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曼纽·史威登堡(1688年-1772年3月29日),瑞典基督教神学家、科学家、哲学家和神秘主义者。物理学、矿物学、哲学、经济学、医学等,都有杰出贡献。他在当时已提出20世纪大脑生理学的基础理论,也发现了与爱因斯坦“物质非必是物质,物质是能量”相同的理论与想法,甚至指出了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遗传因数DNA。晚年时,这位伟大的博学者根据自己灵魂出体、遨游灵界所看到的景象,写下了《灵界见闻录》,出版后轰动世界。史威登堡描写自己在18世纪的某一天,为了学术研究远渡重洋,住在英格兰一间旅馆中。那天晚上出现了一位神秘人,对他说:“我将带你到人死后的世界--灵界去游历!你应该与灵界接触,并真实地写
史尧弼(公元1118年-1157年后不久)字唐英,世称莲峰先生,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绍兴二年,为眉州解试第二,时年方十四。赴科举试不第,十一年遵从亲命,束书东游。至潭州,以古乐府、《洪范》等诗文贽见张浚,张浚称赏其诗文类东坡,命其子张栻与游。十九年返蜀。二十七年,与弟史尧夫同科登第。三十一年,金兵渡淮至长江,张浚复起,尧弼谓浚用兵必败绩,已而果然,人以为知言。大约卒于绍兴末、乾道初(省斋于乾道二年为其文集撰序,时已卒),年仅四十馀岁。尧弼天才早慧,《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文有苏轼遗风,诗纵横排宕,摆脱恒蹊;其论策诸篇,明白晓畅,澜翻不穷,亦有不可羁勒之气,虽享寿不永,亦不失为才士(卷一六一
苏珊娜·穆迪(1803年12月6日-1885年4月8日)生于斯特里克兰,英国出生的加拿大作家。 苏珊娜·穆迪出生萨福克(郡)的邦吉。她是家族中最小的妹妹。她于1822年写了她的第一本儿童读物,并在伦敦出版籍。1831年4月4日,她与约翰·穆迪结婚,穆迪曾在拿破仑战争中服役,是一名退休军官。1832年,苏珊娜·穆迪与丈夫和女儿一起移民加拿大。全家人在彼得伯勒以北莱克菲尔德附近的杜罗镇的一个农场定居,她的兄弟塞缪尔·斯特里克兰 (Samuel Strickland)(1804-1867年)在那里创立了博物馆。该博物馆前身是一座圣公会教堂,可俯瞰苏珊娜 (Susanna) 奥托纳比 (Ot
邵浩,字叔义,金华(今属浙江)人。绍兴二十八年,入太学。隆兴元年进士及第。淳熙间,历知江山县(《弘治衢州府志》卷八),主管江南西路宣抚司机宜文字。尝从朱熹请益,熹有《答邵叔义》四书。尝编《坡门酬唱集》二十三卷,辑苏轼兄弟及门下六君子唱和之诗,绍熙元年自为序,今存宋原刻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二四六六录其诗二首。文收入《全宋文》卷六二一二。事迹见《坡门酬唱集》自序。
舒岳祥(1219年-1298年),南宋学者。字舜侯,一字景薛,又字东野。读书阆风台,称阆风先生。台州府宁海县人。少时有文名,为乡间士人所追随,吴子良称其文才不亚于贾谊、李贺等人。登宝祐四年进士第。历任定海令、考校国子生校补,仕至承直郎。入元后,隐居不仕。 其有《荪墅稿》等,但已佚。其诗文仅存于《阆风集》,收录《嘉业堂丛书》。 宋舒岳祥《阆风集》附录《舒阆风先生行状》:“公讳岳祥,字舜侯,以旧字景嶭行。台宁海阆风里人也。故称阆风先生云。……其初实由复堂发之,自蒙而下至公七世为大宗,公生而气豪骨老,童时出语辄惊人,落笔不肯随人。后踔厉风发,士林老宿,莫不屈辈行与之交。拙斋少从其宗人文靖公璘学得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曾用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902年12月28日生于湖南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个中医家庭。1918年从家乡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各县生活,参加预备兵的训练,后正式参加军队,任上士司书,也作过屠宰收税员。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的部队各种生活,使他默想与体会了人生趣味,开始怀疑过去,憧憬未来。1922年,因受“五四”余波的影响来到北京,本想升学读书,但未成功,于是学习写作,始用化名“沈从文”。1924年起,开始在北京《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
史仲彬(1366—1427年)字文质,号清远,盛泽黄家溪(今黄家溪、史家浜一带)人。其少时行侠好义,以“力田拓殖为业”,曾任税长,“人多德之”,后受诬陷死于狱中。在盛泽,流传着一个建文帝四顾黄家溪的故事。明初的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被叔父朱棣赶下台后下落不明,是历史上的一大悬案。关于建文帝的去向说法很多,其中就有避难黄家溪一说。明万历年间,有一本据说是史仲彬所著的《致身录》流传,内容讲述建文帝在南京陷落之后,剃发扮作僧人逃出宫中,在神乐观遇到了翰林院侍书史仲彬,于是跟随史仲彬到了他的家乡盛泽黄家溪,躲避在史家的清远轩里,直到当年8月才离开;之后,建文帝在逃亡途中又三次到过黄家溪史家。
孙一奎(1522—1619),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生活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据孙氏自述学医本末,谓于括苍遇一道士,授以秘方,并嘱其弃贾学医。归家后,试所得之方,辄效。又治好了其父孙学之疾,于是究《黄帝内经》《难经》,穷诘医理,专志于医,遂以医名世,并且一心向道,观其将所著之书命名《赤水玄珠》及自号生生子,即可知受道家影响之深。孙氏治学,反对“徒以方书为捷径”而重视理论研究,以轩岐之书为医家之昆仑,仲景以下历代各家医著为昆仑所达之支脉,这样溯源穷流,融会贯通,打下坚实基础,才是学有根本之道。不仅如此,他认为还应当访道求知,不以丘里自隘。于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新都游彭蠡
硕法师,唐代僧。生卒年不详。擅长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著有中论疏十二卷、三论游意义等。日本平安时代之三论学僧安澄(763~814)所作中论疏记等,数度引用师之见解。据日本典籍记载,师为吉藏之弟子,然未见于僧传。今据上记资料,并综观其思想、学说,考证师或系唐代住于清禅寺之慧赜法师(580~636)。据续高僧传卷三记载,慧赜系荆州江陵人,俗姓李。自幼聪慧异常,十二岁任大法席主。隋代开皇(581~600)年中住于江陵寺,唐代时移住清禅寺。于贞观十年示寂,世寿五十七。著有般若灯论等。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