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天通理(1701~1782)清代僧。河北新河人,俗姓赵。字达天。幼时出家,随从显如珍学习经论,二十岁依潭柘山岫云寺德彰受具足戒,精研律部。后隐栖河北妙峰山,注释法华等诸经,读方便品十如是之文,了解权实二智双叹之意,由是通达诸经。更依岫云寺洞翁律主探研四分律,受南山之传,入京阐明华严五教十宗之旨,为清代华严宗中兴之祖。尝阅澄观之华严大疏,讲报恩经于五台山万缘庵,感得文殊来现。乾隆十八年(1753),奉命于圆明园佛楼管理僧录司之印务,赐紫衣。乾隆四十四年,高宗七十岁万寿之际,与入京之第六世班禅喇嘛论佛法大义,喇嘛赠与香帛、曼答等。后敕封‘阐教禅师’。乾隆四十七年示寂,世寿八十二。着有楞严经指掌疏十卷、楞严经悬示一卷、法华经指掌疏七卷,及法华经科文、法华经悬示、法华经事义、普门品别行疏等各一卷。[新续高僧传卷十、中国佛教史第四章(黄忏华)]
佛典注疏。清雍正三年至乾隆十一年(1725—1746)通理撰。七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的注释书。疏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科文”,一卷,提示《法华》全经纲目。第二部分为“悬示”,一卷,以十门总述《法华》经义,即: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能被教义、四所披机宜、五体性浅深、六宗趣通别、七部类品会、八疏序通经、九总释名题、十别解文义。第三部分为正文,七卷,正释《法华》经文。先释“名题”,包括经名、译者。次则别解文义,将经文二十八品分为序、正宗和流通三分。疏文先举原文,再依文释意。第四部分称“法华指掌疏事义”,一卷,即将“悬示”和“别解文义”中所出成语、典故、事类等再予单列解释。此书不见于国内诸藏。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