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贻汾(1778—1853), 字若仪,号雨生,别号少云子、少云道人,晚号粥翁、琴隐翁。江苏武进人。其祖父汤大奎官福建凤山知县,守城殉职,其父荀业同死。汤贻汾少承母教,侨居福安。以祖、父难荫袭云骑尉,授扬州三江营守备。改补广东抚标右营守备,升山西大同镇灵丘路都司。不久,擢浙江抚标中军参将、乐清协副将。后荐升温州镇副总兵,未赴任。以见忤上官,退居林下。侨寓南京,筑琴隐园,结交海内名宿:“招邀胜侣,结诗社,觞咏无虚日。名士渡江来者必诣其庐,隐然负时望”(同治《上江县志》)。与侯云松、秦耀曾、梅曾亮、许宗衡、金鳌等过从甚密。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金陵,城破,赋绝命诗,投池死。谥贞愍。
汤贻汾精骑射、娴韬略,工诗词,精音律,抚琴、围棋、吹箫、击剑诸艺皆能,且通天文、地理及百家之学,“有诗、书、画三绝之称”(金武祥《粟香随笔》)。画负盛名,为嘉道后大家,与戴熙相匹,并称“汤戴”。论者评其诗云:“其诗于清和逸隽之中,多悱恻缠绵之致。不追琢而工,不矜饰而艳,不瞡瞡于摹古而自不失古人矩律”(吴云《汤贞愍公诗序》)。龙榆生谓其“与同邑董士锡善,常共论词,亦常州词人中之健者”(《忍受漫录》)。著有《琴隐园诗集》三六卷、《琴隐园词集》(别题《画梅楼倚声》)四卷、《画荃析览》等。蒋宝龄《墨林今话》称其制有《梯仙阁三种曲》,令家婢歌之,咸能上口。今仅知其著有戏曲二种:杂剧《逍遥巾》有刻本传世;传奇《剑人缘》“旧有刻本,兵燹后散失。三十年来,求之不可得”《汤涤《逍遥巾·跋》)。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五、顾寿桢《汤将军传》、蒋敦复《汤将军行略》、杨象济《书汤雨生将军事》(均见《续碑传集》卷六四)、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四三、李濬之《清画家诗史》庚下及《同治上江县志》等。
画学论著。清汤贻汾著。一卷。将笪重光《画筌》加以分类,首段为“原起”,下分论山、论水、论树石、论点缀、论时景、论钩皴染点、论用笔用墨、论设色、杂论、总论等十部分,推崇笪氏“言精理确,久为艺林所珍”。强调绘画“必具有夙慧,而后可以言”。“善悟者观庭中一树,便可想象千林。对盆里一拳,亦即度知五岳。钝根者虽阅历万里,无一笔之生机。”反映其重视审美灵性的美学观念。是书前有嘉庆十八年(1813年)仲振履“序”及嘉庆九年(1804年)、十八年(1813年)谢兰生“跋”,十九年(1814年)作者之弟贻浚“跋”。有《述古丛钞》本、《翠琅玕馆丛书》本,《画论丛刊》据前者收录。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