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闻山,一作文山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亳州人
  • 出生日期:1710年

梁巘[ yǎn ](1710年——1788年后)清书法家。字闻山,一作文山,号松斋。安徽亳州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官巴东知县。,晚年辞官,主讲寿春书院。梁巘曾向当时的书法名家钦天监正何国宗请教,何国宗认为他在书法上已有一定造诣,大加赞赏,并将珍藏的米、黄字贴赠送给他。工书法,与钱塘梁同书、会稽梁国治有“三梁”之称。其书法美学思想,注重审美创造过程中的“执笔用力”的关键问题,认为“学者欲问学书法,执笔功能十居八,未闻执笔之真传,钟、王学尽徒茫然。一管分为上下中,真字小字靠下拢,行书大字从中执,草书执上始能工。大指中指死力掐,圆如龙睛中虚发,食指名指上下推,亦须着力相撑插,禁指无用任其闲,手背内坎半朝天,始能沉着坚而实,个中精力悟通玄。笔管上向怀中入,下截笔锋向外出。腕力挺住不须摇,转运全在肘力熟。悬腕悬肘力方全,用力如抱婴儿圆,勿令偏窄贴身边。总之执笔功期远,紧要着力力无浅,古人有言良不诬,抉破纸兮撮破管。”(《执笔歌》)强调于传统的宜圆正中直的执笔法上,还须手背稍内覆,方能见出用笔功力之美。又指出用笔高低,表现沉着与飘逸的不同审美风格特征。要求注意书法创造中用力的程度:“下笔宜着实,然要跳得起,不可使笔死在纸上。作书不可力弱,然下笔时用力太过,收转处笔力反松,此谓过犹不及。用笔过快无顿挫,过迟不劲利。”(《评书帖》)在评价传统书法时,善于抓住其主要审美特征:“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同上)强调要步趋古人,反对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貌似。学书宜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乃为不掩性情,自辟门径。提出“工追摹而饶性灵则趣生,恃性灵而厌追摹则法疏”(同上)的美学命题,是其书法审美创造实践经验的升华。著有《评书帖》、《论书笔记》。

梁巘作品

评书帖 [ 梁巘 ]

书法杂论。清梁楠撰。一卷。共141则。系作者死后由士淦(姓不详)搜辑其随笔札记而成。首录《执笔歌》。全书前六十则包括执笔法、法书品评、碑帖源流、学书事宜等内容,后八十一则杂论各家书法。梁氏极注重执笔法,并以此做为评价书家造诣高低的重要标准。于执笔,主张大、中、食三指宜死,肘宜活;运笔不可过快,过快便无顿挫,又不可过慢,过慢不劲利;下笔不可力弱,但用力太过,收转处笔力反松。主要论述执笔法,评论各类书法家的优劣,各种碑帖的起源以及学习书法的心得。评论十分精审,论学习书法有独到见解,但说理不深。有《啖蔗轩集》附刻本,《美术丛书》本。 查看详情>>

承晋斋积闻录 [ 梁巘 ]

书学论著。清梁巘撰。一卷。本书以语录和笔记体为主,对有关书法的执笔、学书、品评乃至砚墨、印章等均有论述。尤其《名人书法论》一篇,品评历代书法名家,要言不烦,多能一针见血,如:“赵文敏字俗,董文敏字软,文衡山字单。”是书所辑,前有裴(景福)印本序、荷亭的光绪抄本前记,收有《古今法帖论》、《名人书法论》、《自书论跋》、《执笔论》、《学书论》、《砚论》、《印章论》、《杂论》和荷亭《宝晋斋帖跋》。是书体便,以语录和笔记体为主,语气和持论,皆多推敲,用语精审,应是梁本人的论书笔记。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