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得恭(朝鲜语:유득공,1748年12月24日-1807年10月1日)字惠甫、惠风,号泠斋、泠庵、歌商楼、古芸居士、古芸堂、恩晖堂。本贯文化柳氏。朝鲜王朝历史学家、实学家、诗人。和朴齐家、李德懋、李书九合称为“汉学四家”。1777年曾随使赴清,与清学者李调元、潘庭筠等广为结交,切磋学术。1779年任奎章阁检书官,与李德懋、朴齐家、徐理修并称为“四检书官”。后历任抱川、杨根等地郡守,以及佥知中枢府事、丰田府事等职。他属于北学派实学家,在文体上开拓了新的天地,与朴齐家、李德懋、李书九合称新汉文四大家。四人合刊的诗选《四家诗》,录入390余首汉诗,是朝鲜朝末期一部影响较大的汉诗选集。著书有对研究
罗日褧[jiǒng],字尚之,江西豫章人(今江西省南昌市人)。生平事迹今已不可考。只知他曾在万历十三年(1585年)中过举人,因而大致推断当为明末人。他的父亲罗文博曾以考廉而授官怀庆。 罗日褧生逢明代末年,时边患屡起。东面有从日本来的海匪“倭寇”,屡屡骚扰沿海;东北面女真也日益强大,虎视眈眈,时刻都有可能挥兵南下;西北面有瓦剌和鞑靼,虽不再兴兵构衅,但仍不服明中央政权管辖,时时弄一些边地小摩擦。西南面少数民族地区则经常起义造反,民族矛盾一度很不缓和;东南沿海有西洋诸国前来商贸,也是亦商亦匪,除了骗占澳门外,还时不时在海上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甚至还占据台湾,妄想弄一块殖民地做为大举侵华
李锴(1686至1755)清代诗人。字铁君,一字眉山,号廌青。清代铁岭人,汉军旗人。父李辉祖为湖广总督,岳丈索额图为大学士。家世显贵,他却淡于荣利。曾官官库笔贴式,不久即辞职。乾隆元年(1736)荐试博学鸿词,未中选。十五年,诏举经学,以老病辞。少好山水,游踪遍四方。晚年筑室于盘山廌青峰下,闭门著书,很少入城市。居20年后去世。其著述,经学方面的有《原易》3卷、《春秋通义》18卷,史学方面的有《尚史》70卷,文学方面的有《睫巢诗集》10卷、《睫巢文集》10卷。诗最有名,沈德潜说他的诗“古奥峭削,自辟门径。高者胎源杜陵,次亦近孟东野。”(《清诗别裁集》卷30)七言古诗尤为人所称道,如写景之作
陆圻(1614—?)字丽京,一字景宣,号讲山,浙江钱塘人。明末清诗人、名医。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卒年不详。少明敏善思,早负诗名。与陈子龙等为登楼社,世号“西泠十子体”。性至孝,尝割股疗母病,久而知医。后尝入闽为浮屠,母促之归。当卖药长安市上。适湖州庄廷鑨私撰明史,因圻名盛,列之卷首,与查继佐、范骧皆被株连。事白后,遁之黄山学道,他的儿子陆寅号泣请归。不久,又往依岭南金堡于丹崖精舍,忽易道士服遁去(或云隐武当山为道士)。遂不知所终。陆圻与弟陆培、陆堦皆有文名,时号“陆氏三龙门”。著有《从同集》、《威凤堂集》、《西陵新语》、《诗礼》二编及《灵兰堂墨守》等,均《清史列传》并传于
吕抚(1671--1742),字安世,号逸亭,浙江新昌人,清代藏书家。生于康熙辛亥(1671)年十二月,卒于乾隆壬戌(1742)年四月。早年丧父,事母至孝。年十五,补弟子员。喜藏书,与兄析产,不受广厦膄田,独检集遗书以去。又自购益之,筑亭藏其中。恣意翻阅,遂精天文、舆地、兵法、性理、皇极之学。著有《三才图》、《廿四史通俗演义》等。乾隆元年举孝廉方正。室名“逸亭”。 吕抚,字安氏,号逸亭,浙江新昌人。生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卒年不详。自少年时喜读史书。年十五补诸生,博通经史百家。科第失意,遂以邑绅隐居。著《四大图》等。据上文记载,吕抚创作《精订纲鑑廿一史通俗衍义》一书,于清康熙三
陆应旸(约1572-1658),字伯生。年少就补县学生,不久被斥,之后就打消了做官出仕的念头。陆应旸作诗以大历诗风为宗。当时的学士黄洪宪以及大学士许国申都折节与他结交。王世贞喜欢以自己的声名笼络后进俊才,经常赞誉陆应旸。陆应旸并不去附和,时人评论,更加认为应旸高尚。应旸虽以诗文出名,但修复孔宅,议扩郡城,言行都显示出过人才干。又好远游,故其集有《桃源》、《河上》、《荆门》、《白门》、《武夷》、《五茸》诸游稿,凡二十三种。又有《樵史》、《太平山房诗选》行世。卒年八十有六。 《樵史通俗演义》四十回。题“江左樵子编辑,钱江拗生批点”。书成于清初,长篇小说,叙明末历史故事。从明天启年间魏忠贤
李伯通,生卒年均不详,名豫曾,一字伯樵、北桥,扬州人。他的作品有《丛菊泪》、《秋水芙蓉》、《奇侠雌雄剑》、《唐宫历史演义》、《清朝全史演义》,及《北桥诗钞》、《清鉴易知录》等。杜召棠在《惜馀春轶事》中说,李伯樵“工诗文,多针砭。著《丛菊泪》长篇说部,描写扬州社会现状,与李涵秋《广陵潮》有异曲同工之妙。李刊于前,为李名所掩。”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其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绍兴县(今绍兴市区东昌坊口)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年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因经常随母探望在农村的外祖母,故熟悉农村社会,了解农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劳朴素的品质。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又长期患病,家境“坠入困境”,经常出入当铺与药店中,深受侮蔑与歧视,切身感到社会的冷酷与势利,形成最初的反封建意识。1898年到南京求学,初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30年代曾偶用笔名絜青、絜予、鸿来、非我。北京人。出生于一个满族(正红旗)的贫民家庭。父亲是皇城护军的士兵,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中,重伤身亡。母亲凭着她“软而硬的性格”,靠日夜劳作缝洗衣裳,勉强维持全家的生计。在极艰难中老舍刻苦求学。1918年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并被任命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今方家胡同小学)校长。1922年又被提升为北郊劝学员。 五四运动的风暴使他“体会到人的尊严”和“中国人的尊严”,给了他“一个新的心灵”,这就大体决定了他“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