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仲淳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常熟(今属江苏)虞山人
  • 出生日期:约1546

缪希雍(约1546-1627年)明著名医药学家。字仲淳,或作仲醇,号慕台。常熟(今属江苏)虞山人,侨居浙江长兴,后徙于江苏金坛终老。幼习儒,因久疟不愈,自检方书获痊,遂嗜医药。尝从无锡名医司马铭鞠学,深究医理,尤精于本草。察脉审证谨慎。平日游历所至,常与樵叟村夫交往,搜罗秘方甚富。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丁元荐汇集其三十余年所积效方及医案,分类编成《先醒斋笔记》。天启二年(1622年),应弟子庄继光(字敛之) 之请,增益群方,兼采常用药四百余品,详其炮炙。又增入伤寒、温病、时疫治法要旨,易名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简称《医学广笔记》,或名《缪仲醇医案》)四卷。今单行之《炮炙大法》、《缪仲淳先生诸药治例》两书均节自《医学广笔记》。所论多创见,如谓“凡邪气之入,必从口鼻”;论中风多内虚暗风,治当“清热顺气开痰以救其标,次当治本。阴虚则益血,阳虚则补气,气血两虚则气血兼补,久以持之”,后世医家颇受启发。其所立治血三法尤为精当,谓“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血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深得治吐衄要领。又谓《神农本草经》仅言药物功效,不言其所以有效,乃“据经以疏义,缘义以致用”,撰成《神农本草经疏》 三十卷(1625年)。选药四百九十种(大多为《神农本草经》药),阐释药理,详列病忌药忌,并列七方十剂,阐发五藏苦欲补泻,为明季本草注疏药理之先,影响甚广。其医论虽不乏临证心得,然亦有牵强之处,故后世毁誉不一。缪氏用药偏于寒凉,尤擅用石膏。另撰有《本草单方》,多摘自《神农本草经疏》,由庄继光整理,刊于崇祯六年 (1633年)。弟子甚众,张选卿、李枝(字季虬)、*荣之迁、*徐鵰等,皆有医名。

缪希雍作品

葬经翼 [ 缪希雍 ]

缪希雍,明代著名风水师,中医家,所著的《葬经翼》对我国风水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明代形法派的代表作,该书收录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堪舆部》中,是我国是大风水名著之一。其中翼,有翅膀之意,同时又有辅佐、帮助的意思,即帮助学习理解《葬经》。《葬经》又名《葬书》,作者为东晋郭璞,风水一词,即出自本书。该书不仅论述了风水及其重要性,还介绍了相地的具体方法,为我国风水文化之宗。而缪希雍撰写的《葬经翼》将郭璞的《葬经》作为蓝本。将医学中的望、闻、问、切医学诊断流程四步骤收纳和移植到传统风水理论中,进一步地提升和完善了我国的风水理论体系。在《葬经翼》中有段话十分著名:“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翼州者,太行之正,中条之干也。洛阳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因此关中,被人们公认为是天下的脊梁,中原的龙头,这也成为历代帝皇定都长安和历史学家的重要理论参考依据之一。《葬经翼》共分为十二篇,其分别为原势、察形、怪穴、怪病、峡论、分龙、四兽砂水、明堂、余气、水口、望气和葬旨,在学习和了解《葬经》时可同时阅读《葬经翼》,其对《葬经》的解读着实精炼。 查看详情>>

神农本草经疏 [ 缪希雍 ]

三十卷。明缪希雍撰。又名 《本草经疏》。缪氏医术精湛,对本草研究尤为精深。他以 《神农本草经》 为经,以《名医别录》为纬,历三十余载,撰成此书。此书目录编次悉依宋代《大观证类本草》,部分混杂者,为之补正。刊于天启五年 (1625)。其取名缪氏曾称 “本草出自神农,譬之五经,增补别录,譬诸注疏,故名。”此书分本草为十部,卷一至卷二为续序例上、下。续序例上对药之性味、主治、七方十剂、五脏苦欲补泻等作了论述。续序例下,分阴阳表里虚实、五脏六腑虚实、六淫、杂证、妇人、小儿、外科七门。卷三至卷三十,按《大观证类本草》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人、禽、兽、虫、鱼、果、米谷、菜等十部,共载药物一千四百余种。此书为缪氏对《神农本草经》的注释与阐发,以及一生药学经验之总结。缪氏在此书中对中药的作用,相互间作用的差异,每位药物的作用机理,以及其应用禁忌,一一加以说明。并结合临床实际,提出用药原则及药物的具体运用。此书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比较,李氏《本草纲目》以品种的齐全、部类的系属、采制的鉴定、功用的综述性等取胜,而此书则以述功寻验,明其所以然,条分缕析,发其隐微之旨为佳。是一部深刻而系统论述中药药性理论的巨著,对我国药物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使我国的本草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由研究药物的效用发展到重视中药药理的研究阶段。清代著名药学家吴仪洛云:“缪氏之《经疏》,不特著药性功能,且兼其优劣,其中多所发明。”缪氏自序称:“据经以疏义,缘义以致用,参互以尽其长,简误以防其失。”足见此书宜于实用。有明天启五年(1625)绿君亭刊本、《四库全书》本、清光绪辛卯年(1891)池阳周氏校刊本。 查看详情>>

炮炙大法 [ 缪希雍 ]

本草著作。不分卷。明缪希雍(仲淳) 口授,其弟子庄继光录校,成书于天启二年 (1622年)。此书在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90余种炮制品基础上扩充而成。卷前列“雷公炮制十七法”,继列药物439味,分水、火、土、金、石、草、木、果、米谷、菜、人、兽、禽、虫鱼等部。 查看详情>>

先醒斋广笔记 [ 缪希雍 ]

成书于1622年。明代缪希雍撰。清道光辛卯年武林涵古堂木刻本,1983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该书约12万字,分4卷。卷1,载有中风、寒、暑、疟、痢、泄泻诸疾。卷2,载脾胃、虚弱、吐血、消渴、妇人诸疾。卷3,载有幼科、肿毒、杂证诸疾。卷4,炮炙大法,选录常用药物433种。后附用药凡例。前3卷主要是作者对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的临床经验、效方、验案,并总结了一些病证的治疗规律,如中风治法大略,伤寒三阳三阴治法总要及治血三要法等。缪氏的治气治血三法丰富了杂病的治疗。所谓治气三法即补气、破气、降气、调气;治血三法包括补血法、清血凉血法及通血法;在中风的论治上挖出了“内虚暗风”之说。后1卷主要介绍各药的性状鉴别、炮制方法、佐使畏恶等。其用药凡例,对丸、散、汤、膏的制法和适应证,以及煎药、服药方法和十八反等内容,辨析尤详,其中常有缪氏的独家见解。该书体现了缪氏的学术思想,也切合实用,对中医药理论研究及临床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