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鹏(?-约883),唐朝诗人,鹏一作鹄,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尝自称“乡校小臣”,家于徐孺子亭边,以林园自乐。师韩愈、柳宗元文,大中、咸通间才名颇著。然因家贫不达,作诗多寓讥讪,每为权贵嫉忌,故屡举进士不第。乾符时,福建观察使韦岫爱其才,拟招为婿而不果。广明元年,黄巢攻克长安后,鹏避地游荆襄,后南归。中和时,客死扬州。鹏工诗,以文章称。时闵廷言文格高绝,鹏与之齐名。其诗诗思清丽,内容时有讥讪权贵,愤世疾俗者。《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均著录《来鹏诗》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记《来鹏集》一卷。《全唐诗》卷六四二编其诗为一卷,《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一三补有残诗,《续拾》卷三三亦补收诗
廖润鸿,约生于1874年前后,卒年不详。清针灸学家。字逵宾。湖南渌江(今醴陵)人。博学。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明师授《针灸集成》,读之豁然有得。遂参以《医宗金鉴》,考订其穴法,勘正其讹误,并按穴亲验,终得其法。为便记诵,又以五言韵编成《考正周身穴法歌》,附刊于《针灸集成》 之后,同时梓行。
李学川,字三源,号邓尉山人,江苏吴县人,是清代针灸名医。李学川擅长用针灸。但是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逐渐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李学川因而感慨当时轻视针灸的社会风气,认为“今医独视方药,视针灸为小技而忽诸”。所以意欲通方药、针灸两家之界限,提出针灸与方药可以左右逢源,才能使得医者在临证时能够更加全面诊治,经40余年的努力,于1815年(嘉庆二十年)撰成《针灸逢源》一书,为清代针灸佳著。《针灸逢源》是继《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之后又一部内容较为完备,而又具有一定特色的综合性针灸专著,与明代的同类针灸专著相比,总体内容上与《针灸大成》相类似,但编排取舍更为精审,其所摘引《内经》原文注释详明,在
刘应时,宋代诗人,字良佐,号颐庵居士,四明慈溪(今属浙江)人。名儒刘继宽之子,生平经历不详。有《颐庵居士集》二卷。范大成深赏其诗,《闻范至能匄祠》有“酷爱新诗成异遇,每于广坐语诸儒”之句。陆游序其诗,举“颇识造物意,长容吾辈闲”、“日晏犹便睡,犬鸣知有人”、“世事不复问,旧书时一看”、“一夜催花雨,数家邻水村”、“青山空解供望眼,浊酒不能浇别愁”、“觅句忍饥贫亦乐,钞书得味老何伤”之句,谓为“卓然自得”。盖谓锤炼之极,出以自然,无做作之迹。杨万里亦序其诗,赞其“睡魔正与诗魔战,窗外一声婆饼焦”信手拈来、颇涉粗犷之句。盖陆、杨作诗,风格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同。全面权衡,其诗“虽格力稍薄,不
李延兴,元代诗文家。字继本。东安(今河北安次)人,元初古籍北平(今北京)。少以诗名。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登进士第,授太常奉礼兼翰林检讨,以中原战乱,遂隐居不仕。河朔学者,多从之学,以师道尊于北方。入明后,多次主持县邑之学,其自述云“洪武乙卯(1375),典邑校于涞”,“戊午(1378)夏,永清刘宰招致,摄其乡学”(转引自《列朝诗集小传》)。集中有代雄县知县所草《祷雨文》,署洪武二十八年(1395),可知洪武(1368—1398)后期延兴仍在世。明初诗人集中在大江南北,淮河以北很少有以诗名世者,延兴为一例外。延兴虽已食明朝俸禄为明之学官,然其上代在元朝累世富显,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入
黎民表(公元1515年~1581年),明诗文作家。字惟敬,自号瑶石山人。从化(今属广东)人。嘉靖十三年(1534)举人,除翰林院孔目,转吏部司务。执政知其能文,用为制敕房中书,供事内阁。出为南兵部车驾员外,迁为河南布政使参议。致仕卒。以诗擅名于岭南,王世贞将其列入后五子之首。其诗甚多游览之作。有的表现其乐山乐水的情怀如《出郭一里望白云山》:“弥弥清露溥,英英白云上。旭日熹阳崖,暄气散林莽。栈道既萦纡,窥川亦沆。千吕气多奇,建大影殊状。陟云脸已捐,览胜心逾壮。玄圃非冥设,丹丘岂外象。顾矫凌风翼,永恣山水赏。"有的寄寓着吊古伤今之情,在《虞翻宅》里,诗人对住宅前后进行一番叙述、渲染之后,发出“
刘将孙(1257—?)宋元文学家。字尚友,别号养吾,吉安庐陵(今属江西)人。刘辰翁之子,长而颖悟过人,宋末举进士,元皇庆二年(1313),荐授光泽(一作将乐)主簿,曾为延平教官,临汀书院山长。其父人称须溪先生,将孙濡染家学,颇习父风,故当日有“小须”之目。吴澄为其集作序,称其文浩瀚演迤,论者以为尚友之嗣会孟(辰翁),不忝子瞻(苏轼)之嗣明允(苏洵)。其《感遇》诸作学陈子昂、张九龄,曾闻礼序称寄托深远。近体多佳句。其学术思想推崇程、朱,为文尊欧阳修、苏轼,其序说、碑志诸文虽伤于繁富,字句亦间涉艰涩,然而叙事婉曲,善言情款,有其父之所短,亦未尝不具有其父之所长。宋、元之际部分遗民行事不见于他书
李一楫(1555—1624),号巨川,明潮州府程乡县松江(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松口镇)人。万历贡生,历任福建晋江县训导、广东高要县教谕、廉州府教授,卒谥“孝友纯儒”。系福建石壁南迁梅州李氏大始祖李德明(私谥纯笃)的十世孙,为梅县松口车田李氏开基祖,是万历三十七年广东解元、翰林李士淳(李二何)及万历四十七年状元庄际昌的业师。品行高尚、学问渊博,著有《月令采奇》四卷传世,康熙《程乡县志》、乾隆和光绪《嘉应州志》中均有传。
吕声之,宋代诗人。字大亨(一作名聲之,字大亨),新昌(今属浙江)人。博学笃行,有声庆元间。与其师陈傅良、友蔡幼学同升太学,壁间记名在陈下蔡上。二公既贵,声之独寥落不偶,或戏之曰:“此所谓厄于陈、蔡之间也。”登嘉定七年进士第(《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七),授宿松尉。以恩迁平阳丞,再转昭信军节度推官。大亨以能詩名,有詩數百篇,集名《沃洲杂咏》,宋时即已刻行(《石仓历代诗选》卷二二○载其裔孙继梗跋),原卷已佚,今存《沃州雁山吟》一卷,仅三十馀首,有《两宋名贤小集》本、《宋百家诗存》本及《宋人集》甲编本。其诗自出机轴,邑子小胥类能诵之,与仲弟冲之俱有名于时。《全宋诗》卷二八一一录其诗一卷。事迹见《万
骆如龙,清儿科医家。字潜庵。历阳(今安徽和县)人。专业儿科,注重推拿法。撰《推拿秘书》五卷(1784年),后世改称《幼科推拿全书》,删为四卷。该书首录“保婴赋”等歌括,杂论儿科病诊法,次列推拿穴位及各种推拿手法、诸病推拿法,流传较广。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