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从吾(1557—1627年),明理学家、教育家。陕西长安人。字仲好,号少墟。学者称“少墟先生”。与高攀龙同年、为刘宗周师兄,同师湛若水的二传弟子许孚远,是晚明时期著名的理学家、醇儒,明代关中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创办并长期主持的关中书院为晚明四大书院之一,天启年间,与邹元标、曹于汴、高攀龙等在北京创办首善书院,在当时的政界、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幼承庭训,师从督学关中的许孚远(湛若水第子),习关洛宗旨,颇受器重。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观政礼部,改任御史,官至工部尚书。为政严峻,敢于直面当朝时弊,不阿“魏党”。因直谏明神宗“勿以天变为不足畏,勿以人言为不足恤,勿以目前之晏安为可恃,勿以将来之危乱为可忽”,惹怒皇帝,遭群小恶之,于万历二十年(1592)削籍归里。家居26年,杜门谢客,潜心著述。“一意探讨学术源流异同”。先后讲学于宝庆寺、关中书院,听者常逾千人。晚年同江南大学者邹元标于京师共建首善书院,继续倡明理学,发明人性本善、圣人可为之旨。时有“南邹北冯”之誉,世推“关中自杨伯起、张横渠、吕泾野三先生后,惟(少墟)先生一人”(见《关学续编》本传)。其早年笃信程朱理学,后转向王守仁心学,力图和会朱王之学,互救其失。以“良知”为核心,将心、性、理统为一体,阐发王阳明“至善是心之本”的思想,谓“良知”即“善心”。认为“善即理也,即道也,即中心”。得出“吾儒之旨只在‘善’之一字”,直从源头说到究竟“理心一善”的结论。同王阳明“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相反,主张心之本质本来是有善无恶的。其主张“性善”论,将善心、善性和良知合而为一,始终坚持以“性善”为头脑,以“尽性”为工夫,既纠正朱学的“支离”,又反对王学“丢过理学说心说知”,力避王学融合儒佛的“四无”之弊端。黄宗羲谓其“重工夫,提倡讲学”,而反对“异端悬空顿悟之学”(见《明儒学案》卷四十一)。其强调学者修身养性的最高目标是体认天理或“致良知”。在促使关学摆脱朱王影响,恢复本旨,更加儒学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其生平事迹见诸于《明史》、《明儒学案》、《关学续编》等书中。其著作《冯少墟集》包括:《关学编》、《疑思录》、《辨学录》、《善利图说》、《讲学说》、《语录》等,另有《元儒考略》等。
四卷。明冯从吾撰。冯从吾,字仲好,长安 (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明万历年间 (1589)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其为人正直纯厚,好周敦颐、二程之“濂、洛之学”,于理学颇有研究,著有《冯子节要》、《冯少墟集》、《古文辑选》等。《元儒考略》记元代诸儒事迹,各为之传,所记以元史儒学传为主,兼采其他史料附益,广考博引。各人之传,详简不一,大体以学术高下为准,以致体例不太统一,且姓名也多舛误。但元儒事迹及著述传世不多,冯从吾之《元儒考略》尚可见元代儒林学界概貌,是研究元代思想、学术的重要资料。该书现存明万历刻本,收《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 查看详情>>
二十二卷。明冯从吾撰。冯从吾,字仲好,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万历十七年 (1589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谥恭定。著有《冯少墟集》、《元儒考略》、《冯子节要》、《古文辑选》等。冯从吾诗文初刻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由毕懋康刊刻。万历四十五年 (1617) 张维任等刊刻,凡二十二卷,并有《续集》一卷。万历四十七年,刘必远重新刊刻,凡二十卷。是集为天启元年(1621)冯嘉年在毕懋康刻本基础上加以增修、刊刻。凡二十二卷。卷一至卷十二皆为语录,卷十三至卷十八皆诗文,卷十九至卷二十为族谱家乘,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二为关学编。今观其集,集中之文,多为讲学之作,虽不以辞采为工,且字句间涉俚语,然言之有物,笃实切明;其诗则多应酬之作,有类其文,文学价值不高。有万历年间刻本、《四库全书》 本存世。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