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年7月18日—1996年6月17日)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1922年7月18日生于辛辛那提。194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物理系,194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2年开始讲授科学史,1958—1959年在斯坦福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60—70年代,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79年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任教,1980年起参加该院“科学技术和社会计划”的工作。他从50年代转向科学史、科学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成为当代科学哲学中历史-社会学派的主要代表。他把科学看作是一定的“科学共同体”按照一套共有的“范式”所进行的专业活动,而不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庞大的知识堆。由此出发,他描述了一种常规时期和革命时期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模式。在他看来,科学首先是在“范式”支配下,为解决“范式”所提出的“疑点”的高度定向的研究活动,这是科学的常规活动;只有当已有的“范式”不足以应付新的问题的挑战时,这个常规的发展才会暂时中断,科学便因此陷入危机,最后导致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科学革命。他强调指出,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就在于它能够把自己聚焦到狭小范围的比较深奥的问题上。他认为科学虽然需要发散式思维或批判思维,以便及时地打破过时的范式,但却更需要收敛式思维或教条思维,以维持一种传统,从而保证科学的稳定发展。他的这种科学观打破了把科学单纯看作一个认识过程的传统观念,从而把科学置于一个广阔的历史发展背景上。在他看来,科学发现和选择的过程并不等于科学的逻辑论证过程。一种新的理论的提出和评价,首先取决于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科学共同体的偏好以至科学家的个人癖性。所以,科学发现和评价的过程首先是社会学和心理学问题,而不是逻辑问题。这样,他就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科学作为一种人的社会活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这个侧面,把科学从认识论范畴放大到社会历史范畴。这种历史主义有力地补充了科学哲学中传统逻辑主义之不足。但库恩又在一定程度上把科学的发展历史同科学的逻辑论证对立起来,截断了人类认识通过科学不断地从低级趋于高级、从相对真理趋于绝对真理的连续发展过程,从而表现某种相对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倾向。主要著作有:《科学革命的结构》、《哥白尼革命》、《必要的张力》、《黑体理性和量子不连续性》等。
库恩研究科学史的代表作。1962年出版,先后被译成德文、波兰文、意大利文、日文、俄文等多种文字出版。全书除了序言共有13章,以纲领形成、表述作者的观点。在书中库恩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他自己的哲学思想,提出了他科学观中的核心概念“范式”。库恩还采用工具主义观点来说明科学发展机制,表明了他的实用主义见解。他提出科学既非有规则可循又非有真理性的要求。只是由于旧有的范式不再能对解决疑难问题进行有效解释,所以才需要对范式进行更换。库恩还表明,符合科学史实的研究不能是逻辑主义的,而应当是历史的,心理学的。面对逻辑主义课题的规范回答,库恩都代之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来回答。库恩还着重分析了理论之间的不可通约性,试图强调科学革命的创造性以及科学家心理特征对科学活动的影响,来表明自己的科学知识增长观点与传统的逻辑主义直线积累的观点的不同。该书是库恩经过15年精心研究形成的观点的简要概述,在书中他提出并规定的一系列新概念如“范式”、“科学革命”、“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等,现在已经成为科学哲学中常用的术语。该书的出版在当时西方哲学界、社会科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开创了科学哲学研究的新方向,有人将其列为20世纪科学哲学五大成就之一。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