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别:
  • 国籍:古罗马

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Titus Lucretius Carus,约前99年~约前55年),古罗马共和国末期诗人和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古罗马时期伊壁鸠鲁主义代表。生平事迹不详。主要著作有《物性论》。

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对古代原子论作了系统的论述。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由神的意志从无中产生出来,也不会消失为无。物质是永恒的。组成一切物体的原初物体亘古就存在,它和虚空共同组成全部自然。物体以不同的方向在虚空中运动着,运动是原初物体的本性。原初物体的运动包括由于自身重量而产生的垂直下落运动和脱离垂直下降轨道而发生的轻微的偏斜运动。卢克莱修非常注重偏斜运动,把它看作是自然界一切物体形成的原因。原初物体不具有色、味、冷、热、声音、软性、脆性、延性等性质,其形式、数量和位置由一定规律所组成的复杂物体的特性而定。他认为,由无数原初物体组成的宇宙是无限的,它没有中心。宇宙中无数的世界处于不断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卢克莱修的原子论是对当时自然科学成就的总结和反映。

卢克莱修继承和发展了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认为世界上没有神居住的圣地,万物不是神力创造的,只有“自然”才是“万物的创造者”。卢克莱修认为宗教是贫困和犯罪的根源,提出了打倒宗教的口号。他还以许多常识有力地批驳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学派关于灵魂不死和轮回的唯心主义观念,认为灵魂和精神与肉体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产生和死亡。没有死就没有生,人应以开明态度对待死亡。

在认识论上,卢克莱修坚持伊壁鸠鲁的认识论,重视感性认识的作用。他认为,人们的感官接触物体表面放出的该物体的影像,便产生视觉、听觉、味觉等感觉。感觉是绝对可靠的。他虽然不否认理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推理或“理性”的任务在于分别和联结感官所给予的印象,但却认为推理可能出现错误,而感觉不容诬蔑。如果否认感觉,“不仅一切的推理都会被推倒,而且即连我们的生命也会立刻崩溃”。

在社会历史观上,卢克莱修进一步发展了由伊壁鸠鲁提出的社会契约思想,强调国家和法是人的理性、人们契约的产物。这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但在当时却为革新派变革制定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在伦理观上,他继承了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认为幸福在于求得精神上的安宁和心平气和,并摆脱对神和死亡的恐惧。在卢克莱修的社会历史观中,除去一些唯心主义基本观点,还有一些生物进化论和社会发展观的天才萌芽。他认为,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地球上最先出现植物,而后出现动物和人类。人类最初过着动物一样的野蛮生活,之后学会用火和制造工具,进入文明时期,继之产生了家庭、国家和法律等。卢克莱修的进化论思想集中代表和反映了罗马共和国末期奴隶主阶级中革新派的利益和变革现实的思想。

卢克莱修作品

物性论 [ 卢克莱修 ]

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Titus LucretiusCarus,约公元前99—前55)著。中译本由方书春据伦纳德、罗斯等英译本译出,三联书店1958年出版,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版。卢克莱修出生于罗马(一说庞贝),和凯撒是同时代人。关于他的生平,历史上无任何可信的记载。《物性论》是他传世的唯一著作,用诗体写成。原稿早佚,仅有一个几经改动的抄稿本幸存下来,1437年被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波吉奥(Poggio,1380—1459)发现而得以流传。全书6卷,全面系统地阐述并发展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第1、2卷阐述自然观;第3卷论述意识论;第4卷为认识论;第5卷论述宇宙生成、生命起源、人类的起源及其由野蛮时期向文明时期的过渡;第6卷在对显著的气象学现象和地上若干奇异现象进行解释中,进一步展示其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卢克莱修出色地发挥了原子唯物论反对宗教迷信的强大战斗作用,运用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肖像说,揭示了灵魂不灭学说的认识论根源,从而提出了形神相印的唯物主义原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宗教有神论的基础。《物性论》融哲学、科学和诗歌为一体,以形象化的、充满战斗精神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灵魂的本性和规律,在唯物论和无神论学说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