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山,明代人,字八白,一说号八白。里贯未详。明诸生。自十岁即读《周易》。注《易》六十四卦,屡易其稿,至五十七岁始成《八白易传》十六卷,今存。大要以《诚斋易传》为宗旨,借《易》以言人事(见《经义考》及《四库全书提要》)。
杨简(1141年2月10日-1226年4月21日),字敬仲,明州慈溪县人。登乾道五年进士第。初授富阳县主簿,当地经商风气浓厚,杨简则兴学立教,文风大振。其后又为绍兴府司理参军,有吏才。后又多在地方任职,百姓有称其为“杨父”者。嘉定时为秘书郎、朝请郎、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多有治国策上。又为帝选擢,出为馆阁之臣。理宗时以宝谟阁学士致仕。 杨简一生著述颇多,如《五诰解》、《慈湖遗书》、《慈湖诗传》、《杨氏易传》等等,收录于《丛书集成初编》、《四明丛书》等丛书。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杨简》:“杨简字敬仲,慈溪人。乾道五年举进士,授富阳主簿。会陆九渊过富阳,问答有所契,遂定师弟子之
俞琰,一作俞琬,字玉吾,吴郡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众说不一,难以考定。宝祐间,以词赋称。宋亡,隐居著书,自号林屋山人,学者称石涧先生。卒于元延祐间,年七十。琰以学术见长,尤精《易》学,著有《周易集说》、《读易举要》、《周易参同契发挥》及《释疑》、《元学正宗》等,流传至今。此外尚有《黄帝阴符经注》、《吕纯阳真人沁园春丹词注解》、《炉火鉴戒录》传世。《席上腐谈》二卷,一名《月下偶谈》,为杂记杂说,上卷考证名物,下卷备述道家丹书,间也考论诗文,有《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书斋夜话》四卷,为读书论文随笔,卷一辨经义,不乏创见,考求字音字义,也颇该洽,卷二、卷三发明《易》学,第四卷多
易祓[fú](1156年—1240年)字彦章,或作彦祥、彦伟,号山斋,宁乡(今属湖南)人。淳熙十一年上舍释褐,为昭庆军节度掌书记。庆元二年,召为秘书省正字。四年,除校书郎,迁秘书郎。五年,除著作佐郎。六年,迁著作郎兼实录院检讨官,未几出知江州。嘉泰四年,为枢密院检详文字,擢国子司业。开禧元年,权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二年,附和韩侂胄用兵,迁左司谏兼侍讲,除礼部尚书,寻以谄事苏师旦罢,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三年,被论夺职,谪融州,移全州。嘉定十三年,复故官。嘉熙四年卒,年八十五。祓在后世以夫妇能词知名,其词如《蓦山溪·春情》、《喜迁莺·春感》,刻画纤细,“旖旎缠绵”(《蕙风词话续编》卷一)。所著
杨名时(1661-1737),清官吏、理学家。字宾实,号凝斋。江阴人。康熙三十年进士,改庶吉士,散官,授检讨,充日讲起居注官。四十一年,提督顺天学政,迁侍读。充《明史》纂修官。历官直隶巡道、贵州布政使,擢云南巡抚。雍正间,擢兵部尚书,改授云贵总督,仍管巡抚事,转吏部尚书。以密疏请保全年羹尧触怒雍正帝,被革职。乾隆即位后,召为礼部尚书衔兼领国子监祭酒,兼直上书房、南书房,入教皇子。翌年病死,赠太子太傅,谥文定。平生素治理学,从著名理学家李光地受经学。著有《周易札记》二卷、《诗经札记》一卷、《四书札记》四卷、《易义随记》、《诗义记讲》、《大学讲义》、《中庸讲义》、《经书言学指要》等,并著有文集
杨爵(1493—1549年),明哲学家、政治家。字伯珍,一作伯修,号斛山。陕西富平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行人,后任考选御使。因上书议论国事,触怒朝廷,两次陷狱,时间长达十年。杨爵幼时家贫,然好读书,及至长成,仍为学不辍。后虽身陷囹圄,却未放下学业,日日与人讲经论道。其学以王守仁心学为宗,强调致中和,即致良知。认为“天命谓性,天人一理也。率性谓道,动以天也。修道谓教,求合乎天也。戒惧慎独,自修之功至于中与和也。”(《明儒学案》)即是说中和是与生俱来的人之天性,是性命之本,若能致之,即合乎天,从而万物化育。把“中”看作心之本体,认为是“未发之中”,万物皆备,所以又是天下之本。把“和”
于钦(1283~1333),元代方志编纂家、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字思容。祖籍文登,后定居山东益都(今青州市郑母镇)。历任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照磨、翰林国史院编修、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詹事院长史、御史台监察御史、中书省兵部侍郎等职。于钦精于方志,立志为家乡修志。他认为,诗可以“陶冶性情”,但真正有关于当世、有益于后人的事,莫如“著作以彰显”,修志可传后世。曾说:“吾生长于齐,齐这山川、分野、城邑、地土之宜、人物这秀、此疆彼界,不可不纂而纪之也。” 在任中书省兵部侍郎,奉命山东,为益都田赋总管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周览原隰,询诸乡老,考之水经、地记、历代沿革,分门别类”,编成《齐乘》六卷。《齐
隐元(1592年-1673年),明清之际禅宗僧人。日本佛教黄檗宗祖。俗姓林,名隆琦。福建福清人。28岁出家。明泰昌元年(1620),从福清黄檗山鉴源禅师剃度出家后,周游各地,历访名师。首至海口镇瑞峰寺所道享讲《楞严经》。在绍兴显圣寺听湛然讲《涅槃经》,不久至海盐金杰山广慧寺参谒当时名僧密云圆悟。崇祯三年(1630),随密云至黄檗山。崇祯六年,密云弟子通容继任黄檗山住持,隐元遂嗣其法。崇祯十年,受请继黄檗法席,住持七载,多所兴建。又历住浙江崇德福严寺及福建长乐龙泉寺。后回黄檗山开设法度,从其受学者甚多。 清顺治十一年(1654)应日本长崎兴福寺住持逸然等之请,率弟子十余人东渡传法。同年
俞希鲁,生卒年不详,字用中,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其父俞德邻,其兄俞庸,都是诗文家。俞希鲁出身世家,学识渊博,当时京口之碑文,多请他作,时与青阳翼、顾观、谢震,合称“京口四杰”。举授处州独峰书院山长,移饶州长芗书院。除庆元路儒学教授,擢归安县丞,升江山县尹,秩满,改永康。所在皆著治迹。至正十七年(1357)以松江府判致仕。享年九十岁。其父俞德邻是南宋遗民,入元屡荐不起。俞希鲁和俞庸先后仕于元。其生年是南宋最后一年祥兴二年,其卒已是明洪武元年。有《竹素钩悬》二十卷、《听雨轩集》二十卷等,均未见传本。诗文传世不多,所著《至顺镇江志》二十一卷,是元代地方志中的名著。《御选元诗》选录其诗二首,清钱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