较为详密的考订。此编初刊于宋末,后多以钞本传世。康熙六十年(1721)娄东施氏以活字板刊行,此本多舛谬;而一些抄校本,如乾隆间钱枚手抄本、黄丕烈手校抄本则较好。《四库全书》据施氏活字本著录。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左传》以下至唐诗文总集。三十卷。宋真德秀编。《文章正宗》分辞命、议论、叙事、诗歌四类。前五卷为辞命;六卷至十八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为议论;十八卷至二十四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为叙事;二十九卷、三十卷为诗歌。辞命、议论、叙事选自《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两汉书》、《三国志》以及韩愈、柳宗元、李习之之文;诗歌有古逸诗、汉魏六朝诗及唐李白、杜甫之诗。四类皆按时代顺序编次。本书选择很严,大体主于论理而不主于论文。“正宗云者,以后世文辞之多变,欲学者识其源流之正也”。刘克庄在《后村诗话》里说:“《文章正宗》初萌芽,以诗歌一门属予编类,且约以世教民彝为主,仙释、闺情宫怨之类皆弗取。余欲取汉武帝《秋风辞》,西山……意不欲取,其严如此。……凡余所取,而去之者大半,又增入陶诗甚多,如三谢之类多不收”。顾炎武《日知录》里说:“真希元《文章正宗》所选诗,一扫千古之陋,归之正旨。然病其以理为宗,不得诗人之趣。且如《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而汉代之风略具乎此。今以希元所删者读之,‘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异唐风山有框之篇?……十九作无甚优劣,必以防淫正俗之旨,严为绳削,虽矫昭明之枉,恐失国风之意。六代浮华,固当刊落,必使徐庾不得为人,陈隋不得为代,毋乃太甚,岂非执理之过乎?”深切地论到了诗歌选择方面的得失。总的来说,本书选择范围过于狭窄,但所选之文,很有名篇。明正柏辑《文章正宗续集》二十卷,都是北宋之文,但缺诗歌、辞命二类,仅有叙事、议论,而末卷议论之文有录无书。有明刻本。《文章正宗》宋刻本残存四卷。有元刻明修本、明初刻本、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蒋氏家塾刻本、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刻本。 查看详情>>
一百卷。宋姚铉编。陈善《扪虱新话》以为徐铉者,实误。姚铉字宝臣,庐州(今安徽合肥等地)人。自署郡望,故曰吴兴。太平兴国八年 (983) 进士。官至两浙转运使。事迹具 《宋史》本传。是编文赋惟取古体,而四六之文不录。诗歌亦惟取古体,而五、七言近体不录。考阮阅 《诗话总龟》,载姚铉于淳化中侍宴,赋赏花钓鱼七言律诗,赐金百两,时以比夺袍赐花故事。又江少虞《事实类苑》,载姚铉诗有“疏钟天竺晓,一雁海门秋”句,亦颇清远。则姚铉非不究心于声律。盖诗文俪偶,皆莫盛于唐。盛极而衰,流为俗体,亦莫杂于唐。姚铉欲力挽其末流,故其体例如是。于欧、梅未出以前,毅然矫五代之弊,与穆修、柳开相应者,实自姚铉始。其中如杜审言“卧病人事绝”一首,较集本少后四句。则铉亦有所删削。又如岑文本请勤政改过疏之类,皆《文苑英华》所不载。其搜罗亦云广博。王得臣《尘史》乃讥其未见张登集,殊失之苛。惟文中芟韩愈《平淮西碑》,而仍录段文昌作,未免有心立异。诗中如陆龟蒙《江湖散人歌》、皎然《古意诗》之类,一概收入,亦未免过求朴野,稍失别裁。然论唐文者终以是书为总汇,不以一二小疵掩其全美。通行本以顾广圻校刻大字本及影印明嘉靖间刻本为善。有 《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 查看详情>>
北宋诗文总集。原名《皇朝文鉴》,《皇宋文鉴》。南宋吕祖谦奉孝宗之命编篡。一百五十卷,又目录三卷。仿萧统《文选》体例,分为61类。一至十一卷,收赋80余篇;十二至三十卷,收各体诗约1020篇;三十一至一百五十卷,收奏疏、杂著等文章1400多篇。选录的均为北宋时期的诗文。诗赋大多歌颂宋王朝功德及应酬赠答、叙写生活琐事之作,但也有不少为人们传诵的名篇。奏疏、论辨等文字,保存了当时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若干材料。陈振孙《书录解题》记朱熹晚年语学者曰:“此书编次,篇篇有意,其所载奏议,亦系当时政治大节,祖宗二百年规模,与后来申变之意尽在其间,非《选》、《粹》比也。”有影印宋刊本及清光绪间江苏书局刊本。 查看详情>>
地方诗文总集。六十四卷。明周复浚编纂。周复浚字子吁,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兼副都御史。周氏曾官四川按察副使,以为宋代所编《成都文类》所收未备,故重编蜀中文献,广收博采有关当地之诗文,自汉魏以降,止于明。三至二十四卷为诗,其他为文。包括风谣、楚辞、都邑、城郭、楼阁、宫苑、江山、学校、陵庙、亭馆、寺观、怀古、纪行、时序、题咏、赠送、杂赋、道释、哀挽等类,分类极为不伦。所录并非全部为蜀人作品,其他流寓在蜀如杜甫等人有关蜀地诗作也在采录之列。此编本为《四川总志》艺文之部,故明嘉靖刊本附“总志”以行,前有巡按四川监察御史谢瑜重修《四川总志》序,又有嘉靖二十一年(1542)周复浚后序,后总志散佚不传,而艺文志则独自刊刻行世。嘉靖中有两种刊本,一为大字本,一为嘉靖谭言蔼所刊小字本。另有万历间刊本,题杨慎所编,杨慎序谓此书于嘉靖二十年(1541)受四川巡抚刘东阜(大谟)委托而编纂,仅用二十八日即完成,以详远略近,同时年近大老之作概不收录,有集盛行于世者(如杜甫、苏轼)百取其一。以杨氏所述体例,揆之此书亦大体相合。可知两者本为一书。因杨慎以待罪之身,故嘉靖时刊刻不便署名,至万历刊刻方恢复其编纂资格。 查看详情>>
《全辽文》是一部辑佚辽人著作的辽文总集。编者陈述。全书13卷,另附录类目索引、作者索引及事迹考、图版。自《辽史》成书后,后人鉴于这部史书的遗漏及辽代史料的不足,进行了大量的辑录工作,缪荃孙作《辽文存》,王仁俊增补为《辽文萃》,黄任恒作《辽文补录》,罗福颐补三家之作,又作《辽文续拾》。陈述则在此基础上辑佚成此书。全书共辑录近300位辽人的遗文,分为诗、谣谚、诏谕、勅制、哀册、册、官告、表、秦疏、书状、对、议论、文、牒、札子、檄、序、碑铭、颂、偈、记、塔记、幢记、题记、祭文、墓志、杂著27类。依时间顺序编排。书中文献资料除录自《辽史》、《金史》等正史及《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契丹国志》、《高丽史》等史籍,以及同期的宋人文集、笔记外,更重要的是收录了不少辽代的碑刻文字和出土的墓志铭文,提供了极珍贵的原始资料。此书在吸收前人的成果上,博采众长,是目前辑录最完备的一部辽代文汇。此书初名《辽文汇》,1953年由中国科学院出版,为4册线装本。此后,作者又大量收集田野考古的资料,进行核对订补,而著《辽文汇续编》。1982年中华书局将两书合并,出版了《全辽文》。 查看详情>>
六卷。清嵇永仁(1637—1676)撰。嵇永仁,字留山,号抱犊山农,江苏无锡人。康熙初,为福建总督范承谟幕客。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吴三桂反清,执范承谟,并胁嵇永仁降,稽永仁不从,投入狱中。逾三年,范承谟被杀,嵇永仁自缢身死。嵇永仁工诗文,好医理,著稿盈案。亦工曲,有传奇 《扬州梦》、《双报应》及杂剧 《续离骚》。曲录《续离骚》共含四剧,为:“扯淡歌”、“泥神庙”、“笑布袋”及 “骂阎罗”。康熙四十七年 (1708)追赠他为国子监助教。是集前三卷为 《吉吉吟》、《百苦吟》,皆其陷狱时,与范承谟及同难诸人唱和诗;《和泪谱》,则为同难诸人所作小传。第四卷:《葭秋集》;第五卷:《竹林集》,乃其旧时所作。第六卷附录同时被难的会稽王龙光、华亭沈天成二人之诗文。雍正中,其子曾筠编次付梓,并以诰敕及谕祭文等列于卷首。嵇永仁受难时是以诸生身份作幕宾,尚未受官职,而以生命与叛乱强藩抗争,显示了正直封建知识分子的气节。他狱中所为诗文,皆缕述当时实事。狱中不得笔墨,以炭屑画于四壁。闽人重其人品,录而传之,得存于世。今诵其词,奕奕然犹有生气。有雍正中刊本、《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八卷。宋米芾撰。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龙门居士等,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北宋书画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 “宋四家”。因母侍宣仁后,补为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米芾以书画名,而文章亦颇不俗,韩驹称“芾之诗有恶无凡”,岳珂序中引《思陵翰墨志》曰:“芾之诗文,语无蹈袭,出风尘之上。觉其词翰同有凌云之气。”敏行 《独醒杂志》亦载:“苏轼尝言,自海南归,舟中闻诸子诵所作古赋,始恨知之之晚。”米芾书画甚得王羲之笔意,画山水人物,多用水墨点染的泼笔法,自成一家。王安石曾摘其诗句于扇上,苏轼亦喜誉之冠服。米芾性情豪爽,清高自傲,因其举止颠狂,故人称 “米颠”。平生所作,不录一篇投王公显贵,而遇知己索一、二篇,则亲往送之。元丰时,至金陵识王安石,过苏州时识苏轼,皆不执弟子礼,可见其性格自负之至。集名“宝晋”为芾之斋名,“英光”乃其堂名,合二名以名一书,古无是例。著有《书史》、《画史》、《砚史》、《宝章待访录》等。此集卷端有岳珂《序》,称:南渡之后,米芾诗文皆散佚,岳珂官润州时,采其遗文汇为一编,即此书。此书卷一为赋,卷二、三为古诗,卷四、卷五为律诗。卷六为序、记、赞、偈、铭,卷七为碑文、墓表、题跋,卷八为杂著、榜文、札子。岳珂《序》引《思陵翰墨志》称:“芾之诗文语无蹈袭,出风烟之上,觉其词翰似有凌云之气。”其传世有《四库全书》本,明清抄本。 查看详情>>
十四卷。明王行(1331—1395)撰。王行,字止仲,长洲 (今江苏吴县)人。少授徒于城北齐门。洪武初,有司延为学校师。后馆凉国公蓝玉家。蓝玉荐之太祖朱元璋,得召见。蓝玉诛,王行亦坐死。事迹具载 《明史·文苑传》。著有 《樯园集》、《四六札子》、《止仲词稿》、《通意宜资》等。王行死后,其作收于孙肯集内,直至弘治四年(1491)才由张习刻印别行。前有洪武二十四年(1391)金文征序,张习跋及杜琼撰写的传、邹亮的传跋。是集凡十四卷。王行善文,其文踔厉风发,纵横跌宕,极尽驰骋,颇肖其为人。其诗亦清刚肃爽,清新可诵,王行亦善山水,时人称之为王泼墨。在北郭十子之中 (案 《明史·文苑传》载,王行与高启、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号北郭十友,亦曰十才子),与高启称为劲敌。就文论文,不能不推一代奇才。有两淮马裕家藏本。是集被收入 《四库全书》,此外还有多种抄本行世。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