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全名马克西米利安·卡尔·埃米尔·韦伯(德语:Maximilian Karl Emil "Max" Weber,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德国社会学家。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福特。早年就读于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哥廷根大学, 1889年获博士学位。自 1892年开始,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来堡大学、海德堡大学。1899年因健康原因离职休养, 此后直到1918年才重返大学讲坛。先后任教于维也纳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他于1903年与桑巴特、亚飞共同创办了 《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文库》, 该杂志直到30年代被纳粹封闭时为止, 是德国最有影响的社会科学期刊之一。他还于1910年与滕尼斯、齐美尔等人联合发起成立了德国社会学会。主要著作有: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905)、《经济与社会》(1921~1922)、《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1920)、《都市社会学研究》(1920)、《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1924)、《国家社会学》 (1956)。
在20世纪,很少学者能像韦伯那样对社会科学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他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几乎所有的社会学流派都从他这里吸取学术营养。韦伯全部学术活动的目标是通过考察不同文明中主要价值观念体系与人们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界定和解释现代西方文明的主要特征。他以“理解社会学”定义自己的研究内容。他的出发点是: 由于人的社会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因此社会学对社会行为的研究就不应只停留在描述行为的外部的量的特征上,而要进一步对社会行为进行释义的理解,以解释它们发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和产生的影响。在解释过程中,应尽量保持“价值中立”,追求客观性;还应善于运用“理想类型”,以确保比较研究的成功。上述方法论原则对社会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韦伯最著名最有争议的著作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他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社会学理论假设: 在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支持该项事业的无形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必然与该项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渊源。他认为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就是因为儒教缺乏新教式的进取精神。 韦伯对权威、社会行动的分类方法,对社会分层模式的界定,对现代科层制的描述,也都已成为社会学的经典理论。
该文的最初文稿以《儒教》为题发表在《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文库》。1915年初版。1919年,韦伯把“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一系列作品(《导论》《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中间考察》《印度的宗教》《古犹太教》) 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及其他一些相关的论文合为《宗教社会学论文集》,于1920年出版,其中把《儒教》改名为《儒教与道教》。该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包含英译本(如H.葛斯的英译本The Religion of China,1964)、日译本(如木全德雄的《儒教道教》,1971年) 、中译本(如最早由台湾的康乐、简惠美翻译的中译本,2012年由王容芬翻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 全书共8章,第1~4章为“社会学的基础部分”,第5章为“士人阶层”,第6章为“儒教的生活取向”,第7章“ 正统与异端(道教)”。第8章“结论:儒教与清教”。其中第1~4章从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较为系统地考察了中国社会有利于或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要素。第5~6章对士人阶层及儒家学说进行考察。第7章主要分析了道教与儒教的异同及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第8章系统梳理了儒教与新教的异同。 韦伯大大扩展了关于“中国宗教”的“社会学基础”的讨论,细致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城市、君侯、国家、农业、法律诸方面,对儒教的主要担纲者士人阶层及其生活取向作了深入剖析,同时对作为“正统”的儒教和作为“异端”的道教,儒教和清教进行了比较。 查看详情>>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发表于1904—1906年《社会学和社会福利档案》杂志上,后收录于《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在该书中,韦伯论述了两个重要问题: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本质;社会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 该书在肯定精神与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的前提下,阐述了新教伦理与潜藏在资本主义发展后面的某种心理驱动力(即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某些关系。 韦伯在该书中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查看详情>>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指的是一门试图说明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由此而对这一行为的过程和作用作出因果解释的科学。“行为”在这里表示人的行动,只要这一行动带有行为者赋加的主观意向。“社会”行为则表示,根据行为者所赋的意向而与他人行为有关,并在其过程中针对他人行为的一类行动。 查看详情>>
对印度人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至今仍有着重大影响的印度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公元前5世纪崛起于印度的佛教,尽管曾经灿烂一时,终究仍如过眼云烟,在千年前即销声匿迹于印度大陆,然而本书的标题仍为《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反之,尽管中国至今角为世界上拥有最多佛教信徒的国家,韦伯在论述中国的宗教时,书名用的却是《儒教与道教》,其中也很少提到佛教,其道理何在?这些方面都可以在本书找到答案。为了便于阅读,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增添了许多译注,对于了解印度社会、思想与佛教而言,这无疑是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 查看详情>>
本书收录马克斯•韦伯脍炙人口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这两次演讲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终战前后,昨日世界业已崩塌,新的社会及政治秩序尚未成型,德国年轻人中弥漫着一股迷惘的集体氛围和左倾的政治浪漫主义。面对着渴求意义与先知的听众,韦伯刻意与纷乱的时事保持距离,将他的主题置放于思想史及社会史的脉络中,从而对现代世界做出根本性的诊断,并将此诊断运用于德国所面对的政治局势:在一个祛魅后的世界,学术及政治是否能成为一种志业?对世界有所知和对世界采取行动之间的统一,是否能在学术中或在政治中实现?韦伯的回答冷峻克制,暗蓄悲情,寄托深远。而他提出的价值中立原则及责任伦理与心志伦理的对峙,迄今仍对我们的学术反省与政治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