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名应漳,以字行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江都人
  • 出生日期:1873

李涵秋(1873~1923),清末民初文学家。名应漳,以字行,别署沁香阁主、韵花馆主、娱萱室主。江苏江都人。其父朗卿以经营烟店为业。涵秋六岁入塾读书,性喜小说。七岁丧父,烟店为店伙吞没,赖叔父星伯之助,不致冻饿。十二岁即能做千字之文。继又师事同邑李石泉、李国柱。以家贫故,十七岁即设帐授徒。光绪二十年(1894)应童试,以第四名中秀才。次年岁考,又以第一名食廪。二十八年就馆于安庆。三十年应聘赴湖北武昌,在湖北清丈局总办李石泉府上坐馆。次年写成自传性言情小说《双花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三十三年,因参与笔战,被对手诬为革命党,几成冤狱。宣统元年(1909)冬,李石泉辞官归里,李涵秋亦随之返乡,仍在李府教馆。次年应两淮高等小学聘,任国文、历史、地理教员。宣统三年扬州光复后,一度兼任民政署秘书长。1913年应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之聘,兼任国文、历史教员。1920年辞去教职,倾全力于写作。1921年应聘赴上海,兼任《时报》附刊《小时报》和《小说时报》主编,因不惯洋场生活,于次年辞职返乡,仍事写作。1923年5月13日(旧历三月二十八日)以脑溢血暴卒,终年五十岁。李涵秋是近代多产作家之一,仅长篇小说即有三十余部,总计约近千万言。在其创作的旺盛时期,曾同时为五家报刊撰写五部长篇连载小说,均能准时交稿。作品多社会小说,是公认的近代社会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有“第一小说名家”之誉。代表作品为《广陵潮》、《侠凤奇缘》、《战地莺花录》。其他小说尚有《爱克司光录》、《近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怪家庭》、《好青年》、《众生相》、《雏鸳影》、《魅镜》、《姊妹花骨》等。短篇小说辑为《沁香阁笔记》。又工诗、文、书、画、篆刻,十七岁至三十六岁即有诗稿十八册,仅有部分散见于当时报刊,余皆散佚。生平事迹见李镜安《先兄涵秋事略》(《半月》第二卷第二十期)、贡少芹《李涵秋》(1923年12月天忏室出版局印行)、李涵秋《小沧桑志——十六岁至二十五岁》(贡少芹《李涵秋》附)等。

李涵秋作品

广陵潮 [ 李涵秋 ]

章回小说。李涵秋著。始作于1909年,1919年完成,商务印书馆发行。共100回。小说以扬州地方云、伍两家的兴衰际遇为主线,联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种种活动,着重描写社会丑闻、儿女私情、家庭琐事,反映社会黑暗和人情世态。作品对这一时期的政治事件,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袁氏称帝、张勋复辟等在扬州所引起的各种反应也作了生动的描绘,塑造了秀才云麟、绅士伍晋芳、少妇淑仪、妓女红珠、革命志士富玉鸾、浪子田福恩和腐儒何其甫等众多人物形象,虽有迎合庸俗趣味的缺点,但在揭示社会风俗、表现人心险恶和反映时代等方面颇有认识意义。全书在写实中常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勾画人物,文笔细腻,言语流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鸳鸯蝴蝶派前期社会小说的一部代表作。 查看详情>>

战地莺花录 [ 李涵秋 ]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24回。李涵秋著。书叙清末福州公子林赛姑出生后,因为林家人丁不旺,其祖母命他男扮女装,以期长命百岁,并命家人绝对保密,以致长大后闹出一连串阴错阳差的故事。先是使多少媒婆徒劳往返,使多少男家大失所望。继又使陆军学校学生赵珏神魂颠倒,大害单相思病。而林赛姑却利用男扮女装之便,与同窗女友、赵珏之妹赵瑜暗中相爱,并私订终身。后因以孙中山为首的广州护法军政府发动护法战争,福州谣言四起,市民纷纷逃避。恰好赛姑之父林耀华在广州军政府里谋到了职位,于是举家向广州进发。不料护法军营长陶如飞误认林赛姑为女郎,竟在半路将其劫掠。幸得陶母保护,不但未露男子身分,反与陶妻缪兰芬同床共枕,长达数月之久,才与家人在广州团聚。后来因为调戏缪兰芬之妹缪芷芬,才使男子身分暴露无遗。于是翻然悔悟,与前判若两人。恰好护法战争虽已结束,而五四运动又相继爆发,赵珏、缪芷芬、赵珏的同学方钧等在福州响应,也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学潮。林赛姑为了激励大家的爱国热情,在由广州回福州的途中投海自尽,被救不死。最后是五四运动在全国取得胜利,林赛姑和赵瑜、赵珏和刘秀姗、方钧和缪芷芳这3对情人同时举行婚礼。作品以林赛姑为中心人物,以一群青年的恋爱婚姻和社会活动为主要线索,描写了刚刚发生乃至正在发生的护法战争和五四运动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其他社会问题,如军队的腐败和横行、社会的动乱和凋敝、人民的苦难和愤恨等,这说明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强烈干预意识,以及力图摆脱流行爱情小说模式的善良愿望。可惜作者一向置身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之外,对社会缺乏深刻了解,因而作品浮光掠影,甚至难免走样。比如将护法战争的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即是一例。在艺术上,某些情节的展开,主要借助于林赛姑的男扮女装,虽然收到了故事曲折的效果,却显得不合情理,从而削弱了艺术感染之力。 查看详情>>

侠凤奇缘 [ 李涵秋 ]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6卷38回。李涵秋著。初载1916年《新闻报》附刊《快活林》(上海)。1918年新闻报馆出版单行本。卷首有同年2月至4月徐枕亚、程瞻庐、周瘦鹃、中浣东野、陆律西、李寿熙、严独鹤、作者等8篇序文,以及姚民哀、朱大可等多人题诗、题词。每回有作者自评和严独鹤评语。此书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叙述了几个青年的恋爱婚姻和投身革命的故事。苏州举人韩素君,携带女儿韩凤琴旅居武昌,以卖文为生。韩凤琴聪明俊秀,结识了三个女友:一是少妇叶锦云,二是锦云之妹叶锦文,三是艺人金娉娉。韩素君的老师有个儿子,名叫冯子澄,因家贫无以为生,携带儿子冯阿祥前来投奔。韩素君收留了冯阿祥,并将冯子澄举荐给营务处提调芮大烈充当书记。冯阿祥忠厚老实,暗中爱上了韩凤琴;而韩凤琴却非常高傲,没有把冯阿祥放在眼里。冯子澄和芮大烈都是无赖,所以一拍即合,狼狈为奸。芮大烈看上了金娉娉,冯子澄便定了一计,把金娉娉和韩凤琴骗到船上。不料金娉娉武艺高强,结果把游船打了个落花流水,并割了芮大烈一只耳朵。韩凤琴却慌极投水,幸被冯阿祥所救。金娉娉为避祸而远走美国,又在船上遭人暗算,幸亏船长恰好是失散多年的生母,因而获救并母女团圆,后来嫁给了美国人福特。叶锦文则赴日留学,与金娉娉的表兄俞竹筠结婚,2人都成了革命党人,潜回国内活动。芮大烈因牢记金娉娉割耳之仇,转恨金娉娉的亲戚朋友,故往夏口厅告密,使俞竹筠被捕下狱,幸而证据不足,不久获释。芮大烈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乘韩素君携带凤琴回乡探亲之际,派人在半路上把韩凤琴拐卖。恰好被回国游历的金娉娉一家碰到,遂将她护送回苏州。但韩素君并不知道女儿已经得救,返回武昌寻找,又被芮大烈一伙诬告下狱。而冯阿祥为救韩凤琴,则被芮大烈一伙拐到日本,幸遇俞竹筠而得救。恰好武昌首义成功,俞竹筠、叶锦文、冯阿祥回国参加革命。韩素君也获自由,做了黎元洪的助手。但苏州尚未光复,因坏人告密,韩凤琴及其母亲、弟妹又被官府下狱。正当临刑之际,俞竹筠等带领义军恰好赶到,使他们一家获救。最后是苏州光复,冯阿祥和韩凤琴也结为夫妻。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