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文别集。贺钦(字克恭)著。贺钦子贺士谘所编。先有嘉靖九年(1530)阴成文的刻本,卷内题“后学兵部主事海盐郑晓参定,后学兵部主事常郡唐顺之重校”。集前有嘉靖八年李承勋序。凡9卷。前3卷为言行录,4至7卷为存稿,皆杂文,第8卷为奏稿,第9卷为诗稿。其集之所以称《医闾》,因钦常读书于医闾山,自号医闾山人,故以名集。继有嘉靖二十三年(1544)齐宗道刻本。《四库全书》著录即以此刻本为底本。另有明抄本行世。《四库全书》馆臣评其集说:“钦之学出于陈献章,然献章之学主静悟,钦之学则期以反身实践,能补苴其师之所编。尝言为学不在求之高远,在主静以收放心而已。故集中所录言行,皆平易质朴,非高谈性命者可比。而所上诸奏疏,亦无不通达治理,确然可见诸施行。在讲学诸人之中,独为笃实而纯正。文章虽多信笔挥洒,不甚修词,而仁义之言,蔼然可见,固不必以工拙论也。”(《四库全书总目》卷171)可见其诗文的文学价值并不高。 查看详情>>
亦称《白谷集》诗文集。明孙传庭(1593—1643》撰。六卷。传庭有《孙忠靖公文钞》已著录。是集近十二万二千字。其中奏疏载自崇祯十年(1637)十月二十日起救开封至十二年(1639)六月十二日止。记载登城报捷,解真定之围、救济南之急等史实,可补史书之不足。其文真实感人,白谷忧国之心,领兵之才,显露其间。有《四库全书》本。 《乾坤正气集》本,作四卷。 查看详情>>
宋代诗文别集。冯山著。其诗文集全名为《安岳冯公太师文集》,原为30卷。南宋嘉定年间,周锐把冯山及其子冯澥的文集合刊为一书,卷首有刘光祖《太师左丞合集序》和何惠固《二冯先生文集序》。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两淮盐政所进的周锐合刊本,冯澥集已全佚,冯山集目录虽全而自13卷以后诗文皆缺,仅存五言古诗5卷,七言古诗2卷,五言律诗3卷,七言律诗2卷,共12卷。本集今已无全本传世,今存的善本均为只存12卷的残本。《四库全书》本卷首仍存刘、何2序。《四库全书总目》评冯山之诗云:“山与梅尧臣、苏舜钦同时,时已尽变杨、刘西昆之体,故其诗平正条达,无剪红刻翠之态。其《上金陵王荆公诗》有‘更张汉法新’之句,序所谓当熙、丰间不能苟合於法者,于此可见。盖亦耿介之士,故其文足以取重。” 查看详情>>
诗文别集。北宋韩琦(1008—1075)撰。五十卷。琦字稚圭, 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进枢密直学士。曾一次劾罢宰相、参政四人。与范仲淹共事兵戎,名重一时,朝廷倚重,时称“韩范”。嘉祐间为枢密使、宰相,历三朝后,出判相州、大名等地。曾屡次上疏反对王安石变法。封魏国公。是集目次、卷数与《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诸书著录均相符,盖即原本。含诗二十卷,记、序、杂文三卷,表状九卷,奏状四卷,书启、书状三卷、制词、册文二卷,祭文、挽辞、墓志九卷。其诗按体编排,计有诗七百三十余首。其文多关时政,如《论减省冗费》、《论西夏请和》、《论青苗》诸篇,词气典重,有垂绅正笏之风。吕祖谦《宋文编》亦有采录。其诗多不事雕镂,自然高雅,或随时抒兴,寄托遥深,或委婉萧散,自然风雅。如其罢相守北京时所作:“风定晚枝蝴蝶闹,雨匀春圃桔槔闲”,其在相位时所作《喜雨》中“须臾慰满三农望,却敛神功寂似无”等句,为时人称颂。江少虞、司马光、强至、吴师道等亦推重其诗。有明正德、万历刊本,《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查看详情>>
元代诗文别集。13卷。陈旅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别题《陈众仲文集》。《安雅堂集》的主要版本有明祁氏澹生堂抄本及数种清抄本,传本比较少见。本集卷首有元至正九年(1349)张翥序,至正十一年林泉生序。卷1为赋、辞等及五七言绝句,卷2为五七言律诗,卷3为五七言古诗,卷4—6为序,卷7—9为记,卷10为碑,卷11为碣、墓铭,卷12为墓志铭,卷13为杂文。卷末有明人杨士奇跋等文字。据《元史》本传,陈旅有集14卷。但本集及明入焦竑的《国史经籍志》都作13卷。今存《安雅堂集》13卷系陈旅之子所编,首刊于元末,是流传有绪的善本。陈旅的诗文颇得虞集赏识,《元史》本传说:虞集见到陈旅的文章,“慨然叹曰:‘此所谓我老将休,付子斯文者矣。’即延至馆中,朝夕以道义学问相讲习,自谓得旅之助为多。”这一点,也为张翥的《安雅堂集序》所证实。从实际的文学成就与影响而言,陈旅是无法与虞集比肩的。 查看详情>>
宋代诗文别集。林光朝著。九卷,附录一卷。陈宓为本集写的序说:“初,先生从子成季裒其稿,不轻以示人。近族孙同叔搜罗略备,得诗文若干首为十卷”。刘克庄序称:“陈公宓所序者才十之二三,外孙方之泰访求裒拾汇为二十卷。”至明代,宋刊诸本已佚,仅存抄本。正德十六年(1521)郑岳重编为9卷,并附作者遗事1卷,成《艾轩先生文集》4册,北京图书馆今藏有其书。《四库全书总目》称郑岳刊本题为《艾轩文选》。此书卷1为诗,卷2为奏状札子及表状,卷3、卷4为策问,卷5为记、序、策、杂著,卷6为启、书简、卷7为祭文、祝文,卷8为行状,卷9为墓志铭。卷首载林俊、陈宓、刘克庄、林希逸序,卷末附雷应龙、郑岳跋。陈宓序称:“其文森严奥美、精深简古”,“他人数百言不能道者,先生直数语雍容有余。”林俊说:“艾翁不但道学倡莆,诗亦莆之祖,用字命意无及者。后村虽工,其深厚未至也。” 查看详情>>
辽代诗文选集。七卷。清王仁俊辑。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辑成。王仁俊,字捍郑。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卒于民国二年(1913年)。江苏吴县人。光绪十八年进士。曾于上海创办实学报馆,后随张之洞,任存古学堂教务长,至北京任学部图书局副局长,兼大学堂教习。中年以后致力于金石文字研究。著有《辽史艺文志补证》、《西夏艺文志》、《西夏文缀》等。王仁俊因先秦直至明各代均有诗文总集,而只有五代及辽尚缺,遂潜心搜辑。光绪二十四年辑成。后来见及缪荃孙辑的《辽文存》,遂将《辽文萃》中与之复出的均删去,剩一百余篇,编为四卷。故本书当与《辽文存》并行合用,作为《辽文存》之补编,方可见有辽一代现存诗文之概貌。本书正文四卷,《补遗》一卷,《作者考》一卷,《逸目考》一卷。其分类体例亦与《辽文存》大体一致,分诗、诏令、策问、文等。因本书为避与《辽文存》重复,删却的自是辽文中之重要部分,故难免影响其独立性。但亦正因此,本书所补《辽文存》之不足,自有其独到而不可或缺的作用。故《辽文存》必须配以本书方为完璧。而本书虽补了《辽文存》部分缺漏,但仍有遗佚,舛误失当之处也还有。而仍不失为填补辽文总集缺如的有用资料性总集之一。本书有光绪三十年(1904年)无冰阁刊本,及《辽海丛书》本(见第六集,金毓黻辑,后附《辽史艺文志补正》一卷,辽海书社1931—1934年排印本)。 查看详情>>
总集名。明何乔远编。七十四卷。所收作品起于明洪武迄于崇祯初,分赋、乐章琴操、乐府、古体诗、近体诗、诗余、各体文诸大类。以“词之雅驯而近古”为标准,编纂时注意选取不同流派的作品。有明崇祯四年刻本。 查看详情>>
诗文总集。佚名辑。二十一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世传孙洙巨源(1032—1080)于佛寺经龛中得之,唐人所藏也。”所辑录诗赋杂文, 自东周迄于南齐,凡二百六十余篇,皆史传、《文选》所不载。其汉魏诗文,多从《艺文类聚》,《初学记》删节,石鼓文亦与近体相同,真伪难辨。南宋淳熙六年(1179)韩元吉(1118—1190? )加以整理,分为九卷。绍定五年(1232),章樵又加以增订,并为注释,重分为二十一卷。唐以前散佚之文,赖此以存。韩元吉整理的宋淳熙本九卷,有嘉庆十四年(1809)孙氏坊刻本。章樵绍定本二十一卷,有明成化十八年(1482)张世用刻本。近世有《四部丛刊》影印宋刻本,《万有文库》影印《守山阁丛书》本。清孙星衍(1753—1818)仿其例,又辑金石、传记、地志和类书中的遗文,从周迄元,编为二十卷,名《续古文苑》。引文均注出处,辑佚并有校订,有案语疏通隐奥,颇有实用价值。有嘉庆十二年(1807)原刻本,《万有文库》影印原刻本。 查看详情>>
地方诗文总集。五十卷。凡赋一卷,诗歌十四卷,文三十五卷。宋扈仲荣、杨汝明、费士威、何惪固、宋德元、徐景望、程遇孙编集。袁说友于庆元五年(1199)为四川安抚使。袁以为“益,古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奇观绝景,仙游神迹,一草一木,一丘一壑,名公才士,骚人墨客,窥奇吐芳,声流文畅,散落人间,何可一二数也”。于是“爰属寮士,摭诸方策,裒诸碑志,流传之所脍炙,友士之所见闻,大篇雄章,英词绮语,折法度,极炫耀。其以益而文者,悉登载而汇辑焉,断自汉以下迄于淳熙”(见袁序)。可知扈仲荣等八人系袁说友之僚属,奉命而编此书。全编凡赋一卷,诗十四卷,文三十五卷。以文体相从,故曰“文类”,类中又各有子目,如诗中分都邑(包括城郭、宫苑、楼阁)、寺观、陵庙、亭馆、时序(包括故事、宴集)、题咏(包括书画、器物、雨雪、风月、草木、虫鱼)、赠送、道释、歌谣、宫羽、鬼谣等,颇嫌琐碎。每类之中所收篇目次序以作者时代为先后。此编宋刊本已不可见,有明翻刻本传世,似为明嘉靖、万历间刊刻,《四库全书》据以著录。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