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名:乔治·戈登·拜伦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日期:1788年1月22日
  • 逝世日期:1824年4月19日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年1月22日—1824年4月19日),英国诗人。后期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出生在破落的贵族家庭,早年求学时代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成年后接触了当时欧洲各国的民主运动,他形成了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思想,并积极参予了争取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12~1818)是诗人第一部重要的作品。1812年前两章发表时震动了欧洲文坛。主人公恰尔德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贵族青年,他深深地热爱祖国,但却厌恶周围空虚无聊的现实,他孤高自傲。忧郁寡欢,他的性格使他与庸俗、虚伪的上流社会格格不入,而他的贵族习气又使他无法接近下层人民,于是他愤然出国,到海外寻求解脱,开始漂泊的生活。长诗通过恰尔德和诗人自己的浪漫抒情和见闻,表现对拿破仑的侵略、英国于涉民族独立运动等各种暴政的愤慨;对莱茵河、阿尔卑斯山等自然景色的喜爱;对意大利建筑和雕刻等艺术美的欣赏;对卢梭、伏尔泰等具有先进思想的人的敬仰;对反对压迫争取独立的西班牙、希腊、意大利等各国人民的支持和鼓励;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厌弃和失望。

以后陆续发表的以东方为背景的《异教徒》(1813)、《阿比多斯的新娘》(1813)、《海盗》(1814)、《莱拉》(1814)、《巴里西那》(1816)、《科林斯的围攻》(1816)六首诗被合称为“东方叙事诗”。这些诗篇中都有哈罗尔德式的主人公。他们有非凡的才干和异样的热情,但却找不到用武之地;他们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常以挑战者的姿态、以毫不妥协的精神反抗社会的专制和压迫;他们总是显得孤傲、忧郁、悲愤、绝望。因而获得“拜伦式英雄”的称号。

《锡隆的囚徒》(1816)赞颂为捍卫自由而奋斗的社会活动家;《曼弗雷德》(1816~1817)以诗剧的形式写一个知识广博、能够呼唤精灵的隐士,由于造成所爱的人死亡,因而在孤独与忧郁的冥想中寻求死亡的故事,表达了对启蒙主义思想的幻灭感和对生存意义的怀疑。《普罗米修斯》(1816)和《路德派之歌》(1816)是歌颂敢于反抗一切邪恶势力的伟大战士的诗篇;《塔索的悲哀》(1817)、《威尼斯颂》(1819)和《但丁的预言》(1821)则是号召意大利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宣言和颂歌;《该隐》(1821)取材于《圣经》,但诗人反其意而用之,把一个杀人犯作为反对专制与神权的叛逆者来颂扬。《青铜时代》(1822~1823)则是诗人最为重要的政治讽刺诗。

《唐璜》(1818~1823)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也是拜伦最优秀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作品通过一个普通贵族青年唐璜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冒险和奇遇,展示这些国家的社会生活和道德风貌。表达向伪善的宗教道德观挑战的思想,揭露封建专制的残忍和暴虐,具有相当大的讽刺力量。其第2章中的《哀希腊》一诗曾在我国知识界广为流传。

拜伦作品

唐璜 [ 拜伦 ]

未完成的游记体叙事长诗。英国诗人拜伦的杰作。唐璜是一个漂亮的西班牙贵族青年。父亲死后,尽管他的母亲决心要培养他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让他学习军事、艺术、科学,并给予封建道德的教育,对他管束极严,但唐璜在16岁时却和一个已婚的贵族少妇发生了爱情的纠葛。他的母亲不得不将他送往欧洲旅行。在前往意大利的途中,唐璜的乘船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暴的袭击。后来,他漂浮到希腊的一个荒岛上,得到希腊大海盗兰布洛的女儿海蒂的援救,被安置在一个山洞里,两人产生了爱情。在听说兰布洛在海上出事身亡后,他们举行了婚礼。正当庆宴达到高潮时,兰布洛突然归来,粗暴地破坏了他们的婚姻。海蒂悲痛地死去。唐璜则被捆绑押上船,当作奴隶卖到土耳其王宫。王宫的黑人侍从让他穿上女服、戴上假发,晋见苏丹王的26岁的妻子古尔佩霞兹,她为唐璜的俊美所动,对他百般勾引,但唐璜心中思念着海蒂,拒绝了她的引诱。不久唐璜逃出了王宫,参加了俄国进攻土耳其伊斯迈尔城堡的战斗。由于作战英勇,立下战功,他被派往彼得堡向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递送捷报,得到了女皇的青睐,成为女皇的头等宠臣。他因在宫内放荡不羁而致病,御医建议他出国旅行,女皇就派他以特使身份去英国进行外交事务谈判,进入了英国上流社会。唐璜的俊美与才干吸引了许多贵族妇女。当他正在一个贵族的乡村城寨里经历着浪漫的奇遇,长诗就此中断(全书16章)。按照拜伦的计划,唐璜本来还要再到德国,最后到法国,参加法国大革命而死。由于作者早逝,而没有完成。 查看详情>>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 拜伦 ]

英国19世纪上半叶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游记体长篇抒情诗。全诗共分四章,写于1809~1811年诗人游历西班牙、希腊等地期间。游历过程中,诗人目睹了人民不甘忍受“神圣同盟”实行的专制统治,为寻求自由和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诗中通过贵族青年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游历反映了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政治见解。第三章和第四章是诗人与英国统治者彻底决裂后被迫流亡时写的,借哈洛尔德这一形象,抒发了诗人孤寂苦闷的情怀。 诗的基调是忧郁的,在抒情的总情绪中,揉进了现实的内容,把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时而高歌为自由而战的英雄们,时而愤怒地揭露各国统治者的残暴,时而流露出对祖国的怀念,时而又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时而又悲叹前途的渺茫。诗人似乎有着倾吐不尽的炽热的情感之泉,那泉水喷涌而出,滔滔不绝,气势磅礴。那优美的语言,绮丽的意境,深刻的思想,都蕴含着迷人的魅力。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诗意更加明朗。西班牙、莱茵河、阿尔卑斯山等地的自然风光在诗人的笔下变得格外美好,以大自然的美,反衬出现实的丑恶;以人在自然天地中的自由感,反衬出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幸;以古希腊和意大利历史的荣耀,衬托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耻辱;以塞维拉城中的奢华欢乐的场面,衬托出农村人民惨遭战争蹂躏的情景。 在形式上,诗人严格地采用了斯宾塞诗体的格律,每节九行,前八行每行十步,第九行十二步,韵脚为“ababbcbcc”。这种韵律的采用给长诗增添了一种形式的美。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