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宋代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洵子、轼弟。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自由沉静好学,博览群书。嘉祐二年(1057),与兄轼同榜进士及第而名动京师。嘉祐六年(1061),兄弟二人同举制科,传为佳话。但二十余年沉沦下僚,仕途坎坷。初除商州军事推官,知制诰王安石不肯撰词,于是奏乞在京侍父。治平二年(1065),出任大名府推官,次年父卒,扶丧回蜀。熙宁二年(1069),服除还朝。辙上书神宗,即日召对,除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批评新法,自请去职三年,张方平知陈州,辟为教授六年,改齐州掌书记九年任满返京,上书要求废新法,又出任南京留守张方平的签书判官。元丰二年(1079),坐兄轼乌台诗案,贬监筠州盐酒税七年,移官淮南绩溪县令元丰八年,苏辙被召,任校书郎,未至都门而擢为右司谏。元祐元年(1086),又擢起居郎、中书舍人,后任户部侍郎、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御书中丞、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元祐更化期间,苏辙扶摇直上,从县令一路攀升为副相。哲宗亲政,政局大变,苏辙“岁经三贬”:于绍圣元年(1094)三月落职知汝州六月,降三官知袁州九月,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远谪化州别驾,雷州安置次年,移循州。徽宗立,始遇赦北归,寓居许昌颍水之滨,杜门谢客,度过了12年闲适的幽居生活。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观苏辙平生所学,以儒学为主,兼收百家,尤其倾慕孟子。他一生大部时间为官,最擅长政论和史论,但总起来讲,成就不如其父兄。在政论中,他纵谈天下大事,颇有见地,针砭时弊,也能一针见血。嘉祐六年殿试时,他的文章就曾“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言仁宗“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惊”;“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优笑之度,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而且指责仁宗在“海内穷困,生民愁苦”的情况下,大手大脚的赏赐,“所欲则给,不问有无”。险些因出言不逊而见黜。其史论佳作亦多,且多以史为鉴,暗喻时政,《六国论》、《三国论》就是这类的名篇。苏辙的散文、诗、赋也颇具特色,尤其是散文,纡徐曲折,绕有情致。如《黄州快哉亭记》寓意深刻、气势非凡,将写景、抒情、叙事、议论完美结合,读起来音调铿锵,朗朗上口。而《武昌九曲亭记》也写得情趣盎然。刘大谟在《栾城集序》中谈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诗作,特别是晚年诗作像《秋稼》、《南斋竹》等,有一定的深度,艺术水平也尚可,反映出晚年的隐居生活,进一步丰富了他的人生感受,从而使他的诗歌创作更臻成熟。他的《墨竹赋》写得细腻而有诗意,可谓赋中佳品。
辙一生著述宏富,有《栾城四集》凡76卷,《诗集传》20卷、《春秋集解》12卷、《古史》60卷、《龙川略志》10卷、《龙川别志》8卷、《老子解》2卷等。其文立意允当,结构严谨,行文简洁流畅,语言朴实淡雅。其诗自然朴实,清新淡雅,一如其文。仕途失意在诗中表现得委婉蕴藉,哀而不伤,还写了许多咏景物、交游、题画诗。《栾城集》在宋代已有建安、麻沙、蜀本、家藏本等,可分为两个系统,以有无《应诏集》和章疏有否删削为区分标准。今曾枣庄等校点上海古籍社版《栾城集》和中华书局本《苏辙集》虽各具特色,但均称善本。其生平事历见苏过《斜川集》卷六《祭叔父黄门文》、《栾城后集》卷一二《颍滨遗老传》、孙汝听《苏颍滨年表》(附点校本《栾城集》后)、曾枣庄《苏辙年谱》等。苏辙的《论蜀茶五害状》、《乞废官水磨状》、《乞差官与黄廉同体量蜀茶状》、《再乞差官同黄廉体量茶法状》、《申本省论处置川茶未当状》等奏疏,是关于宋代茶史研究的极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其论事详明,说理透辟,足成一家之言。其《和子瞻煎茶》、《次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首》、《宋城宰韩秉文惠日铸茶》、《梦中谢和老惠茶》、《茶花二首》等茶诗写来情韵盎然,体现了他很深的茶学素养。《送周思道朝议归守汉州三绝》之一:“早缘民事失茶官,解印重来十二年。美恶一周还自复,始知东里解言天。”对周表臣的宦途失意、茶法得失表达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和坚定不移的立场。
纪传体史书。北宋苏辙撰。60卷。辙据司马迁《史记》,参考诸书,上自伏羲、神农,下迄秦始皇,为7本纪,16世家,37列传。自谓追录圣贤之遗意,以明示来世。至于得失成败之际,亦略论之,于《史记》有纠正补缀之功。书成于绍圣二年(1095),朱熹赞之曰:“近世言史者,唯此书为近理,而学者忽之。”书中附注,不著姓名,据叶大庆《考古质疑》之说,乃辙子苏逊为明其去取之意而作。有宋刊本及元、明刊本,《四库全书》著录。 查看详情>>
苏辙在谪居龙川期间撰著了《龙川略志》和《龙川别志》二书,据其自序称,《略志》10卷,共40条,《别志》4卷,共47条,南宋以来传本或分或合,卷数极为分歧,今通行本《略志》仍为10卷,《别志》则为2卷,条数也均与自序所言不合,已非原本之旧。 查看详情>>
四卷。宋苏辙撰。《道德经解》,又称《道德真经注》、《道德经疏》、《老子新解》、《老子解》。宋以前学者注解《道德经》,或参阅河上公注本,或依据王弼注本,综其要旨,皆述无为养生治国之道,注文多以儒、道家言释经。苏辙《道德经解》则引儒家“中庸”之说以比附,主张儒、释、道三教归一,强调三教同源。苏轼为其书题跋曰:“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使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后来朱熹不满此说,认为是援儒入墨,不利于各学派之立说,并作《杂学辨》以攻之,斥其“学儒之失而流于异端”。清代有人不同意朱熹的观点,认为多此一举,如果要攻击此书,不如直接攻击 《老子》。近现代学者对苏辙《道德经解》颇为推重,还有学者将其书与王弼注本并提,称其属官学流派。现存明 《道藏》本,题为 《道德真经注》; 明闵刻朱墨套印本,题为《道德经疏》;清《四库全书》本;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题为《老子解》,四卷本。 查看详情>>
史论,苏辙撰。苏辙早年即有进论二十五篇,晚年闲居时期更是著成《历代论》四十五篇,极言历代治乱之得失,观点新奇,文字老成,体现了他史论散文的最高成就。苏辙在《历代论》并引中说:“予既壮而仕。仕宦之余,未尝废书,为《诗》、《春秋》集传,因古之遗文,而得圣贤处身临事之微意,喟然太息,知先儒昔有所未悟也。”苏辙一生未废史学,他说“吾为春秋集传,乃平生事业。”从他所说的“知先儒昔有所未悟也”可见其观点往往能发前人之所为见,形成自己独特新颖的见解。《历代论》,有些篇章是写得很有特点的。论汉光武、唐太宗,分析相当全面,和苏轼相比,特点确在于“稳”。 查看详情>>
注释书。宋苏辙撰。成书年代不详,旧本首题颖滨遗老字,为其晚年退居之号。陈振孙《书录解题》考证此书实为少年时所作。全书1卷。以《孟子》原文文句为条目,阐发其义,名物训诂较少而文意阐释为多,释义与章指相关联,立义醇正不支,自有所见,但部分篇章未免驳杂,是瑕瑜互见之作。收入《指海》,有道光本、影道光本。辙少年时作《论语略解》、《孟子解》,前者今已不存,后者史志中有著录。该书共二十四章,对《孟子》多有发挥,同时也有辨难,如第二十章以《周官》驳《桃应篇》窃负而逃;以孔子之论性驳孟子之论性等。辙受释、道、墨诸家影响,援以入儒,难免被后人讥为驳杂不纯。该书不囿于一家之言,大胆设论,自有所见。 查看详情>>
二十卷。苏辙撰。苏氏在《诗集传·自序》中认为《小序》“反复繁重,类非一人之词。凡此皆毛氏之学而卫宏之所集录也。”由此提出《小序》的首句为子夏所作,其下为毛氏门人所作,并由东汉时人卫宏所集录的说法。后世广泛流传的《诗序》非一人所作之说,实从其说而来。唐人成伯瑜《毛诗指说》已有《小序》首句为子夏所作之说,苏氏可能有所继承,但苏辙之说从整体上不同于成伯瑜,而且有更充分的理论根据。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苏辙之说“不为无见”,“不为无征”。苏辙之说对后代说《诗》很有影响,南宋程大昌《诗论》、李樗、黄櫄《毛诗集解》均有承袭。《诗集传》的体例也有独到之处,只录并只解说《小序》首句,删汰以下余文。一诗一解,先释语词,再解章意与诗旨。不录他说,只断己意。全书简洁明净,便于阅读与研讨。书中许多见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认为十五国风的排列是以“亡之先后”为顺序,可谓独创。在词章和章法的诠释上也有精到之处,一些有关诗作历史背景的考订也见功力。但从总体上看,仍囿于《诗序》的说诗体系,仍是王者之化、后妃之德。甚至把许多爱情诗说成是讽刺诗。书中还不时透露出对妇女的轻视,书中个别诠解不仅穿凿附会,甚至是荒谬的。该书在南宋有较大影响,《吕氏家塾读诗记》、《诗补传》、《诗缉》等着作多次采录其说。由于到明代才出现较少的刊本,从而影响其对后代的流传。版本有《颍滨先生诗集传》十九卷,明刊两苏经解本。《诗集传》二十卷,明焦氏刊本。 查看详情>>
二十卷。宋苏辙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语刊行于此。是本也坤所选编并加评语,红黑二色套印本,盖万历年间所刊。苏辙文20卷,计上书、札子、状19篇,书、启10篇,诸论及历代古史论82篇,策25篇,序、引、传7篇,记12篇,说、赞、辞、赋、祭文、杂著11篇。 查看详情>>
宋代笔记。苏辙著。《略志》10卷,并有《龙川别志》4卷。这两种笔记是苏辙晚年隐居循州龙川时所写,成书于元符二年(1099)。《略志》主要追忆平生经历,尤其是所参与的各项政治活动,大致依时间先后编排。由苏辙口述,其子苏远记录,凡40事。《别志》主要记录所闻前贤及时贤的轶事,凡47条。其中关于杨亿、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记载,对于研究这些作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南宋史学家李焘对其中的史料颇为重视。中华书局将此书收入“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由俞宗宪点校,1982年出版。点校本以夏敬观涵芬楼本为底本,以《百川学海》、《四库全书》等本作为参校,并据傅增湘校影宋抄本补入《别志序》1篇。 查看详情>>
北宋苏辙撰。一卷。前有自序云:“予少年为《论语略解》,子瞻谪居黄州为《论语说》,尽取以往,今见于其书者十二三也。大观丁亥闲居颍川,为其孙籀、简、筠讲《论语》,子瞻之说,意有未安者,时为籀等言之,凡二十有七章,谓之《论语拾遗》。”其书以《易》曰“无思”解释《诗》曰“思无邪”,认为“惟无思然后思无邪”,而圣人无思则是指“外无物内无我”;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为虽死而不乱”之类,颇涉于佛、老二氏之学。而其所说“请讨陈恒”、“子见南子”、“齐归女乐”、“泰伯至德”等章驳正苏轼(字子瞻)说,俱有精理。他如以“刚毅木讷”与“巧言令色”相证,以“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等“六蔽章”之不好学与“入孝出弟章”之好学文互勘,亦颇有所发明。存有《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