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国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言行的著作。作者不明。西汉刘向认为是战国末期的游说之士做的,宋代学者认为是纵横家所著,近人罗根泽认为是西汉初期蒯通著。原来的书名很多,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刘向按国别、依时序重新编订,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共得三十三篇,并定名为《战国策》。 查看详情>>
《国语》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他的编纂方法是以国分类,以语为主,故名“国语”。至唐,始有人疑问,或谓之西汉刘向校书所辑,或谓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编成,近代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是战国或汉后的学者托名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将存疑考证。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查看详情>>
一卷。周尹佚 (生卒年不详)撰。佚又作逸,周太史,故又称史佚。《通志·氏族略》 云:“少昊之子封于尹域,因以为氏,子孙世为周卿士,食采于尹,故或谓尹佚。即少昊之裔也。”班固认为佚是成康之臣,贾逵认为是周文王时人,杜预认为是武王太史。可能佚在周文、武王时任太史,成康时仍在世。《汉书·艺文志》墨家类注有《尹佚》二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 皆不著录。清人马国翰从《左传》、《国语》、《逸周书》、《说苑》、《淮南子》诸书辑为一卷。清孙诒让认为马国翰仅录 《左传》、《逸周书》所载史佚语及遗事数条,“无由定其为二卷之佚也。”又据《吕氏春秋》记载:“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天子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又,有人将佚与太公、周、召列为四圣,言可为法,故《汉书·艺文志》以佚为墨家之首。该书现存的主要版本是清马国翰辑 《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查看详情>>
这是李斯写给秦王赢政的一个奏章。本文写于秦始皇十年(前237)。当时处于强秦压境的郑、韩等国,借秦国大兴修建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王,劝秦国修一条全长300里的大型灌溉渠,企图以此消耗秦国的财力、人力。事情败露后,秦国王室贵族借此请秦王下令逐在秦的客卿。秦始皇听信了他们的主张,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其列,他在被逐途中写了这篇奏章,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劝其取消逐客令。文章前半部历数秦国任用商鞅、张仪、范睢等外来人才使秦国势强盛;后半部针对秦王的心理,列举种种器物玩好虽不产于秦,却为秦所用,进一步说明任用异国人才的重要。最后总结全文:“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指出用客之利和逐客之弊。文章排比铺陈,颇具战国纵横辞说的习气。虽为奏议,但善用比喻,文辞整齐,音节和谐,富于形象,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据载,秦王看后,马上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职务。 查看详情>>
这是一部编年史书,古版本为13篇,现行本为2卷,系战国时魏国史官所撰。原名《纪年》,又称《古文纪年》或《汲冢纪年》。南朝梁沈约(441—513)附注。约有《沈约集》已著录。《晋书·束晢传》载:太康二年(281)汲郡(河南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墓(或云安釐王墓)得竹书数十车,皆蝌蚪字。经荀勖、束晢等人整理成书,完整的六十八篇,残缺者七篇,共七十五篇。其中有《纪年》十三篇,记黄帝以来至周隐王时编年史。自周幽王后接晋国,晋亡特记魏国。以夏正纪年,记事简短。记事起自黄帝(一说起自夏、殷、周),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晋事接之,三家分晋后,专述魏事,止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9)。 查看详情>>
先秦帛书。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约17000字,共27章。其中11章与今本《战国策》、《史记》大体相同,其余16章不见他书。所记史实大多发生在战国后期。全书编定时间约在秦统一前后,主要是纵横家言论,故整理者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体裁包括书信、游说词、谈话记录等。以记言为主,少数兼记事实。绝大部分无作者或游说者姓名,编排次序也不依事实先后。1至14章为一组,皆系苏秦史料,可能是苏秦所写的密信。其中材料有助于订正其他古籍关于苏秦事迹的讹误。第15至19章为一组,第20至27章为一组。其中第25章提供了李园杀春申君后曾为楚相、吕不韦曾被迫接受燕国贿赂等新史料。全书思想倾向与《战国策》基本一致。但文风有所不同。有些地方真实而坦率地表现出搞阴谋诡计的心理和纵横捭阖的作风。很少有夸张渲染排比骈偶的文字,句子参差不齐,以达意为宗,不以能文为尚。由此可以推知,今本《战国策》的文字并非说客原貌,可能经过后人修饰加工。 查看详情>>
又名《春秋外传》。21卷(或作21篇)。作者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分国记事史。上起西周中期周穆王征伐犬戎,下迄春秋战国之交晋国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前453年),前后约五百余年。全书分八国记事,依次是:《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凡21卷。各国史事,依时间顺序编排,但前后事件互不连属。除《周语》、《郑语》涉及西周事外,主要记载春秋间各国历史,其中述晋国篇幅最大,约占全书的一半,撰写笔法以着重记述君臣言论为特征,兼及当时的政治、外交、思想、军事等内容,材料丰富,词藻雅丽。尤以其中的《周语》、《楚语》史料价值极高,《晋语》和《郑语》则次之。 查看详情>>
又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今本33卷。原作者不详。此书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全书分十二国纪事,依次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记载自春秋以后到秦末农民大起义期间245年事。其内容受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影响极大。如经济方面,由封建领主制转变为封建地主制;政治上,由春秋时期小国林立变为七国争雄。以用人而言,春秋时的世卿世禄制到战国时改为选任贤才,故智能之士奔走于各国之间,“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远亡为存。”《战国策》反映了当时士在各国的活跃活动,各国统治者为了守其国、强其国,都争相养士,士由此脱颖而出,频繁往来。有些篇章的写作,与所谈及之事的时代不远,尽管文采较差,但说辞大致符合历史事实。有些篇章所述则离时代较远,其中许多言论都是引古道今,以为状喻,或夸大事实,往往谈形势扞格难通,言地理则东西莫辨,与事实不相符,故引用史料时应慎重。 查看详情>>
总集。西汉刘向辑。“楚辞”原指屈原等人所创作的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辞作。这一名称,西汉初年已有之。成帝时,目录学家和辞赋家刘向“典校经书”,将屈原、宋玉及汉人模拟的作品,编为一集,“分为十六卷”(王逸《楚辞章句》卷一),名之曰《楚辞》。该书所辑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宋玉《九辩》,景差《大招》,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以及刘向本人所作的《九叹》。此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楚辞结集,它汇集了伟大诗人屈原等人的重要作品,对楚辞的流传和研究起有重要作用。它的最早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原书十六卷。现在流行的是附有王逸《九思》的十七卷本,上题“汉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集、后汉校书郎臣王逸章句”。此外,重要的注本还有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等。由于王、洪两种注本已包括刘向所辑的《楚辞》,故16卷《楚辞》单行本已为罕见。今以《楚辞章句》和《楚辞补注》为通行本。 查看详情>>
先秦辞赋。旧题战国楚宋玉作。见于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卷19。其序写登徒子在楚王面前,毁谤宋玉好色。楚王要宋玉:“有说则止,无说则退”。宋玉表白自己无此事,反证登徒子好色。他为自己辩解的一段文字非常精采:”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肥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先以层层递进的手法,推断“臣东家之子”是天下佳人;再以不能增减其身段和不用著施粉朱,以说明其是天生丽质;然后运用恰当比喻,呈现美女形象。这样的绝色女子“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作为画龙点睛之笔,突出了宋玉为自己辩白的力量。宋玉进而反证登徒子好色。这时,秦章华大夫又出来称赞郑、卫等地女子,其“不待饰装”之美更盛。因而使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李善在为《文选》作注时说,这篇赋“假以为辞,讽于淫也”。《登徒子好色赋》是影响相当大的作品,以致后来“登徒子”竟成为好色之徒的代名词。但对于本赋是否为宋玉所作,历来就有许多不同意见。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