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K·迪克(Philip K.Dick,1928.12.16~1982.3.2),美国的科幻小说作家,1928年12月16日,菲利普·K.迪克和同胞妹妹出生在美国芝加哥,兄妹俩早产了一个多月。不久后,妹妹就夭折了。1929年开始的美国大萧条给迪克一家带来很大影响,一家人常常分居各地。父母离婚后,迪克跟随母亲和外婆辗转在华盛顿、加州伯克利等地谋生,并在伯克利上完中学。中学期间,迪克开始在唱片店打工。1952年,菲利普·迪克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了他的职业作家生涯。
青少年时期的菲利普·迪克在加州伯克利的左翼和知识氛围中接触了大量音乐、文学作品。他深受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影响,最喜欢的是《包法利夫人》《红与黑》,以及巴尔扎克的作品。受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他的作品中充满暗喻和讽刺,科幻元素几乎变成了无心插柳般的点缀,现实的崩塌感才是更为恒久的主题。他也因此没有被同时代的美国科幻作品局限,而是朝向严肃文学的方向发展。
到1982年去世之前,在短短30多年的写作生涯里,菲利普·迪克留下了44部长篇和121部短篇作品。在最高产的那几年里,他甚至创造了两年时间完成11部长篇小说、14部中短篇小说的惊人纪录。但如此高产的背后,是菲利普·迪克拮据、窘迫的一生。
他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在美国,“科幻小说被看作最末流的文学品类”,科幻作家的“地位非常低”,很长一段时间,他的作品都被列为“低俗小说”。虽然他“自认为在写严肃小说,但这些作品从未在美国受到重视”,他认为“美国或者美国人的反智主义限制了他们对创意、幻想及知识概念的兴趣”。
在他生活的时代,麦卡锡主义、反共情绪始终笼罩着美国社会,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会被美国政府视为“异己分子”,也不被美国社会欢迎。迪克身边的许多人都曾因参加政治集会被美国政府调查,埃德加·胡佛(联邦调查局首任局长)这样的人物在伯克利的知识分子圈里口碑很差。迪克在作品中也写了很多以胡佛为原型的独裁者。20世纪60年代,他又因反对越南战争受到长期监视和骚扰。这段遭遇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反映,他预言未来的美国政府会获得更为智能和隐秘的监控手段,他笔下的人工智能(《神圣秘密》,1980)和大数据(《头环制造者》,1953)的监控手段也的确在今日美国的“棱镜计划”中实现。
这种种经历塑造了独一无二的菲利普·迪克,文学风格上偏重现实主义,内容上始终怀有对美国社会和体制的怀疑和批判,同时代优秀的科幻作家笔下的“光辉的美国梦”在他这里并不存在。菲利普·迪克描绘了一个“破碎的美国梦”。他不屑模仿那些庸俗的科幻作者随手编造的“太空殖民”式的故事,这导致他的作品很难被当时的美国科幻读者接受,主流社会本又不关注科幻作品,他的财务窘境也就不难理解了。
20世纪50至60年代,菲利普·迪克只能靠微薄的稿费和朋友的接济度日,交不上个人所得税是常事。50年代,他甚至连图书馆借书的过期罚款都交不起。甚至有一段时间,他竟然要到宠物商店花35美分买一磅给狗吃的马肉杂碎当肉食。直到60年代晚期,一家法国出版社开始出版他的全部作品,这才让他的财务状况得到缓解。
进入70年代,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菲利普·迪克热“,这股热潮吹回美国,促成了《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的电影版权出售——也就是后来的电影《银翼杀手》。当制片方付给他4万美元时,他不知这些钱有什么用,他对朋友说除了火腿三明治之外,他想不出什么想要的东西了,于是立刻出门买了一个火腿三明治。
菲利普·迪克并不在意收入的猛增,他更希望他的作品被当作严肃作品对待。拿到六位数的欧洲版税后,他把钱拿出来回馈朋友、前妻,资助福利院孩子。1982年3月2日,菲利普·迪克因中风去世,此时距令他声名鹊起的《银翼杀手》上映只有不到4个月。
科幻小说,菲利普·迪克著,核战后,放射尘让地球上的动物濒临灭绝,地球已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为了鼓励残存的人口移民,政府承诺,只要移民到外星球,就可以为每个人自动配备一个仿生人帮助其生活。仿生人不满足于被人类奴役的现状,想方设法逃回地球。主人公里克·德卡德是一名专门追捕逃亡仿生人的赏金猎人。在一次追捕行动中,里克遭遇了新型仿生人前所未有的挑战。九死之后,能否一生?在与仿生人的接触和较量中,里克发现自己对仿生人的看法和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究竟是福还是祸? 查看详情>>
鬼才科幻大师菲利普·迪克的长篇处女作。 2203年,人类已统治整个太阳系,但社会的运行却很不靠谱。最高领导人由一台叫作“瓶子”的乐透机器选出。瓶子一转,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世界的主宰。 这一次,卡特赖特成为了幸运儿。他来自底层、无权无势。初一上台,便要面对前任的刺杀和挑战。双方实力悬殊,他该如何应对? 与此同时,一艘飞船在太阳系中寻找传说中的行星。飞船和卡特赖特关系匪浅。他的当选,是天降鸿运还是另有玄机? 查看详情>>
《流吧!我的眼泪》是美国科幻鬼才,雨果奖、坎贝尔奖获奖作家菲利普·迪克代表作,扭曲的现实、个体身份缺失、毒品效应……这本书将迪克科幻所有经典元素融合在一起,这本书被评为坎贝尔奖最佳长篇小说,并获星云奖和雨果奖提名 那一天,杰森·塔夫纳还是一个拥有三千万粉丝的大明星;后一天,他却躺在一家破旅馆的房间里,还被抹去了所有个人资料。在一个缺乏身份证明就是犯罪的国度里,他不得不在混沌中摸索,全力追踪事实真相。 小说描述了一个处于国民警卫队和警察专制统治下的社会,内中交织着名人效应、基因改造、时空扭曲和泛滥毒品,探索了爱和人性的本质。于1975年获得坎贝尔奖,并获雨果奖和星云奖提名。 查看详情>>
《高城堡里的人》是由菲利普·迪克著创造的一部美国小说。在1963年获得了雨果奖。通过对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的穿插描述,讲述了一个反转过来的“历史”——同盟国在二战中战败,美国被德国和日本分割霸占,探讨了正义与非正义、文化自卑和身份认同,以及法西斯独裁和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后果。 查看详情>>
《少数派报告》荟萃菲利普·迪克最具代表性的九个短篇:《第二代》《冒名顶替》《规划小组》《少数派报告》《战争游戏》《啊,当个布洛贝尔人!》《死者的话》《全面回忆》《电子蚂蚁》,其中有数篇都曾被改编成脍炙人口的好莱坞大片,如《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命运规划局》《冒名顶替》等。“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成长于西方科技文明创造出的崭新辉煌的时代。彼时,人类进入了太空,登上了月球,成功制造出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科技的蓬勃发展也催生出主流科幻小说对人类创造力的无比自信,克拉克、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撑起了西方科幻的黄金时代。可是,迪克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的主人公迷惘于亦真亦假的世界上,挣扎于文明的陷落中,充满了对生命的依恋和对人性的追求。 查看详情>>
科幻小说,菲利普·迪克著,初版于1969年,乔·奇普为格伦·朗西特的反超能咨询公司工作,保护人们免受通灵师和先知的心灵窥探。在一次前往月球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朗西特的行动组遭遇埋伏,朗西特身亡。行动组成员迅速将朗西特的遗体送往苏黎世的亡灵馆冰冻冷藏,并试图与他的大脑取得联系。然而,不仅没有成功联系上朗西特,行动组成员还发现,钱币、香烟等物品均在发生退转,时光似乎在往回倒流。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