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澄(1576—1612),明末学者。字静之,一字练江。扬州宝应(今江苏宝应)人。8岁读《正气歌》、《衣带赞》,即立文公位,朝夕拜之。19岁,举于乡。登万历辛丑(1601)进士第,授顺天学教授,迁国子学正。遂归,杜门读书。壬子(1612)起职方主事,未上而卒。北方学者称其为“淮南夫子”,与东林诸君子为性命之交。为学倡刻苦自励,认为“一日之内,一事之间,有多少不合义处,有多少不慊于心处,事事检点,不义之端渐渐难入,而天理之本体渐渐复旧,浩然之气不充于天地之间者鲜矣”(《绪言》)。“物来顺应,顺者顺乎天理也,非顺乎人情也。”(同上)尚“君子”恶“小人”、“乡人”。“与君子交者,君子也,小人交
凌义渠(1591~1644),明代诗文作家。字骏甫。乌程(浙江吴兴)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除行人。崇祯三年(1630)授礼科给事中,三迁为兵科都给事中,居谏垣九年,建白甚多。出为福建参政,寻迁按察使,转山东右布政使。崇祯十六年入为大理卿,京师陷,自经死。谥忠清。清顺治中改谥忠介。其诗深靓幽洁,情景交融。如《潜山旅舍》:“满酌聊将浊酒沽,行行转复怯前途。四周草树兼风猛,一带茅茨照月孤。饥鼠欲来灯已暗,啼螀不止梦全无。可知一夜寒侵骨,馋说经秋意蚤枯。”其诗还总含有几分悲凉,如《微雨》:“一雨飘何向,因风不尽同。幽凉起暮色,迷漫结秋空。冷铺投鞍入,荒心觅路通。隔溪烟缕缕,愁望是湘中。”这
卢照邻(637?—689?),初唐文学家。字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北京大兴)人。自幼笃志于学,10余岁时即远道寻师,从文字学大师曹宪学《埤苍》、《尔雅》,又从王义方学经史。博学多才,善为辞章。据张《朝野佥载》卷6记载,卢照邻“弱冠,拜邓王府典签,王府书记一以委之。王有书十二车,照邻总披览,略能记忆。”邓王李元裕对其十分爱重,比之为司马相如。李元裕卒于麟德二年(665),卢照邻当于此前离开邓王府。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入蜀为新都尉。秩满后,不愿再求仕,盘桓蜀中,放情诗酒。王勃于总章二年(669)入蜀,曾与卢照邻交游唱和。卢照邻约于咸亨二年(671)离蜀入洛。不久,即染风疾
骆宾王(约626年—约687年),唐初文学家。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称“初唐四杰”。幼年聪颖,7岁即能赋诗。《全唐诗》卷79所载《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题下注为“七岁时作”。其父骆履元为博昌县令,骆宾王曾随父就读,未成年而父死任上。服满后奉母移家兖州。迫于生计,曾干谒求仕。22岁前后赴京应试,落第后在京洛漫游。30岁前曾在京任职,具体仕历不详。约于永徽二年(651)为道王李元庆掾属。永徽六年前后离开道王府,回兖州闲居达12年。麟德二年(665),唐高宗封泰山,骆宾王受齐州父老之托撰《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乾封二
令狐澄,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旧唐书·令狐楚传》谓吏部员外郎令狐缄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作宣宗朝宰相令狐绚子。登进士第,后累辟使府。咸通二年书令狐楚《登白楼赋》,八年为浙西观察判官。乾符间官中书舍人。著有《贞陵遗事》(又名《大中遗事》)二卷,记宣宗朝遗事十七则,今不存。《资治通鉴考异》、《类说》、《唐语林》、《绀珠集》、《说郛》等书中存逸文十馀则。另《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五存其所撰《令狐统墓志》。《旧唐书》卷一七二、《新唐书》卷一六六《令狐楚传》附事迹,另参《新唐书·艺文志》、《宰相世系表》、《直斋书录解题》卷五、《唐语林校证》附录《唐语林援据原书提要》。
刘希岳,唐宋间道士。字秀峰,一字单嵩,号朗然子。北宋初漳州(今福建漳州市)人。据《中州金石志》、《金石续编》载,出生豪门,自幼研读诗书,进士及第。因感叹浮生如梦,遂遁迹道门,栖心物外。宋太宗端拱中(988年—989年)为道士,居西都老子观,修炼胎息内法,兼制外丹大药。年六十四,遇异人,乃得道要大法。主持通玄观,后改集真观。事迹灵异,修炼尘凡,阅世百年,至宋端拱(988~989年)年间逝于桃花坊。有《太玄朗然子进道诗》三十首行于世。
李璧(1158-1222),南宋宁宗时参知政事。字季章,号雁湖居士,又号石林,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李焘子,李埴之兄。先以父任入官,后举进士。宁宗即位,迁著作郎兼刑部郎、权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开禧元年(1205),受命使金贺生辰,还言用兵当慎重,后发制人。二年,出师之策既定,度力不能回,疏请追夺秦桧王爵,以彰明国是,激励复仇雪耻之志。因起草伐金诏书,进权礼部尚书。北伐丧师,进言韩侂胄贬苏师旦,治败将郭倬、李汝翼之罪。拜参知政事。礼部侍郎史弥远谋诛侂胄,璧预闻其事。侂胄既诛,兼同知枢密院事。后御史劾其反复诡谲,削三秩,谪住抚州(今属江西)。越四年,复除端明殿学士,知遂宁府。及至,收溃兵,平
刘元高,字仲山,高安(今属江西)人,应龙长子。尝与姚勉、胡仲云论天下事,慷慨激烈,号高安三俊。淳祐十年进士,授柳县主簿。咸淳间,知宁都县,移知侯官。景定间,为沿江制置司干官,官至监察御史。著有《汉史意抄》、《书史续抄》、《贵华录》、《山居稿》,已佚,今存所辑《三刘家集》。为文以理致为先,繁简必当。林希逸谓其诗学黄庭坚,“思清而兴远,词赡而律严,求之派家,神情风格皆具”(《刘元高诗序》)。《全宋诗》卷三四四六录其诗二首。事迹见《宋史》卷四二五《刘应龙传》附传、《楚纪》卷五二、《正德瑞州府志》卷九。
李师政,唐代上党(山西长治)人。生卒年不详。贞观时任门下典仪。初为儒者,后学佛法,为济法寺法琳之弟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道士太史令傅奕曾上疏请废佛教,师政遂撰《辨惑》、《通命》、《空有》等文驳之,以“明邪正之通弊”、“辩殃庆之倚伏”、“破断常之执见”(《内德论》)。阐论佛法利于国政,并驳斥傅奕之妄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内德论》一卷。《全唐文》卷一五七收其文四篇。生平事迹见《新唐书》卷五九《艺文志》。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