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荀,南宋学者。字子卿,东光(今属河北)人,徙居临江军清江(今江西清江西南)。刘挚孙。淳熙中,官终知盱眙军。尝从胡寅、张九成问学,录二人言论曰《思问记》。所著《政规》、《文源》、《边防指掌图》、《南北聘使录》,均佚,仅存自编讲学语录《明本释》3卷。
来保(1681-1764)喜塔腊氏,字学圃,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大臣。乾隆十年,调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授领侍卫内大臣。寻授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十二月,授武英殿大学士。十三年九月,命为军机大臣。十四年,金川凯旋,进太子太傅,兼管兵部、刑部事。十五年三月,来保年七十,上制诗赉之。十六年,兼管吏部事。二十五年,来保年八十,复赐御制诗。二十六年,兼管礼部事。二十九年,卒,年八十四,赠太保,祀贤良祠,谥文端。 乾隆元年十二月,大学士管浙江总督嵇曾筠、江苏巡抚邵基疏请停办戊午铜运,下部议。来保奏:“积欠数盈六百万,应停办一年,以清旧款。但己未以后,仍招商采买,行之数年,积欠复多,又当停办。请敕
李维樾(?—1654),号荫昌,晚年民素园老人。祖籍从福建迁入瑞安。弱冠时,与同里王祚昌同至仙岩虎溪书院习读学《易经》。万历三十八年与林增志同学,对乡邑前贤极为尊崇,曾作《汉安乡候墓文》吊祭蔡敬则,此文被列为每岁朔月望日乡绅奉祀致祭之祭文。万历四十三年(1615)中举人。与林增志同纂《忠贞录》,清乾隆年间被编入《四库全书》,总纂官纪写有《忠贞录提要》一文为开篇:“臣等谨案忠贞录三卷,附录一卷,明李维樾增志同编,维樾字荫昌,增志字可任,俱温州瑞安人。李维樾著作有《记录存牍》、《谏垣秦议(林增志曾为之作序)》、《掖垣封事》、《折冲纪述》、《督漕行草》、《独峰唱和》等,大都遗失,惟《谏坦秦议》有
刘凤,生卒年不详,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子威,号罗阳。刘梅子。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授中书舍人。二十六年任南京陕西道监察御史。翌年奏陈有司丈量诸弊,有均田之名,无平赋之实,江南田赋富者转轻,贫者益重,得诏禁止。三十三年谪福建兴化府推官。三十七年升浙江湖州府同知,迁广东佥事,丁忧未赴。四十年补河南佥事,折狱明允,四十二年以恃才忤上被劾归。罢归,以老寿卒于家。晚好禅旨,为吴人推服。家有清举楼、厞载阁、枞庑,藏书数万卷,皇甫汸赠号蠹鱼弟子。勤学博记,诗文词赋兼工,称文苑耆宿,与杨慎、王世贞称鼎足。力倡复古而反对拟袭,改造吴中虚浮文风,力开新体。为文刻意奥僻,自为一家,列名四十子。校
李贺(790~816)字长吉。郡望陇西(今属甘肃),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宗室郑孝王亮后裔,但已没落。父晋肃,边上从事,曾官陕县令,早卒。贺家福昌之昌谷,故世称李昌谷。元和二年移居洛阳,曾以歌诗谒韩愈,深受韩愈器重。五年应河南府试,获解。入京应进士试。毁之者谓父名晋肃,晋、进同音,子当避讳,不得举进士。韩愈为作《讳辩》以解之,然终未登一第。六年仕为奉礼郎。或言贺于元和三年至河南府取解,明年应省试不第,五年为奉礼郎(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位卑职冷,病贫交迫。八年春,辞官归昌谷闲居。九年秋,赴潞州依张彻。元和十一年病归,卒于家。李贺才名早著。贞元末即蜚声诗坛,与李益齐名,称“二李”。常骑
李石,字知几,号方舟子,资州盘石(今四川资中县北)人。好学能属文,少尝从苏符游。绍兴二十一年进士乙科,为成都户曹掾。二十七年,召为太学录,迁太学博士。二十九年,出为成都府学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从学者远自闽越而来。通判彭州,知黎州,召除都官员外郎,复出知合、眉二州。淳熙二年,除成都路转运判官,寻放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二)。八年卒(《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三)。好学能属文,其文字渊源出于苏氏,故所作以闳肆见长,虽间失之险僻,而大致自为古雅(《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如其《朋党论》、《以守养战重方面论》、《分重地以委心腹论》、《持战守之势使之定论》诸篇均于时事有感而
李匡乂[yì],又作李匡文,晚唐人,字济翁,宰相李夷简子,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初(806),初任洛阳主簿兼图谱官。据郁贤皓《唐刺史考》,李匡乂在宣宗大中、懿宗咸通年间曾任漳州刺史、房州刺史。僖宗幸蜀,李匡文随至成都。昭宗时先后任太子宾客、贺州刺史、宗正少卿、宗正卿。寻卒,年约八十多岁。著述除《资暇录》外,尚有《唐皇室维城录》、《十代镯疑史目》、《汉后隋前瞬贯图》、《两汉至唐年纪》等凡十二种。
李放(1884~1924),字无放,号词堪,是清末民初书画家、藏书家。原名充国,一名放原,易名放,字无放,号词堪,一号小石,别号石雏、别号浪翁、郎逸、狷君、真放、墨幢道人等,又有猥君、石雏、狷君诸别号。奉天义州(今辽宁义县)人。曾任清政府度支部员外郎。其父李葆恂,多藏书,他受影响,遂以收藏和藏书为乐,久居天津,喜藏书,多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积书甚富。大多是继承了父辈藏书。如藏有明刊本《十七史百将传》,为少见秘籍。其藏书处有“抱竹居”,藏书多明清初刻本和珍善本。藏书印有“义州李氏图籍”、“李放珍秘”、“义州李放鉴藏”、“抱竹居藏书记”等。拟补写《藏书纪事诗》或《书林清话》,惜未完成。曾与天津
李玫,唐代诗人、传奇小说作家。玫又作玖、纹、攻、政。生卒年及字里不详,活动于唐文宗至唐宣宗时期。曾任歙州巡官。《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玫《纂异记》1卷。大中时人。”《太平广记》卷350记载了一则出自《纂异记》的故事:唐武宗会昌元年(841),一个叫许生的读书人落第东归,走到寿安县,在甘棠馆西路上遇到一位白衣叟,即已故的诗人卢仝,将应召到喷玉泉赴三四君子的追旧游之会。许生潜随而往,果然见到四丈夫,他们就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死于“甘露之变”的王涯等4位宰相。卢仝说在甘棠馆西楹见有人所题七律诗一章,诗的末2句是“六合茫茫悲汉土,此身无处哭田横。”四丈夫之一(即王涯)闻之大恸,说作诗的人就
李遵勖[xù](988—1038),宋代文学家。字公武。潞州上党(山西长治)人。李崇矩孙,李继昌子。初名勖,宋真宗为增“遵”字。他年少时学骑射,奔驰冰雪间,马逸,坠入崖下,人以为死,竟无伤痕。年长好学,举进士。大中祥符元年(1008),娶太宗女随国长公主,授左龙武将军、驸马都尉。任职澶州,黄河水涨,督工筑堤,7日即成。累迁宁国军节度使,徙镇国军,知许州,整顿水军,汰去十之七八。天圣间,谏请章献刘太后还政仁宗。卒赠中书令,谥文和。所居园池,多奇花美果异石,引流水周绕舍下,佳日延名士大夫宴乐,优游岁月。师事杨亿。又与刘筠友善。兼习佛家性理学说。著《闲宴集》20卷,《外馆芳题》7卷,已佚。今《全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