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字子渊,鄢(今湖北宜城县)人。战国末年楚国辞赋家。生卒年及里贯均不详。关于他的生平材料很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仅说他与唐勒、景差在屈原死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韩诗外传》中有“宋玉因其友而见楚相”的话。刘向《新序·杂事》则说他“因其友以见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见察”。此外,宋玉在《九辩》中自称“贫士”。综合这些片段记载,看来宋玉生活于屈原之后,出身寒微,经友人推荐而做官,但地位低下,始终偃蹇不得志。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他是屈原弟子,作过楚大夫,但缺乏佐证,恐不可信。
宋玉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赋16篇,篇目已不可考。《隋书·经籍志》著录《宋玉集》3卷,亦失传。现署名为宋玉的作品见于《楚辞章句》中的有《招魂》、《九辩》2篇;见于《文选》中的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对楚王问》5篇;见于《古文苑》中的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6篇;见于刘节《广文选》中的有《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3篇。其中公认可信的只《九辩》1篇。《招魂》一般认为是屈原所作。《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篇颇多异议,疑未能明。至于其他各篇,则均为后人伪托,绝不可信。
《九辩》原是楚地古乐曲的名称,作者借它为题,来写诗歌。诗中抒发了“贫士失职”的“不平”,对当时群小当路,是非颠倒的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同时也表现出对楚国命运的关心。但作品总的基调,是怀才不遇的悲愁与哀怨,缺乏屈原作品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深刻的思想、博大的胸襟和激烈抗争精神,因而境界不高,显得低沉而柔弱。在艺术上,这首诗可以明显看出模拟屈原作品的痕迹,有些地方还袭用了屈原的句子。但是仍有其独创性。首先,它十分巧妙地将萧瑟冷落的秋景和失意悲凉的心情交织地写出,情景交融,创造出一种感人的意境。其次,它无论写景还是抒写内心,都能展开描写,刻画入微。还有,在语言上,它文采绚烂,音调和美,句式变化多端,甚至把“悲哉,秋之为气也”这样的散文句式入诗,节奏显得十分灵活。它的高度艺术成就得到后人的推崇,鲁迅就曾说它:“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汉文学史纲要》)它的“悲秋”的主题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为后来的文人一再模仿,而它的铺陈描写的方法也对汉赋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文学史上,一向以“屈宋”并称。宋玉固然无法与屈原比肩,但不能不承认,他确实是屈原诗歌艺术的优秀继承者。
先秦辞赋。旧题战国楚宋玉作。见于南朝粱萧统编《文选》卷19。赋首有序,记“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它是《高唐赋》的姐妹篇。神女“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粱;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用鲜丽的词藻,从多方面比喻一个“五色并驰,不可殚形”的神女。这种美的境界,“他人莫睹,王览其状”,虽然“乐之无量”,然而“交希恩疏”。《高唐赋》中的美女,“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而这篇《神女赋》中,楚襄王在神女面前,只可观赏,不能据为己有,这是《神女赋》的深刻寓意所在。尽管楚王思念神女,“惆怅垂涕”,通宵不眠,“求之至曙”,失去常态,而仍然不能如愿,神女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神女赋》与《高唐赋》对汉代辞赋作者有较大影响,但同《文选》收入的其他3篇赋一样,历代学者对《神女赋》是否为后人伪托,有不同看法。 查看详情>>
先秦辞赋。旧题战国楚宋玉作。见于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卷19。其序写登徒子在楚王面前,毁谤宋玉好色。楚王要宋玉:“有说则止,无说则退”。宋玉表白自己无此事,反证登徒子好色。他为自己辩解的一段文字非常精采:”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肥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先以层层递进的手法,推断“臣东家之子”是天下佳人;再以不能增减其身段和不用著施粉朱,以说明其是天生丽质;然后运用恰当比喻,呈现美女形象。这样的绝色女子“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作为画龙点睛之笔,突出了宋玉为自己辩白的力量。宋玉进而反证登徒子好色。这时,秦章华大夫又出来称赞郑、卫等地女子,其“不待饰装”之美更盛。因而使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李善在为《文选》作注时说,这篇赋“假以为辞,讽于淫也”。《登徒子好色赋》是影响相当大的作品,以致后来“登徒子”竟成为好色之徒的代名词。但对于本赋是否为宋玉所作,历来就有许多不同意见。 查看详情>>
中国古代长篇抒情诗。原收于《楚辞》。战国时宋玉所作。宋玉(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人。出身寒微,曾为楚顷襄王小臣,终生怀才不遇。东汉王逸言其为屈原弟子,无确证。但其辞赋创作显然是受屈原影响,其作品继承了屈原作品的某些语言、体制特点。《汉书·艺文志》载宋玉有辞赋16篇,《隋书·经籍志》有《宋玉集》3卷。但现存署名宋玉的作品,多数为后人伪托之作,《九辩》是唯一的一篇可以确信为宋玉作品的诗。 查看详情>>
先秦辞赋。旧题战国楚宋玉作。后人或疑为伪托。旧题战国时代楚人宋玉撰。见于《文选》卷13。这是一篇巧妙的讽谏性作品,借楚王和宋玉的问答,展开关于“风”的文章。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风,即“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赋)》、 《智(赋)》,宋玉《风(赋)》……,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查看详情>>
先秦辞赋。旧题战国楚宋玉作。见于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卷19。赋首有序,写宋玉为楚襄王述说,楚国先王游于高唐之台时,曾梦见巫山之女,“王因幸之”。此女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听罢,便令宋玉撰《高唐赋》。赋先写高唐之大,登岩眺望,可观百谷汇集。然后写树木郁盛,奇葩覆盖,盘石险峻。又写花卉香草,斗艳吐芳,众雀嗷嗷,雌雄相失,哀鸣相号。再写当年的游仙方士以及礼神、打猎的情景。这篇赋等于引导楚王游览了一趟高唐。最后讲“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即所谓“曲终奏雅”,稍进讽谏之意。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指出宋玉的赋,“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这两大特点,在《高唐赋》中充分地显现出来。历代学者对宋玉《高唐赋》及其他几篇赋的真伪,提出过一些疑问,认为当出于汉武帝以后人的假托,但无确据。《高唐赋》对汉赋影响较大,所述高唐神女的故事,在后世读者中流传颇广,以至历代文学作品中常以“巫山云雨”来比喻男女情爱。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