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诚(约公元1354年前后在世),元代诗人。字敬夫,又名吕肃。昆山(江苏太仓)人。自幼聪敏,喜读书,事文雅,与文坛名士多有交往。在自家园林中养了一只鹤,后来又有鹤飞来与之为侣,便建“来鹤亭”以纪其事。他家中还有梅雪斋,常与同里郭翼、陆仁、袁华在此唱和。地方官屡次打算聘请他出任儒学训导,他都没有就职。入明后,于洪武初年曾谪居广东,不久又赦还乡里,直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尚在世,终老于家。《草堂雅集》收入他的诗26首。据《元诗选》三集所载吕诚小传,他的诗集有《来鹤亭集》、《既白轩稿》、《竹洲归田稿》等编,而且清初具存,但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只存有《来鹤亭集》8卷。他的诗颇受杨维桢、顾
李新(1062~?),字元应,自称跨鳌居士,仙井(今四川仁寿)人。元丰七年,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元祐三年进士。元符末,为南郑县丞,应诏上万言书。崇宁元年,坐元符上书夺官,谪置遂州。大观元年,遇赦,为普州司法参军。宣和间,为资州司录。绍兴五年,追赠朝奉郎。李新为北宋末年重要作家,其散文多论及时事,依违新旧党之间,尝作《三瑞堂记》以谀颂蔡京,议论也往往趋附时局,以求迁除。有一些文章,俳散相间,妙于变化,俊迈可诵。诗歌气格开朗,无南渡后诗人细碎哀伤之音(《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五)。其诗古体如《古兴》、《杨村四十韵》、《飞练歌呈宋幽州宏父》,近体如《从辟泸南道中晓征三首》、《雪树》、《项羽庙》、《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南宋词人。字长孺,号可斋,祖籍怀州(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邦彦曾孙。绍定三年,知襄阳县。历濠州通判、军器监主簿、鄂州通判。嘉熙元年,为沿江制置司参议官。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兼督视行府参议官。四年,除右司郎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太府少卿兼敕令所删修官。淳祐二年,为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进权兵部尚书。六年,以言落职予祠。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十年,除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为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制置大使,进司夔路策应大使,赐同进士出身。以事奉祠。四年,为福建安抚使。五年,除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兼广南制置
李有棠(1837-1905),清江西萍乡人,字芾生。在二十二岁时,以第三名考取入袁州府学为附生(即俗所谓“秀才”);在二十五岁时,以超等第一名,补授廪膳生(即在岁试及科试中都考列一等以上,因而有资格领取国家津贴的秀才);在二十八岁时,考取辛酉科第一名优贡。次年,通过朝考,选拔江西省峡江县训。在任三年,即因祖母、母亲年高无人侍奉,弃官归家养亲。这就是李有棠“学而优则仕”的全部的、很不显赫的经历。李有棠幼年时读书,就已显露出天资的聪慧,不但能强记,而且十分注意锻炼理解能力。在十多岁时,他便领悟到 “有用之学,无不自经史酝酿而出”。所以他特别留心经史,不到二十岁,就已读完《十三经》。由于在他的上
李廷忠(1154~1218),字居厚,号橘山,於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淳熙八年进士,历任於潜教授、无为教官、旌德知县,官终夔州通判。著有《洞霄诗集》,已佚,《宋诗纪事》卷五十五存其《游大涤》一首,有“空庭有客扫松影,古径无人踏藓痕”句,清新可诵。又著《橘山四六》二十卷,明孙云翼注,有明刻本、钞本、《四库全书》本。其四六文对仗工稳,但好博矜新,体格稍卑。其词今存辑本《橘山乐府》一卷,有《校辑宋金元人词》本。《全宋词》第四册存其词十五首,多为祝寿应酬之作。《全宋诗》卷二六七五录其诗一首。《全宋文》卷六四四六至六四五八收其文十三卷。《宋史》无传,事迹见《宋诗纪事》卷五五、《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溟,后以字行;笔名寿民、瘦民等,广西桂林人。1893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九年九月初九)出生于北京。其父梁济,字巨川,光绪十一年举人,曾任塾师,后官至内阁中书等职。梁漱溟五岁时,其父请一位姓孟的老师来家教他读《三字经》及《地球韵言》等书籍,1899年将他送入北京第一所洋学堂,即中西小学堂读书。次年因爆发义和团运动,学校停办。1901年起梁先后入北京南横街公立小学堂、蒙养学堂、江苏小学,一度在家课读。1906年夏,梁漱溟考入顺天中学堂,五年半的学习过程中,梁读国文、英文及数理化各门课程,同时他对时事很有兴趣。那时北
龙之章(1812-1883)字绘堂,项城县永丰乡人。龙之章出生于清嘉庆年间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祖父龙复(字培元),乾隆丁酋萃科,著有《四树堂文集》。父龙廷霖(字怡如),嘉庆辛酋拔贡,尝在京都游稿,著有《学古斋文集》二卷,此书以“议论纵横,出入经史。笔力奇奥……”著称于世。其叔父龙廷圭亦岁贡生,兼通岐黄。 龙之章为龙廷霖季子,幼时即才思敏捷,聪明过人,且专心致学,不事戏嘻。其父恐其幼弱太专而影响身心,常以玩耍诱之,终不能变其特性。继而功夫纯熟,为文卓然成章。十三岁即能明辨事物,有独特见解。据清代《项城县志》:之章“束发受书,即不屑屑于章句俗学,必求有济于世……,功名富贵视之蔑如。”(旧县
路振飞(1590—1655),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人士之一。直隶曲周(今属河北)人。字见白,号皓月。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初任泾阳知县,拒立魏忠贤生祠。崇祯四年(1631年)授监察御史。六年为福建巡按御史,平刘香乱,再巡按苏松。八年以救钱谦益、瞿式耜,谪河南按察司检校,历太仆寺丞,迁光禄寺少卿。十六年擢右佥都御史、淮扬巡抚,总督漕运于淮安。十七年支持福王立,败李自成制将军董学礼。忤马士英被罢,居苏州洞庭东山,因功加右副都御史。隆武元年(1645年)唐王于福州召拜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次年兼兵部尚书,进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兵败赴广州,依郑成功于厦门。永历二年(
吕陶(1028年-1104年),字元均,号净德,成都(今属四川)人,一说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皇祐四年进士及第,调铜梁县令。英宗治平中,知太原寿阳县,知太原府唐介辟为签书判官。熙宁三年,应制科试,于御试策中历数新法之过,虽入等,仅得通判蜀州。熙宁末,知彭州,屡上书言禁榷蜀茶之弊,责监怀安商税。元丰末,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元祐元年,擢殿中侍御史,力主废熙、丰之法,贬黜当时之臣,迁左谏议大夫,历梓州、淮西、成都府路转运副使。元祐七年召还,任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奉使契丹回,进给事中。哲宗亲政,以集贤院学士出知陈、河阳、潞州。绍圣三年,坐元祐党籍被贬,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