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贤(一作景言),生卒年不详,名暹,后改名讷,号汝斋,蒙古族,因从姐夫杨镇抚,人用杨姓称呼他。他居钱塘(今浙江杭州)。杨景贤生活的时代约为元顺帝至元、至正时(1333年后),至明成祖永乐年间。他自幼好学,精通汉文、汉语,擅长音律和词赋。并且善于弹琵琶。对于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有渊博的知识。 在元末明初,杨景贤主要致力于杂剧的研究和创作。因此不仅与同时代的一些著名杂剧作家如贾仲名、汤舜民等人保持着广泛的友谊,而且和一些著名演员蒋兰英等人也有一定的往来。在乐府中出人头地,锦陈花营,悠悠乐志。明初时受宠爱。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杨景贤因善隐语,好说笑话,并以谜语出名,因此,于永乐初年被召入
姚茂良。明戏曲作家。字静山。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约成化间在世。撰有传奇《双忠记》、《金丸记》、《精忠记》、《合壁记》等。《双忠记》叙唐张巡和许远抵抗安禄山进攻坚守睢阳,城破遇害故事。今存明万历富春堂刊本。《金丸记》(或称《妆合记》),有康熙间抄本。叙李辰生子为刘妃所换的故事。《精忠记》,存明汲古阁刊本,叙岳飞精忠报国事。《合壁记》已佚,写解缙事。吕天成《曲品》注云:“武康姚静山仅存一帙,帷覩《双忠》。”故有人对后3种是否姚氏所作尚有怀疑。待考。
叶小纨(约1613 ~约1657)字蕙绸,吴江(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卒于清顺治十四年。叶绍袁、沈宜修二女,著有杂剧《鸳鸯梦》,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位有作品流传的女作家。 父亲叶绍袁,明天启进士,官工部主事,是一位负有才名的文学家,著有《湖隐外史甲寅日注》。母亲沈宜修是山东副使沈珫的长女,通经史,善诗词,著有《鹂歌集》二卷、《梅花诗》一卷。小纨是她的次女。比小纨大3岁的叶纨纨,字昭齐,3岁就能背白居易的《长恨歌》,13岁已能赋诗填词,著有《芳雪轩遗集》。比小纨小3岁的叶小鸾,字琼章,4岁读《离骚》,10岁制联应对,12岁通诗词,著有《疏香阁遗集》。 小纨自幼
杨柔胜,明代戏曲作家。字新吾。武进(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万历年间。他著有传奇2种:《玉环记》、《绿绮记》。传奇2种。前者今有存本。传奇《绿绮记》演司马相如、卓文君故事。吕天成《曲品》云:“词有佳处,茂陵女作妓,点缀亦好,无妨。以文君为处子,正不必。至于投庵,则套矣。”有残曲传世。明人槐鼎、吴之俊辑刻之《乐府遏云》卷五,收有其《修水》一出曲文。《玉环记》之刻本,残存山东省图书馆。生平事迹见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九。
杨珽[tǐng],明代戏曲作家。字夷白。钱塘(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万历年间。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著录其所作传奇《锦带记》、《龙膏记》二种。剧本共30出,取材于唐裴铏传奇小说《张无颇》,但改动较多。剧本叙述张无颇得起死药玉龙膏于女仙袁大娘,因而治好宰相元载女湘英疾病,并由此产生爱情。但元载起疑,将张陷之于狱,女湘英也被逼流落在外,又是袁大娘出来救援,使他们终成眷属。最后袁大娘又度两人成仙。剧本宣扬了道家思想。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指出:“闻(此剧)半出之王伯彭(元寿)手。”据此,这剧本系杨珽与王元寿合著。《锦带记》仅存残曲。吕天成《曲品》评论说:“余述事,乃假托。词亦具有情致。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现代著名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七岁入私塾。十四岁于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考入嘉兴府中学,后转入杭州府中学。1910年春转入美国长老会在杭州办的育英书院,因参加反对校长的风潮被开除,1911年后在家自修。1913年9月由其兄郁华带到日本,先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后入帝国大学经济科。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留日期间,曾和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以抗日为宗旨的夏社,并筹备创造社。文学上受到高尔基、契诃夫,特别是王尔德、汤姆生、左藤春夫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影响。1921年,他的处女作《沉沦》(泰东图书局)问世,这是他早期的代表作
尹志平(1169-1251),金末及元代著名全真道士。字大和,道号清和子,莱州人。祖籍沧河北沧州,宋时徙居莱州(今山东莱州市)。生于金大定九年(1169)。幼颖悟,读书日记千余言。十四岁遇马钰有入道意,十九岁正式拜刘处玄为师入全真道,不久又拜丘处机为师,修道渐入佳境,期间又学易于郝大通,问道妙于王处一,可谓深得全真二代弟子的真传。不久,在潍阳建玉清宫,清修二十余年,逐渐成长为山东玄门精英之一。蒙古太祖十五年(1220),跟随丘处机西去觐见成吉思汗,为十八从者之一。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丘处机仙逝,尹志平接任全真道第六任掌教。 尹志平执掌全真道期间,以李志常为权教,管理教务,自
余嘉锡(1884年2月9日-1955年1月23日)现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语言学家、目录学家、古文献学家。湖南常德人。字季豫,别署猬翁。早年专习经史。1891年定居北京,任辅仁大学中文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并在北京大学教授目录学,致力于《四库全书》提要的考证工作。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1955年病殁于北京。 余嘉锡治学以目录学著称。执教于辅仁大学期间,曾讲授“目录学”、“古籍校读法”、“世说新语研究”等课程。从17岁时读《四库全书总目》起,钻研该书达50余年之久,终于著成《四库提要辨证》24卷,于1958年
叶申芗(1780-1842),字惟郁,初号萁园、培根,后号小庚,又号小庚子,晚号瀛蠕词叟,叶观国第七子,福建闽县人。父亲叶观国为清代福建著名诗人,有《绿筠书屋诗钞》十八卷。叶申芗与六位兄长均有声名,其中五人登科。三山叶氏累代世宦相继,创“五世八翰林”记录,在科举、文学、藏书、书画、教育、科学方面显著,绵延至近代,乃福州著名家族。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在云南为官近二十年,在浙江为官三年,在河南为官六年,卒于位。最高官职为河南府知府、代理河陕汝道。申芗嘉庆六年(1801)拔优贡生,九年(1804)举人,十四年(180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十六年(1811)散馆,历任
颜元(1635—1704年),中国清代思想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县(今河北省)人。少时曾学仙道,又喜兵术,还曾行医卖药。先崇陆王心学,又改尊程朱理学。依照“朱子家礼”居丧,深觉其不合人情,终于“别出一派”,走上批判程朱的道路。晚年主讲肥乡漳南书院,建立规制,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诸科。倡导注重实学,强调“习行”、“践形”,反对死读书。与其弟子李塨并称颜李学派。认为理学家们倡导的脱离具体事物的“读书静坐”和空谈“心性命理”之学,都是如“打诨猜拳”、“捉风听梦”一类的胡说。强调“理气融为一片”和“见理于事”。在人学方面,认为人性就是气质之性,“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