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衒之(?—555),东魏官吏、文学家。又作阳衒之、羊衒之,《史通·补注》《郡斋读书志》《百川书志》作 “羊衒之”。羊字疑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之。北平(今河北满城)人。出身世家大族。曾历任东魏抚军府司马、秘书监、期城郡(今河南泌阳县)太守等。擅长散文,兼通佛教经典。北魏迁都洛阳后,京城异常繁华,京都内外,凡一千余寺,称天下第一。永熙末,东魏迁都于邺,加之东西魏混战不止,洛阳寺庙大半在兵火中毁灭。武定五年(547),他因行役又至洛阳,此时“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尽,庙塔丘墟”(《洛阳伽蓝记序》)。抚今思昔,感触万端,恐后无传,于武定末年(547—549),写成《洛阳伽蓝记》五卷。记述洛阳昔日寺庙弘壮侈丽的盛况以及都市风物人情、庭园景色等。此外,书中还对洛阳通衢十里的商市,誉满洛阳的佳酿桑落酒,以及南北两地饮食嗜好的风俗殊异和传闻故事等,多有记述,可从中窥见当时社会风情之一斑。又依据宋云《京纪》、慧生(一作惠生)《行记》和《道荣传》,描述宋云、慧生西行求法的经过,为研究古代西域和中印文化交流及地理交通,提供了重要史料。该书文笔艳丽秀逸,而不流于浮靡雕琢,语言精雅洁净,散中有骈,详简得体。如《白马寺》、《高阳王寺》、《景林寺》等篇,写景状物,立论抒情,颇具特色。此书与《水经注》同为北朝杰出的风物地理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散文杰作。事迹略见《洛阳伽蓝记自序》及《广弘明集·王臣滞惑篇》。
城镇志。魏杨衒之撰。五卷。衍之,史书无传。其事迹略见于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六《王臣滞惑》篇。道宣称衒之为北平(今河北满城)人。官抚军府司马,元魏末为秘书监。因见北魏皇族、官吏穷奢极欲,借修佛寺,大肆侵渔人民,乃撰此书予以揭露。约成于武定五年(547),三万余字。分洛阳为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五区,共记永宁、建中、长秋、瑶光、景乐、胡统、景林、龙华、宗圣、庄严、宝光、白马等四十三寺,和宋云惠生使西域,以及京师建制与郭外诸寺状况。该书虽以记北魏洛阳佛寺为主,而实际侧重于当时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传闻故事等。故对研究北魏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的修筑和历史古迹等均有重要价值。卷五所载宋云、惠生使西域一节,与晋《法显传》和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同为研究古代中亚地理、历史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史料。作者熟悉当时掌故,长于著述,叙事简括,文笔隽秀,可与郦道元《水经注》相媲美。该书既是地理书,又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极好的文学著作。其刻本较多,明有《如隐堂》本,毛氏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清王谟辑校《汉魏丛书》本,1955年中华书局出版周祖谟校译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