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丽叶特·比切·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年6月14日—1896年7月1日),美国作家,著名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1811年6月14日出生于北美一个著名的牧师家庭,1896年去世。南北战争,即黑奴解放战争,是在19世纪60年代进行的。但从19世纪20年代起,废奴制问题就成为美国进步舆论的中心议题。当时许多著名的美国作家都站在废奴的一边,为解放黑奴而呼吁。斯托夫人是这批废奴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汤姆叔叔的小屋》激励了一代人的“废奴运动”,也把内战搬上了历史舞台,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41名。
父亲是著名牧师里曼·比彻。幼年因父亲关系颇受加尔文教派影响。青年时期因其叔父萨缪尔·福特的影响接受了自由主义信仰。她喜欢读司各特的浪漫小说,这在她后来的著作中有明显反映,1832年,她随全家迁往辛辛那提市,在一座女子学校教书,写了一些关于新英格兰生活的随笔。1836年,她与父亲所在的神学院的C.E.斯托教授结婚。其间,她访问了肯塔基州,目睹了那里奴隶的生活,这为她后来的小说提供了素材;她又受到父亲学校中强烈的反奴隶制情绪的影响。这种情绪奠基了她小说的基调。1850年,她随丈夫迁至缅因州,那里关于反奴隶制的讨论使她无比激动,于是利用空闲时间写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小说引起强烈反响,使她一举成名。为了反驳保守势力的攻击,1853年她发表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题解》,引用法律、法院档案、报纸和私人信件等大量材料证明她的小说所揭露的事实。她的其他主要著作有:《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1856),《奥尔岛上的明珠》(1862),《老镇上的人们》(1869),《粉色和白色的暴政》(1871),以及一些宗教诗,收入1867年出版的《宗教诗选》。她还写过一篇虚构的维护女权的论文《我妻子和我》(1871),今天常常被女权主义者引用。斯托夫人晚年主要住在佛罗里达,在《棕榈叶》(1873)一书中描写了她在那里的宁静生活。
19世纪美国作家比彻·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废奴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小说中的汤姆是种植园主谢尔比家的家生奴隶,从小忠心侍奉主人,成年后当上了总管,人们都叫他汤姆叔叔。他与家人住在一间小木屋中。谢尔比做股票生意失败后,将汤姆和另一个奴隶抵押给新主人。途中,汤姆救了一个落水的女孩伊娃,伊娃的父亲圣克莱尔出于感激,买下了汤姆,他们相处得很好。后来,伊娃夭折,圣克莱尔答应了女儿临死前提出的解放汤姆的要求。不料,圣克莱尔突然遇害。汤姆又被卖给另一个种植园主。由于他同情帮助其他奴隶,遭到主人毒打,他血流满面,大声地说:“我的灵魂不属于你,你买不到它!”当谢尔比的儿子乔治到来,要赎汤姆回去时,汤姆却因遭毒打离开了人世。乔治悲痛地埋葬了汤姆,发誓要铲除这令人诅咒的奴隶制。回到庄园后,他解放了家中全部黑奴,并对他们说:当你们享受自由的时候,请记住亲爱的汤姆叔叔,看一看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赞扬了女奴伊莱扎不愿儿子被卖,而带着儿子冒死逃往加拿大的反抗精神,同时对汤姆逆来顺受的基督教博爱宽恕精神表示了肯定。1852年小说发表后,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在美国南部,被列为禁书。奴隶主疯狂诋毁此书及斯陀夫人。作者收到的许多匿名信中,有的装着一颗子弹,有的装有两只黑奴的血耳朵。但此书受到全世界进步人士的热列支持。西方史学家认为此书为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制造了强大的舆论。林肯总统称斯陀夫人是“引起一场大战的小妇人”。在此书之前,美国小说由浪漫主义占统治地位,这部美国第一部具有鲜明民主倾向的作品问世,为美国文学奠定了第一块现实主义基石。1901年,此书由林纾译成中文出版,名为《黑奴吁天录》。后来,欧阳玉倩将其改编成话剧《黑奴恨》上演。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