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亨贞(1309--1401),字复孺,号清溪,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原籍严陵(今浙江桐庐),是元代的文学家。邵亨贞的父亲邵桂子是南宋太学生,登咸淳七年(1271)进士。入元,隐居乡里不复出。邵亨贞受其影响,在元代一直保持隐士身份。博通经史,对于阴阳、医卜、佛老诸家之书也颇精通,而且富于文才,以书法见称。曾建宅溪上,故以“贞溪”为号。明初一度出任松江府学训导。由于受儿子牵连,谴戍颍上,很久才遇赦还乡。卒于明建文三年(1401),享年九十三。著有《蚁术词选》四卷,存词143首。他生活于元末明初,在战乱流离中终生不辍吟咏。其人博学多能雅爱山水,恪守传统追慕古风,喜好交游,常与同志好友流连诗酒、应答唱和。其词题材广泛:感怀心声、酬唱次韵、模拟古作、咏物寄情、题画赠答等,均有涉及。从他的《蚁术词选》中体现出其风格清隽雅致、情韵浑融,且托寄遥深,不乏沉郁、厚重之气,实能“通宋词三昧”。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最早记述其生平,言:“邵亨贞,字复孺,其先睦(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徙居华亭,博通经史,赡于文辞,且工篆隶。”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载:“入国朝,为松江府学训导。卒年九十三。”《明史·艺文志》言其有《蚁术文集》十六卷。分别包括:《蚁术诗选》八卷、《蚁术词选》四卷和《野处集》四卷。邵亨贞的祖父邵桂子,是宋太学生,当时颇具文名,南宋年间进士,曾任处州教授一职。宋亡后弃官,移居华亭,娶松江望族曹应符女,“为斯文领袖四十年”。作为宋遗民的后代,邵亨贞从骨子里积藏着一份屈辱,故而秉承祖志,终元一代晦迹乡里,未曾出仕。邵亨贞一生有两个大的转折点:一是元末大规模农民起义,二是明王朝建立。
邵亨贞博通经史,对于阴阳、医卜、佛老诸家之书也十分精通。富于文才,并以书法见称。曾建宅于溪上,故以贞溪为号。邵亨贞于元明之际,活跃于文坛,与元明间曲家邾经、钱霖,诗人钱惟善、王逢,画家曹知白等交游唱和长达半个世纪以上。邵亨贞著有《野处集》4卷,《蚁术诗选》8卷,《蚁术词选》4卷,今均存。《野处集》是文集,故又称《蚁术文集》。《全元散曲》编入他的小令3首。《全金元词》亦收入他的词。《四库全书总目》评他的为文:“亨贞终于儒官,足迹又不出乡里,故无雄篇巨制,以发其奇气。而文章大致清快,步伐井然,犹能守先民遗矩者。”《蚁术诗选》、《蚁术词选》二书传本较少,编《四库全书》亦未见到,所以在评《野处集》时,将两书误书为《蛾术诗选》、《蛾述词选》。
元诗总集。8卷。邵亨贞撰。原书传本很少见。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只收入了邵亨贞的文集《野处集》,并称他的《蚁术诗选》、《蚁术词选》世已无传本。清人阮元于嘉庆年间搜辑四库未收书进呈,据旧抄本过录了1部《蚁术诗选》8卷,并将其收入了《宛委别藏》丛书。主要版本除《宛委别藏》本,还有明隆庆六年(1572)好德轩刻本和数种清抄本(常与《蚁术词选》4卷合抄为1编)。本集无序跋,署“元云间邵复孺草”,“明新都汪稷校”。卷1为五言古风,卷2为五言长律,卷3为五言律诗,卷4为七言古风,卷5为七言排律,卷6为七言律诗,卷7为七言绝句,卷8为联句。全书共有各体诗376首,联句3篇。邵亨贞长于七言,七言律诗在各卷中分量最重,而且有1卷七言排律,这是其他元人诗集中所少见的。他的诗几乎很少涉及元明易代时的长期的战乱,主要是应酬之作,多与钱惟善、杨维桢、曹知白、沙德润、成廷珪等人唱和。阮元在《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中称邵亨贞“诗格高雅,绝无元世绮缛之习”。这一评价要高于邵亨贞诗的实际成就。据《野处集》冯迁、汪稷跋语,可知《野处集》是上海陆郯交给汪稷刊行的。《蚁术诗选》应该也是出自上海陆氏。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